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脑血管疾病三级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三级预防

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减轻患者自觉症状 保护靶器官免受损害 兼顾其它危险因素的治疗 不发生或推迟并发症发生的时间,提高生
活质量,延长寿命
二级预防的防治措施
1)
筛检疾病和防治: 定期检测血压、血脂、血糖
1.
高血压 目前我国现状: 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 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 27% 12% 3%
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
分类 SBP 正常血压 <120 正常高值 120~139 高血压 ≥140 1级高血压 140~159 2级高血压 160~179 3级高血压 ≥180 收缩期高血压 ≥140 DBP <80 80~89 ≥90 90~99 100~109 ≥110 <90
国内外心血管防治资料证明
降压药物的联合用药
利尿剂+ ß 受体阻滞剂/ ACEI 钙离子拮抗剂+ß 受体阻滞剂 钙离子拮抗剂+ ACEI / ATⅡ受体拮抗剂 ą受体阻滞剂+ ß 受体阻滞剂

不适宜的联合用药
ACEI+ ß 受体阻滞剂 ß 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

降压治疗原则
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 适当联合用药 如首选药物反应差或不能耐受应改换其它种类 提倡使用长效制剂,改善依从性,减少血压波 动,更好减少CVD危险和靶器官损害 对糖尿病与/或肾功能不全者应及早应用降压药 物达标治疗 高血压是一终身性疾病,一旦确诊应坚持终身 治疗
指原有基础性心脏病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 险增加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Af 脑栓塞 细菌性心内膜炎 缺血性心脏病、冠心病 心绞痛、心肌梗死

(七)其他因素 Other Factors
遗传
有家族史占40~60% 体力活动不足 不良生活方式 高盐饮食 高脂饮食 吸烟 酗酒
四.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
(一)一级预防 Primary Prevention
发病前预防,以无病防病健康促进为主 要手段 1. 合理饮食 (1)控制体重:限制热量摄入,低脂 低胆固醇饮食 低脂——脂肪<总热量30% 低胆固醇——胆固醇<300mg/日 举例:朝鲜战争时期中、朝、美阵亡士 兵心血管对照 美国18岁车祸青年冠状动脉情况 (2)减少膳食脂肪,增加蛋白质摄入 量 (3)限钠补钾:WHO建议:每人每天 食盐5克
东方
发病较高:日本 中国 发病较低:泰国 印尼
中国发病的流行趋势
北方高于南方 城市高于
农村 汉族高于少数民族
(二)、季节分布
冬季>夏季 冠心病
12~2月 频发 1月 高峰 脑卒中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三)、人群分布
冠心病
年龄 男>40岁,每增加10岁上 升1倍,女发病晚10年, 绝经后接近男性 50岁前男:女=7:1 60岁后男≈女
(三)血脂异常 Dyslipidemia
总胆固醇(TC) ↑ 高密度脂蛋白(HDL-C) ↓ 甘油三脂(TG) ↑ 载脂蛋白A(APO-A)↓ 低密度脂蛋白(LDL-C) ↑ 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C) ↑ 载脂蛋白B(APO-B) ↑ APO-A↓,APO-B ↑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的致 病因素
脑卒中
随年龄增加, 患病率、死亡 率升高 男≈女
性别
三.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见危险因素
不可干预的:年龄 性别 遗传 种族 可干预的:高血压 高血脂 糖尿病 不良的生活方式 吸烟 酗酒 肥胖等
(一)高血压 Hypertension
高血压无论是稳定的或不稳定的, 收缩期的或舒张期的,轻度的或重 度的,在任何年龄、性别,都是冠 心病和脑卒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 一 并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LDL
脂蛋白脂酶 分解 氧化
OX-LDL
损伤 内膜
单核细胞
移至内膜下
结缔组织 平滑肌细胞
单核巨 噬细胞
吞噬
OX-LDLΒιβλιοθήκη 泡沫细胞脂质条纹 粥样斑块
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促凝 动脉内膜出 物质 血,溃疡
粥样斑块 破裂
血栓形成
血管管腔 狭窄闭塞
冠心病
心肌梗死 脑卒中(脑梗死)

预计2020年全球死亡数

冠心病:630万 脑卒中:440万
1100万(上升74.6%) 770万(上升75%)
致残 100万
二.心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地区分布
冠心病 脑卒中的发病
世界各国差别 : 西方 发病较高:芬兰 匈牙利 保加利亚 美 国 发病较低:瑞典 荷兰 瑞士 加拿大
研究表明
吸烟量、年限、吸入深度、开始吸烟年
龄均与冠心病的危险比值呈剂量反应关 系 吸烟斗和雪茄者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小于吸纸烟者 吸烟与高血压、高胆固醇同时存在则起 协同作用 吸过滤嘴、低焦油或低尼古丁纸烟也不 安全
吸烟与不吸烟者冠心病、脑卒中 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
吸烟 冠心病 脑卒中 2~3 2 不吸烟 1 1

