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促凝血药与抗凝血药及其合理用药优秀课件
促凝血药与抗凝血药及其合理用药优秀课件
酚磺乙胺
• 药理作用
能增加血液中血小板数量,增强其聚集性 和粘附性,促使血小板释放凝血活性物质, 缩短凝血时间,加速血块收缩。尚可增加 毛细血管抵抗力,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减少血液渗出。
• 临床应用
酚磺乙胺
①预防和治疗外科手术出血过多,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或过敏性紫癜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如 脑出血,胃肠道出血、泌尿道出血、眼底出血、 齿龈出血、鼻出血和皮肤出血。
华法林
• 临床应用
①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可防止血栓形成 与发展,如治疗血栓栓塞性静脉炎、降低 肺栓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外科大手 术、风湿性心脏病,髋关节固定术、人工 置换心脏瓣膜手术等的静脉血栓发生率。 ②心肌梗死的治疗辅助用药。
华法林
• 药代动力学
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达100%,血浆蛋白结合 率为99.4%,t1/2约为40~50h。可通过胎盘。并经乳 汁分泌。经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代谢产物,由尿 和粪便中排泄。口服后12~24h出现抗凝血作用, 1~3日作用达高峰,持续2~5日。静脉注射和口服 的效果相同。
促凝血药与抗凝血药及其合理用 药优秀课件
血液的构成
• 血细胞blood cells
– 红细胞 – 白细胞 – 血小板platelet
• 血浆plasma
–水 – 血浆蛋白proteins – 有机物质organic substances – 无机盐inorganic salts
血液系统
• 血液系统中存在着凝血和抗凝血两种对立统一的 机制,并因此保证了血液的正常流动性。
云南白药
三七为主要有效成分,可缩 服后1日内,忌食蚕豆、鱼、酸冷
短凝血时间,具有止血作用。
等物。孕妇忌服。
促凝血药的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 维生素K 氨甲苯酸、氨基己酸
酚磺乙胺
卡巴克洛 鱼精蛋白 凝血酶原复合物
相互作用的药物 口服抗凝药(香豆素类) 磺胺类药、奎宁、奎尼丁
避孕药或雌激素类 氨甲苯酸、维生素K等
②可与其他类型止血药如氨甲苯酸、维生素K并用。
酚磺乙胺
• 药代动力学 止血作用迅速,静脉注射后1h作用达高峰, 作用维持4~6h。口服也易吸收。
酚磺乙胺
• 用法用量
①预防手术出血:术前15~30min静脉注射或肌内注射,一 次0.25~0.5g,必要时2h后再注射0.25g,一日0.5~1.5g。 ②治疗出血:成人,口服,0.5~1g/次,3次/日。肌内注射 或静脉注射,0.25~0.5g/次,2~3次/日。可与葡萄糖溶液 或生理盐水混合静脉滴注,0.25~0.75g/次,2~3次/日,必 要时可根据病情增加剂量。
右旋糖酐 氨基己酸 抗组胺药、抗胆碱药 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 胰岛素 抗纤溶药(如氨基己酸)
相互作用的结果 产生相互拮抗作用 可影响维生素K疗效 增加血栓形成危险 可增强止血效果 降低酚磺乙胺疗效 混合注射可引起中毒 可降低卡巴克洛的止血效果 可降低合用药物的疗效 可延长胰岛素作用 增加发生血栓并发症的危险
酚磺乙胺
• 注意事项
毒性虽低,但有静脉注射时可发生休克的报道。 与氨基己酸混合注射可引起中毒。 右旋糖酐会降低酚磺乙胺的疗效。
药名 维生素K3 维生素K4 维生素K1
其他促凝血药
药理及应用
注意
维生素K为合成凝血因子Ⅱ的 必须物质,还参与因子Ⅶ、
Ⅸ、Ⅹ的合成。
①较大剂量可致新生儿、早产儿溶 血性贫血、高胆红素血症及黄疸。
氨甲苯酸
• 用法用量
静脉注射,每次0.1~0.3g,用5%葡萄糖注 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10~20ml稀释后缓 慢注射,一日最大用量0.6g。
氨甲苯酸
• 注意事项
①用量过大可促进血栓形成。对有血栓形成倾向或有血栓 栓塞病史者禁用或慎用。 ②一般不用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所继发的纤溶性出血, 必要时,在肝素化的基础上应用以防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 ③可致继发性肾盂和输尿管凝血,故血友病患者发生血 尿时或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促凝血药
• 促凝血药是指能加速血液凝固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 使出血停止的药物。
• 影响凝血因子的药物: 维生素K、凝血质、酚磺乙胺等
• 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药物: 肾上腺色腙、巴曲酶、奥曲肽
• 代表药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氨甲苯酸(止血芳酸) 酚磺乙胺(止血敏)
氨甲苯酸
• 药理作用 能抑制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激活因子,使纤 维蛋白溶酶原不能激活为纤维蛋白溶酶, 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溶解,产生止血作用。
• 临床应用
氨甲苯酸
①肺、肝、胰、前列腺、甲状腺、肾上腺等手 术时的异常出血。
②妇产科和产后出血 ③肺结核咳血或痰中带血 ④血尿、前列腺肥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 ⑤链激酶或尿激酶过量引起的出血
氨甲苯酸
• 药代动力学
口服易吸收,生物利用度为70%。tmax为3h, 静脉注射后,有效血浓度可维持3~5h。经 肾排泄,t1/2为60min。
②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可
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
与VitaminK3相同,本品为水 溶性,无论有无胆汁分泌,
口服吸收均良好。
①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慎 用。②偶出现静脉注射部位疼痛或
肿胀。
与VitaminK3相同,本品为脂 溶性,胆汁缺乏时,口服吸 收不好。注射后作用较K3、
K4迅速。
静脉注射应缓慢(<1mg/min)
抗凝血药
• 抗凝血药可通过影响凝血过程的不同环节 而阻止血液凝固,临床主要用于防治静脉 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 常用抗凝血药: 阻止纤维蛋白形成的药物--肝素、香豆素类 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药物--链激酶、尿激酶
• 代表药物---华法林
华法林
• 药理作用
抑制维生素K在肝脏细胞内合成凝血因子Ⅱ、Ⅶ、 Ⅸ、Ⅹ,从而发挥抗凝作用。本品对已合成的上 述四种凝血因子无对抗作用,在体内需待已合成 的上述四种凝血因子耗竭后,才能发挥作用。
• 此过程极为复杂,必须在许多成分(凝血因子) 的参与下方能进行。
凝血过程
凝血过程
• ①在血管或组织损伤后,经一系列凝血因子的递变而形成 因子Ⅹa。
• ②与 Ca 2+、因子Ⅴ和血小板磷脂的作用下,使凝血酶原
(因子Ⅱ)变成凝血酶(Ⅱa)。 • ③在凝血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原变成可溶性纤维蛋白,
继而在Ⅲa作用下成为难溶性纤维蛋白,产生凝血块而止 血。 • ④纤维蛋白在纤维蛋白溶解酶的作用下,成为纤维蛋白降 解产物,而使纤维蛋白(凝血块)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