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后感(4)

读后感(4)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浅析近段时间,我拜读了王泛森的《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令我受益匪浅,读过之后有一种醍醐灌顶之感,令人耳目一新。

《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是我国台北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研究院王泛森先生的著作,作者写这本书主要通过傅斯年的成长经历历程与其思想形成的过程检讨了傅斯年的理论的价值,影响。

这本书是他在美国普林顿大学学习时完成的博士论文,在1993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中译本于2012年由三联书店出版。

这样的学术著作被不断的印刷,畅销,足以说明这本书的内容与解析足够使人信服。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通过认真的阅读与思考,对这本书的理解越发深入。

在我看来,这本书有三个很明显的特点:首先,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以台湾中央研究院所收藏的傅斯年先生的档案以及详细资料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还添加了大陆以及海外的各种资料,因而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资料尤为丰富。

其次,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对傅斯年的思想进行评判,而是根据傅斯年先生当时所处的近代中国的社会实际情况和学术的范围所进行考察的,这样结合实际的评价,凸显了人物的真实历史文化背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脱离特定的历史与政治环境,去评价傅斯年先生的思想,能够解释出傅斯年先生思想的本质所在。

最后,这本书是以提出的问题为主干进行论证,同时又不是叙事性的写作。

这样的写作方式能够引出文章的主题所在,是整部小说的思想目标。

通过这本书,我对于中国近代史的社会背景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傅斯年的历史定位是什么?要知道,在中国近代史上,可以说是群英荟萃,众星璀璨。

先不论其他方面的功成名就者,在文学,政治方面,就有着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周作人、马寅初、梁实秋、严复,等等,这些都是当时学术界各个方面的泰斗,可以说每一个人的成就都足以名垂青史。

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影响的人物,他们或在政治、经济、社会、道德、学术、艺术、文学、哲学、宗教、科学的某些领域作出过重大贡献。

对于这些文学,政治,学术等方面集大成者,谁敢说哪一位又不是“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呢?所谓个体生命,从严格的意义来说,是指单独的,个人的生物性质,而不是指社会的属性。

包括傅斯年在内,以上所有的人物都不可能脱离他们那个时代特定的历史环境,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只有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这样的大家才能够真正展现出不同于常人的风采。

正如去评价一位真正存在的历史人物,要想做到客观,真实,必须要结合主要的功绩或者成就才能够做出最后的结论,这点无可厚非,因为不结合其为历史的进程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很难让人了解到其巨大的功绩,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将傅斯年与其生活的年代考察,结合他所做出的成就,就比如说作者认为:作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学者、政治家、社会批评家及学界领袖的傅斯年,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有影响、色彩最丰富的人物之一。

”这无疑令人印象深刻。

的确,通过这样的评述,我们可以知道傅斯年在学术运动,社会活动,学术界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但是,对于一个真实存在的个体来讲,要想真正的了解评价他,单单一个时期是不够的,还要结合傅斯年的一生,这样才能够下一个准确的历史定位。

而傅斯年在五四时期,是五四运动游行的总指挥,这只是他在那个阶段一个比较短暂的角色。

除此之外,他还曾是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的参议员,并成功地以向国民政府两位行政院长的攻击而著名政界,但他从未担任过政府的行政职务,甚至在抗日战争后谢绝了担任国府委员、教育部长和考试院长的职务。

他是以一位士人的身份,以及自身的心中所存的社会正义与爱国精神来参加社会活动的,从整个人生来看,他是一位自由主义者,而不是一位政治家和社会批评家。

相对于他的社会运动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傅斯年在学者方面的成就才使的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无法被撼动,傅斯年先生在1919年秋天,毕业于北京大学文本科国学门,再之后通过去英国,德国深造,学习到了先进的语言研究知识,在1928年,1928年担任我国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1946年兼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12月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台湾,他又兼任台湾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和院立法委员。

,其在历史研究方面的专著有《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诗经讲义稿》《战国子家叙论》《史学方法导论》《史记研究》《东北史纲》和《性命古训辨证》等,此外还出版学术专著单刊和专刊多种,并在考古发掘、史地考察、方言调查、人类学调查和语音实验等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

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工作成果在国内和国际上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样的基础上自成一派,将这些研究成果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国历史语言学派。

他关于古史重建的见解,可谓是开启了中国古史研究的大门,讲原本偏离了正确方向的中国古史研究带回了正途。

那个时候,中国学者关于古史的研究方面大部分是顺从顾颉刚的古史怀疑学说的,其中,就连还未回国的傅斯年。

也曾支持过他的古史辩运动的。

这对当时的古史研究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甚至于,有些激进的学者,认为是在汉平帝以后才有信史的,其他的都是伪造。

