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7, 7(4), 552-560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17 in Hans. /journal/aghttps:///10.12677/ag.2017.74056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 andCulture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in theChaohu Lake Basin, East ChinaLi Wu1,2, Linying Li1, Jue Sun1, Guangsheng Zhang3, Xinyuan Wang2, Chao Gao11College of Territorial Resources and Tour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2Key Laboratory of Digital Earth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3Colle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Tourism Management, West Anhui University, Lu’an AnhuiReceived: Jul. 24th, 2017; accepted: Aug. 9th, 2017; published: Aug. 15th, 2017AbstractThe Chaohu Lake Basin is one of the human influenced regions during the Pre-Qin Period in An-hui Province of East China, and more than 300 ancient archaeological sites of Pre-Qin Period were found in this area. There are goo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especially with the changes of lakeshore of Chaohu Lake caused by regional climate changes. The relatively warm and humid climate of Pre-Qin Perio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exchanges between the north and south, the developed water network, and rich biological resources, all had been important environmental foundation for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re-Qin culture in the Chaohu Lake Basin.KeywordsChaohu Lake Basin, Pre-Qin Period, Environmental Change, Ancient Culture先秦时期巢湖流域的环境与文化吴立1,2,李林英1,孙珏1,张广胜3,王心源2,高超11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2中国科学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北京3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安徽六安收稿日期:2017年7月24日;录用日期:2017年8月9日;发布日期:2017年8月15日吴立 等摘 要巢湖流域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先秦时期人类活动比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发现了上百处先秦时期古遗址点。
流域古遗址点的时空分布变化和古文化的迁移与流域气候环境变迁及地貌演变关系密切,突出表现在气候变化导致的古巢湖岸线变迁与古人类活动迁移有很好的耦合关系。
先秦时期巢湖流域相对温暖湿润的气候、中原文化与南方古文化交流的重要位置,以及水网发达、生物资源丰富等,这些都为流域先秦文化的形成、发展和繁盛提供了优越的环境条件。
关键词巢湖流域,先秦时期,环境变迁,古文化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licenses/by/4.0/1. 引言巢湖流域是中国东部新石器中晚期以来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发生互动响应较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中部腹地与东部沿海古代文化相互交流和碰撞的一个重要区域,因而也受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相关环境考古研究的特别关注[1] [2]。
目前,已有许多学者采用湖泊沉积学方法相继从粒度、环境磁学、孢粉、炭屑、植硅体、化学元素等方面对该区全新世环境演变进行了研究[2] [3]。
然而,古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研究目前还较缺乏。
巢湖流域人类活动历史非常悠久,已发现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数量众多的古遗址,区域古文化发达,是中华文明孕育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但是目前的研究工作尚不足以充分彰显这些信息与资料的优势[4],尤其在人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研究方面较薄弱。
因此,本文将从巢湖流域环境与文化的互动响应关系入手,将古人类活动及文化演变特征与区域自然环境演变序列有机结合,探讨该区先秦时期人地关系系统演变的历史规律,这对于协调现今人地关系,认识区域文化发展、传播及变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巢湖流域概况巢湖流域位于安徽省中部,江淮丘陵之间,地理位置31˚43'28''N~31˚25'28''N ,117˚16'54''E~117˚51'46''E ,属长江下游左岸水系,流域面积13,486 km 2,地跨合肥、安庆、六安、芜湖和马鞍山等地市的十余个市县区(图1),中心区为环巢湖的合肥、巢湖和庐江、肥西、肥东二市三县。
巢湖居于流域中心,是我国著名的五大淡水湖泊之一,湖区面积800 km 2,多年平均水位约8 m 。
巢湖流域具有四大特点:一是悠久的地质历史。
8亿年来出露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地层,特别是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出露完整,层序稳定,沉积环境标志明显,地层保存完好,被誉为是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
在经过了加里东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地质构造发展过程之后,巢湖流域构造沉积盆地的地质轮廓终于定型。
2005年5月23日“中国·巢湖三叠纪年代地层与生物复苏国际学术会议”在巢湖的召开充分展现了区域古老的地史和丰富、典型的地质现象[5]。
新石器时代以来,巢湖流域发生了间歇性的新构造抬升,使更新世形成的沉积物构成了二级阶地,吴立等Figure 1. Topographic map and distribution of Neolithic sites in the Chaohu Lake Basin图1.巢湖流域地形特征及新石器时代遗址分布图古巢湖明显的缩小进入新巢湖演化时期[6]。
随着中全新世适宜期的到来,长江水位迅速抬升,巢湖的湖面又有些扩大,但是水深不大,形成了全新世芜湖组中段淤泥质粘土和薄层泥炭层,巢湖逐渐进入现代发育阶段[7]。
二是相对独立的区域。
流域西北部为江淮分水岭丘陵阶地区,西南为大别山中低山区,东部为一系列北东–南西向的弧形山脉,以及东南的长江及沿江丘陵,于是形成了巢湖四周山地、中间相对凹陷的格局,使其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仅有唯一出水通道裕溪河在流域东端裕溪口注入长江。
三是丰富的资源[6]。
已发现矿藏有34种,其中磁铁矿、硫铁矿、明矾石、石灰石和石膏矿储量巨大。
巢湖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盛产大米、油料、棉花、蔬菜、家禽、水产品等,“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螃蟹)享有盛誉。
巢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和人文景观130多处,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见长,湖光、温泉、山色是“巢湖风景三绝”。
四是发达的古文化。
根据近年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巢湖市文物管理所等部门的调查,已知分布在环巢湖地区的先秦时期遗址,总体分为两个主要时期:其一为新石器中晚期(6.0~4.0 ka BP)古遗址,主要分布在含山、肥西、庐江等地,约有50余处(图1),其文化序列经历古埂下层文化(6.0 ka BP)→凌家滩文化(5.6~5.3 ka BP)→古埂上层文化(4.6~4.0 ka BP)三个阶段的发展[8],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凌家滩遗址是5300多年前一个繁华的古代聚落遗址,已经产生了中心聚落和聚落群[9][10][11][12],它的玉石器制作技术与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有密切联系[13];另一个更为突出的时期是商周文化时期(3.6~2.8 ka BP)古遗址,已发现遗址100多处[14],分布的密度很大,史料记载这一时期有古居巢国(又称南巢、巢伯国),是殷周时期的重要方国,青铜器《班簋·鄂君启节》的铭文都记载有“巢”国[15][16]。
这一区域的古文化以其数量、规模、绵延和影响表明了其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历来为人文荟萃之区,形成环绕巢湖的环巢湖文化圈。
吴立等3. 先秦时期古遗址举例3.1. 凌家滩遗址凌家滩遗址(31˚27'N, 118˚02'E)位于巢湖东部含山县城南约30 km处的长岗集凌家滩村。
根据作者对凌家滩文化层中草木灰炭屑的AMS14C年代测定与校正结果(表1),结合前人讨论[10],表明凌家滩文化年代距今约5600~5300年,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遗址,本实验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加速器质谱中心完成,树轮年代校正使用Calib 7.0.4程序[17]。
从地理地貌背景与环境来看,遗址所在区域属太湖山南部裕溪河后河北岸,地貌为岗地与洼地相间,可能早期的山前台地受流水切割作用而形成此“指状”地形[18],洼地中淤泥或泥炭发育,多为河流型湖泊洼地成因,岗地上覆第四纪土状堆积物,海拔20~50 m不等。
遗址则位于太湖山南部最长的长岗南部,所在的地层剖面厚2.5~4.0 m [19],剖面上部堆积约60~70 cm的全新世黄土,下伏第四纪红粘土,出露厚度1.5 m左右(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