不同人群降压治疗的目标血压
老年高血压病人:血压降至140/90mmHg 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血压降至< 130/80mmHg 中青年高血压病人:血压降至<130/85或 120/80mmHg
血压与脑卒中及冠心病
研究资料表明:
SBP每↑10mmHg_冠心病危险性↑28% DBP每↑5mmHg__冠心病危险性↑24% SBP每↑10mmHg_脑卒中危险性↑54% ● 流行病学研究证明: 当血压偏高水平或正常高值时,冠心病、 脑卒中的发病率、及相对危险度已显著 增高
1999年WHO/ISH高血压指南标准
二级预防的原则
继续落实、加强一级预防措施,增强健康
意识,培养健康行为(包括合理饮食、戒烟 戒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等) 采用简便、有效、安全、价廉的药物,坚 持长期、合理的降压、调脂、降糖、抗 血小板凝聚治疗 消除心血管并发症的其它易患因素,如高 血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
二级预防的目标
转运胆固醇 血管内皮 细胞功能 障碍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研究表明
糖尿病患者无论性别、年龄,其心血管病
发病率均高于非糖尿病者 高血糖症、糖耐量异常,甚至偶然测出高 血糖都与心血管病危险增加有关 糖尿病病人中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性 比血糖正常的人大2倍
(五)肥胖 Obesity
脂肪含量:男>体重的25% 肥胖 女>体重的30% 1.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BMI=体重(kg)/身高(m)2 肥胖程度 BMI 超重 ≥23 肥胖 ≥25 2. 腰腹围/臀围比(wast/hip ratio WHR) WHR 男≥0.95 女≥0.85 肥胖 中国肥胖标准: 3. 腰围 (WC ) 男≥85cm 女≥80cm 肥胖
血压筛检对象(1)3~20岁,儿童和青少年:1次/年 (2)>25岁,每次就诊均测血压 (3)血压120~139/80~89mmHg:1次/月 (4)有高血压家族史或其他危险因素:2~4次/年 (5)高血压者:经常测
防治措施
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按危险分层,量化地估计预后
其他危险因素 和病史 Ⅰ无其他危险 因素 1级SBP140-159或 DBP90-99mmHg 低危 2级SBP160-179或 DBP100-109mmHg 中危 3级SBP≥180或 DBP ≥110mmHg 高危
心脑血管疾病的三级预防
马全
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概况
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 1994年世界银行与WHO报告
1990年全球死亡5000万人前十 位的死亡原因
冠心病: 630万 脑血管疾病:440万 下呼吸道感染:430万 腹泻:290万 围产期疾病:240万 慢性阻塞性肺病:220万 结核:200万 麻疹:100万 交通事故:99万 气管、支气管肺癌:94万
分类 理想 正常 正常高值 1级高血压 2级高血压 3级高血压 收缩期高血压 SBP <120 <130 130~139 140~159 160~179 ≥180 ≥140 DBP < 80 <85 85~89 90~99 100~109 ≥110 <90
成人高血压:SBP≥140mmHg, DBP≥90mmHg
饮食
我国居民摄盐量
北方15~18克 南方 7~12克 建议:1)减少烹调用盐,减少腌制食品 2)增加含钾食物( 新鲜蔬菜、水 果)
运动
2、适量运动 运动强度: 1. 170-年龄=适宜运动所达到的心 率 2. 最大目标心率(220-年龄)× 60~75% 3. 戒烟限酒 4. 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疾病 例 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 各种心脏病
研究表明
低密度脂蛋白(LDL-C)上升与冠心病日后发 病呈正相关 高密度脂蛋白(HDL-C)升高与冠心病呈负相 关 胆固醇水平在5.2~5.72mmol/L(200~220mg/dl) 时冠心病相对稳定,当超过此值时冠心病发病危 险随胆固醇浓度升高而增加 载脂蛋白A(APO-A)下降、载脂蛋白B (APO-B) 升高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Ⅱ1-2个危险因 中危 素 Ⅲ ≥3个危险因 高危 素或靶器官损 害或糖尿病 Ⅳ并存临床情 况 很高危
中危
很高危
高危
很高危
很高危
很高危
影响预后的因素
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靶器官损害 并存的临床情况 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卒中 脑出血 TIA 心脏疾病 心肌梗死 心绞痛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充血性心力衰竭 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衰竭 血管疾病 夹层动脉瘤 症状性动脉疾病 重度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 出血或渗出 视神经乳头水肿 Ⅰ用于危险性分层的危险因素 左心室肥厚(心电图, 心超或X线)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1-3 级) 蛋白尿和(或)血浆 肌酐浓度轻度升高 男性>55岁 106-177 mmol/L 女性>65岁 超声或X线证实有动脉 吸烟 粥样斑块(颈,髂, 总胆固醇>5.72mmol/L 股或主动脉) 糖尿病 视网膜普遍或灶性动 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发病 脉狭窄 年龄男性<55岁,女性<65岁) Ⅱ加重预后的其他危险因素 HDL降低 LDL升高 糖尿病伴微蛋白尿 葡萄糖耐量减低 肥胖 以静息为主的生活方式 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