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盘问“查”:检查盘查是指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在执行职务过程中,依法对可能具有违法或犯罪行为的嫌疑人进行盘问和检查,以发现或确认其是否有违法、犯罪行为或具有重大犯罪嫌疑,并及时抓捕嫌疑人的工作方法(或警务活动)。
盘问:
主要针对人,是通过语言的问答形式来达到识别、判断、发现对方犯罪疑点的目的。
检查:
主要是对人身的检查和对嫌疑人携带的物品及使用的交通工具的检查,以达到发现犯罪证据,消除潜在危险的目的。
盘查的法律依据(1 盘查的法律依据(1):
《人民警察法》第九条:“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对有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经出示相应证件,可以当场盘问、检查……”
盘查的法律依据(2 盘查的法律依据(2):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公安机关对现行犯或重大犯罪嫌疑分子,如果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可以先行拘留:
(一)正在预备犯罪、实行犯罪或犯罪后及时被发觉的;(二)被害人或者在场亲眼看见的人指认他犯罪
的;(三)在身边或者住处发现有犯罪证据的;(四)犯罪后企图自杀、逃跑或者在逃的;(五)有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可能的;(六)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七)有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重大嫌疑的。
盘查的法律依据(3 盘查的法律依据(3):
《城市人民警察巡逻规定》第五条:人民警察在巡逻执勤中依法行使以下权力:
(一)盘查违法犯罪嫌疑的人员、检查涉嫌车辆、物品;(二)查验居民身份证;(三)对现行犯罪人员、重大犯罪嫌疑人员或者在逃的案犯可以依法先行拘留或者采取其它强制措施;……
盘查的特点: 盘查的特点:
(一)盘查行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二)盘查对象身份和行为的不明确性;(三)嫌疑人的反抗行为突然、多样。
盘查行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1、盘查首先要找到对象,找准对象。
不能怀疑一切,不搞人人过关。
2、弄清人的身份、事的性质、物的来龙去脉,及被盘查人与他人、他事的关系。
达到目的,即停止盘查。
放行或移交有关部门,不要纠缠不清。
反抗行为突然、多样
盘查中的嫌疑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其采取反抗行动的时间、空间条件都有优势,行动突然。
嫌疑人反抗行为方式多种多样:拳打、脚踢、掏取凶器行凶、抢夺警察的武器、捡拾物件攻击警察,或者转身逃跑等等……
盘查的基本程序
(一)嫌疑人的确定(二)截停及告知(三)盘查站位(四)人物分离(五)灵活盘问(六)检查(七)盘查后的工作
(一)嫌疑人的确定(一)嫌疑人的确定
1、身份可疑的人;
2、行为可疑的人;
3、体貌可疑的人;
4、携带可疑物品的人;
5、带有明显犯罪迹象的人;
6、其他异常的可疑人。
嫌疑人的确定:
盘查中,嫌疑人的情况是比较复杂的,他可能是触犯刑律的犯罪分子,也可能是违反治安法规的人,还可能是因误会和错觉而受牵连的群众,警察除了对正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人执行询问、缉捕之外,还应对其他可疑人员进行盘查。
身份可疑的人:
穿着不合时令;穿着与气质不相符;语言、行为举
止、携带物品相互矛盾的;……
行为可疑的人:
异常表情或异常行为在人群中溜进溜出的;无所事事却在居民区、商场或者银行等地窥测的人;逼近妇女、儿童并与之同行的人等;……
体貌可疑的人:
体貌与被通缉罪犯或犯罪嫌疑人相似;面带疲倦或惊慌恐惧之状的;身负可疑外伤或身染血迹的;……携带可疑物品的人:
携带物品类似作案工具的;携带大量现金的;携带包裹遮遮掩掩怕动怕碰的;携带物品类似毒品的;……
带有明显犯罪迹象
身负可疑外伤;身上有血迹或污痕;衣服被撕扯或破损严重的人;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的车锁有撬痕或车窗玻璃、车门损坏的;……
(二)截停及告知
当确定盘查嫌疑人后,巡逻民警向嫌疑人接近,在距其2—5米左右时,盘查员举手示意其停下,然后向其敬礼,说告知词:“我们是××公安(分)局民警,现依据《人民警察法》第九条之规定对你进行盘查,请予以配合。
”并出示证件。
(三)盘查站位
1、站立姿势警察距盘查对象1.5—2米;侧身站立;眼睛注视对方上部身体,特别是双手、肩部和眼睛。
1.5m
45° °
2、小组站位形式(1)侧应站位(2)三角站位(3)弧形站位
侧应站位(最常用的站位形式)
3 – 4m
90?
