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年诗歌概要

17年诗歌概要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乘风破浪!’谁还没听见吗?聋
得太不像样!

(鸡冠花)‫‏‬
在冬天开花已经不算希奇, 掌握了自然规律可以改变花期。 不是已经有短日照菊开在春天? 我们相信腊梅也可以开在夏 (腊梅花) 我们总是呕心喋血地从事生产,谁学得 这种精神,就能又红又专。 (美人蕉)

四、郭小川的诗歌
四、郭小川的诗歌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五四以来的新诗人,在进入50年 代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从诗界“隐失” 。其原因: 一是对新诗“传统”的选择所导致的主流 ”的“窄化”,将一批诗人排除在诗界 之外; 二是诗人已形成的创作个性,艺术经验 与此时确立的写作规范发生冲突,导 致一些诗人陷入创作困境。
(一)“九叶诗人”:
有可能形成中国新诗道路上的转折点。但在以政治 为中心的年代,他们被迫“隐失”。他们不合“潮流 。
(二)“七月派“诗人”

胡风为其领袖,包括阿垅,鲁藜等20 位作家,强调“主观战斗精神”在创作中的重 要性,与客观摹写相左,因而受到批判。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 50年代初期,诗人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 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标志着一个颂 歌时代的开始: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啊,/你 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内/生长,壮大,成熟,/你 这个东方巨人终于诞生了。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贺敬之《放声歌唱 》、胡风《时间开始了》、郭沫若《新华颂》、 臧克家《有的人》具有代表性。
三、十七年诗歌的总体特色
十七年的诗歌可以用“战歌”和“颂歌”来概括, 诗歌通常被喻为号角、锣鼓、旗帜等。政治抒情诗十分 繁荣,诗歌风格豪放、明朗、欢快、激越。 1.流派的贫乏和风格的单一。缺乏丰富多彩的诗 歌流派,个性化严重衰退。
2.诗歌体式的畸形化。极端推崇民歌体,把民歌体 作为新诗发展的方向。
十七年诗歌
一、十七年诗歌队伍构成情况
十七年时期中国诗人的构成主要是三类: 一类是诗坛主力。 郭小川、贺敬之、闻捷、蔡其矫、严辰等。 他们来自解放区,五、六十年代进入创作旺盛 状态。 二类是1949年以前已经成名的诗人。 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田间、李季等。 他们总体特点是调整诗风,以适应新的时期。 三类是一些青年诗人登上文坛。 李瑛、雁翼、顾工、公刘、白桦等。
二、十七年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1957年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诗坛出现短
暂的生气,出现一些触及时弊,干预现实的作品 。 如流沙河《草木篇》、郭小川《望星空》、 艾青《养花人的梦》等。
《草木篇· 仙人掌》: 她不想用鲜花向主人献媚, 遍身披上刺刀。主人把她逐出花园,也不给水喝。在野地 里,在沙漠中,她活着,繁殖着儿女…… 《草木篇· 藤》:他纠缠着丁香,往上爬,爬,爬 ……终于把花挂上树梢。丁香被缠死了,砍做柴烧了。他 倒在地上,喘着气,窥视着另一株树……
.50年代末60年代初叙事诗创作繁荣。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 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 《阿诗玛》、《嘎达梅林》、《格萨尔王传》 长诗,李季《菊花石》。
一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郭小川《将军三 部曲》、闻捷《复仇的火焰》、李冰《刘胡兰 》、臧克家《李大钊》等。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60年代阶级斗争扩大化后,政治抒情诗主导

在40年代,由穆旦,郑敏,杜运夔,辛笛等 所构成的九叶诗派,无疑是中国当时最富活力的诗 歌群体。他们探索着“现代主义”与中国现实
的结合,并在诗的语言,技巧上进行了广泛 的令人耳目一新也令人惊讶的试验。他们舍 弃伤感、肤浅的陈词滥调,运用清晰,结实 的“现代白话”,在词语的创造性组织中,来 表达现代体验和现代意识,揭示现象下面的 复杂和深刻。他们连同冯至在这一时期的努力,
创作概括:
郭小川(1919—1976),原名郭恩大,河北丰宁县 人,共和国第一代杰出诗人。 郭小川三十年代就开始创 作诗歌,大多散失,少数作品收在解放后出版的《平 原老人》《投入火热的战斗》等诗集。1937年参加八 路军,主要从事政治工作。1954年7月调作协党组副 书记,开始专业文学创作。他成为著名诗人是自他 1955年创作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的。
3.诗美内涵的贫乏单一。竭力推崇所谓崇高美和 诗歌的社会功能。
武汉长江大桥

一条铁带拴上了长江的腰/在今天竟提前两年 完成了/有位诗人把它比成洞箫/我觉得比的 过于纤巧/一般人又爱把它比成长虹/我觉得 也一样不见佳妙/长虹是个半圆的弧形/旧式 的拱桥倒还勉强相当/但这,却是坦荡荡的一 条/长虹是彩色层层,瞬息即逝/但这,是钢 骨结构,永远坚牢/我现在又把它比成腰带/ 这可好吗?不,也不太好/那么,就让我不加 修饰地说吧/它是难可比拟的,不要枉费心机 ,它就是,它就是/武汉长江大桥
四、郭小川的诗歌
新诗创作的三个阶段:
一、1955-1956 (宣传鼓动员立场)《致青年公民》组诗
二、1956-1965
(独特思考和发现) 《白雪的赞歌》《一个和八个》《深深的山 谷》《将军三部曲》《致大海》《望星空》 《昆仑行》《甘蔗林——青纱帐》等 三、1966——文革 (对抗和思考)《团泊洼的秋天》《秋歌》 等
了诗坛潮流,诗歌变了“战歌”,标语化、口号化 、政治化,政治抒情诗一统天下。
政治抒情诗:作为独立形态的诗歌体式,政治抒情诗 在50年代初中期已出现,这—概念则大约在五、六十年代 之交出现。1963年开始,政治抒情诗成为主导潮流,诗人 直接对政治现实进行歌唱。政治抒情诗虽然有一些优秀作 品,如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厦门风姿》。 但大多数作品是激昂的情绪、大批判式的诵吟、口号式的 语词。政治抒情诗的代表诗人是郭小川和贺敬之。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 “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 党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运动。 提倡“人人写诗歌,村村出诗人”,违背了诗 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莫 看都是口头语,放到田里变米粮。”
二、十七年诗歌创作的发展演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