这种学术气氛自然使得其他的历史研究者所剩无几。

但是在傅斯年回国之后,认识到这个错误的时候。

他努力地从古史辩和古史思潮中拯救了古史,作者对他这方面的成就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是顾颉刚将古史旧的大厦推倒,却是傅斯年用碎砖重建了古史”在其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和台湾大学校长期间,他树立了高尚的学术理念,并且对于当时的制度制定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

至今仍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称赞。

所以说,通过这些方面来判定傅斯年的成就,他应该是一名杰出的学者,教育家,思想领袖。

另外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看到作者在书中表达出“傅斯年是‘后古史辨派’的史家”,“现代中国有一场史学革命,它开始于顾颉刚,完成于傅斯年”;通过这样的论述,他认定历史语言研究所是“历史研究机构”27页。

那么,读到此处的时候,我不禁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傅斯年是否是后古史辨派的史家呢?的确,傅斯年所创立的中国历史语言学派没有一个准确,具体的定义,而且他所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也被学术界广泛认为是一个历史研究机构。

既然没有明确的定义,自然也就会赢很多争论。

可是当我们去真正的了解中国历史语言学的内容及思想,与历史语言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发表的论文的特点相结合,自然就会从中找出一些不严谨的地方。

古史辨派是一个以疑古态度讨论中国古代文化的志同道合的师友群体,历史语言学派则是一个研究中国历史与文献的专业团队。

这两派成员虽然界限分明,但是也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般水火不容,因为这只是学术上的研究方法有着不同而已。

甚至于两派中的大多数人还是互为师友的关系,都曾经在《古史辨》和《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发表论文。

而之所以说傅斯年是“后古史辨派的史家”。

则是因为傅斯年是古史辨派之后的晚辈史家,傅斯年在进行研究,中国历史与文献存在的学术问题时,其显著的特点就是科学的考证方法,而作者认为傅斯年的工作,从学术界客观的视角来看,显然是属于国学研究的,作者承认了其研究性质为国学研究,那么傅斯年是“后古史辨派的史家”这种说法自然也就不能站稳脚跟了。

第三个问题,也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所存在的最大的疑惑。

傅斯年是否是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呢?这本书的结语就是“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第361页也是这本书的摘要。

作者认为,由于傅斯年在新文化运动中,形成了自己对于学术的基本系统,他向往着建立一个学术社会。

纯粹的学术,就是将学术研究从社会生活中摘出来,而不是将学术与政治相连,在文化观念上,保持着反传统的激烈情绪。

由于在文化观念和学术研究上的偏执,所以作者称傅斯年为“五四青年”。

之所以称傅斯年为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就是因为在时代变迁的过程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傅斯年一个人是无法抵挡滚滚的历史洪流的。

在新文化运动中,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立场。

没有从事纯粹的学术研究,多次参加政治活动,为当时的政治活动撰写文章。

虽然是时代变迁下的无奈之举。

但是这样的行为却使得他在激烈的内心挣扎中产生了对理想的怀疑,对自己原本坚定立场发生了动摇,产生了否定的情绪。

所以才说傅斯年作为一名“五四青年”是失败的。

但是,由于傅斯年在五四运动中有着卓越的贡献就给他贴上“五四青年”的标签,显然也是不够全面的,更不用说用这样的定义来衡量傅斯年前后思想的反差造成的矛盾,更是无从说起。

用这样的结论来判定傅斯年是一个失败者远远不够,因为每一个历史人物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他的思想都是会随着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的改变而改变的,在这样新旧思想交替更新的过程中,发生一些改变也是很正常的。

作者在书中也说到“他仍被承认是科学和自由这两个五四时代的核心理念的坚强支持者215页。

”这与对傅斯年作为一个五四青年的失败的论点也是不一样的。

在我看来,这种失败,与其归咎于个人,不如说是一种群体的失败。

因为在当时的年代,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台地区,所秉承五四运动文化理念和五四精神的一代已经逐渐的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曾经五四运动中所坚持的"反传统与科学主义"也不再有人传扬。

因为就当时的社会来说,学术研究与精神救赎并不能够使社会重新建立秩序,在当时,是政治家们左右一切,并且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在民族危机存亡之际,自然以国家为重,所以说,当时的五四青年们所提出的理念与中国现实是大相径庭的。

通过《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这本书的阅读,使我受益非浅。

在这本书中,作者所使用的论据都是有着强烈的真实性的。

材料都是傅斯年本年的书信,笔记论著以及各类档案等,这样的取舍,也使得作者的论述能够保持相对客观的态度,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因素,作者的观点可能并不会被所有人认同。

对于我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所萌发出的问题,我会保持着一名读者的疑问态度,反复琢磨。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是本书是众多关于傅斯年传记中的一部最富特色的和最有学术价值的历史人物的评传,而非普通的传记,读后能给我以学术的和思想的许多启迪,令人有一种拨开云雾之感,不失为一部经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