(四)人物分离
(五)灵活盘问
查验身份证、暂住证和其他证件;盘查核实对象的姓名、住址、籍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去干什么?被盘查人与他人、他事、他物的关系
十看十对口决(北京)
“看证件对姓名、看面貌对年龄、看举止对职业、看原籍对口音、看言行对学历、看衣着对身份、看物品对来由、看同伴对关系、看去向对方位、看神情对心态。
”
(六)检查
物品检查检查物品时,要加强警戒;查验物品按一
看、二听、三闻、四摸、五轻拉慢解的顺序进行;(“一问、二看、三听、四闻、五摸、“一问、二看、三听、四闻、五摸、六开”六开”——《实战基础训练教程》)轻拿轻放,防止损坏,从上往下顺序进行,切记不能掏底取物;
盘查后的工作
1、对经过盘查解除怀疑的,应当立即归还证件、物品,礼貌予以放行,并做好解释工作。
2、对经过盘查不能解除其犯罪嫌疑的,执勤民警应当采取一定的安全措施将其带回公安机关,按法定程序继续留置盘问。
盘查结果妥善处理
若盘查对象的嫌疑被解除了,则立即人放行、物归还。
“谢谢您的合作”、“很抱歉,耽误了您的时间”嫌疑未能排除,但证据又不充分,则将其控制到有部门,按法律程序进一步审查。
查获违法犯罪分子或者重大嫌疑人,则应立即抓捕并进一步搜身,同时将其凶器、赃物等一并移交有关部门。
醉酒人或精神病人,则应及时通知其工作单位或家属来领人,但不允许放任不理。
对几种情况的处置
语言不配合行为不配合袭警
语言不配合
处置原则:心态冷静,不卑不亢。
盘查中,当民警拦住嫌疑人或说完告知词后,嫌疑人立刻表现出不满,并出言不逊拒绝盘问。
民警不能冲动,勿与嫌疑人发生不必要的争执,应冷静地告诉嫌疑人盘查是法律赋予警察的权利,每个公民都应予以配合,同时还应告知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19条的规定,“拒绝和阻碍警察依法执行职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的,处十五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罚款或警告”。
进行语言控制,如仍不配合,可对其口头传唤,将其强行带至指定地点,在有见证人在场的情况下对其进行盘查。
行为不配合
处置原则:保持高度警惕,严防袭警。
(1)随意插兜或掏东西喝令立即停止动作,慢慢将手拿出,同时出枪警戒;加重语言控制力度;情况危险,可后退几步,拉大距离。
(2)不断逼近民警伸左手阻止嫌疑人继续逼近,右手做掏枪动作,同时适当后退;严厉告知如果继续靠近将面临严重后果。
(3)转身离开盘查员尾随跟进,警戒员拦住去路;如嫌疑人逃跑,民警追击过程中,切忌由后抓嫌疑人的头部和肩部,应采用推、绊、踩、踢等技巧进行擒拿。
袭警
处置原则:确保安全、判明情况、果断反击。
(1)徒手袭警一名嫌疑人,应抓获带回审查;多名嫌疑人,应交替掩护后撤,出枪警告,呼叫支援。
(2)持械袭警交替掩护后退,始终保持一定距离,出枪警告,继续袭警,鸣枪警告,无效可射击非要害部位。
(3)持枪袭警嫌疑人掏枪时,警戒员必须迅速掏枪对准嫌疑人,喝令不许动,盘查员迅速移动,掏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