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精品.doc
区域农业发展教案精品.doc
布置课下完成活动中的一个地区或木地农业的发展地理条件。
活动:
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
教学重点:
1.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学会辩证的分析问题。
教法学法:
案例讨论、引导日学、多媒体辅助
教具用品:
电脑及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共2课时,本课为第1课时。
教学过程:
(CAI放映呼伦贝尔大草原州面及音乐)
引入新课: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公布。这份名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 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近3年来第3个有关“三农”工作 的一号文件。显示了中国领导人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
(CAI出示思考题)
1.讨论东北大米与气候的关系。引导学生从I」照、光照、低温等方面考虑问题。
提示: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 虫害少,几乎不需要使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的称号。
2.针对现代生活,考虑东北农村农业生产情况。
提示:季节性强,有利于农忙时节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节发展副 业,增加农业收入,还可以进行农田基木建设和水利建设。
3.从优势和劣势两个方面举例,教师参与讨论。
提示:劣势有热量要求、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等。优势有光照、温差、土壤肥 力、积雪融化缓解春旱等。讨论不局限于以上几点。
由以上讨论可以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地形和土壤条件。
(CAI出示图4. 3东北地区的地形)
由学生指出东北地区主要地形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可以从事的农业生产类型。
老师讲解并出示“黑土地图片”:东北地区的黑土地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地之 一。初垦时,黑土层厚度60〜80厘米,最深处可达1米。有人形容这里的黑土 “攥一 把能流出界直接与松辽平原的草原和盐渍化草甸草原接壤,东界延伸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山区 的部分山间谷地及三江平原的边缘。黑土总面积734. 8公顷,其中黑龙江和吉林的黑土 约占黑土总面积的80%。
第四章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
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土壤条件、社会和经济条件对农业生产有 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影响。通过对比和分析,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地图的技能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到人类的生产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认识到人类的主观能动 性。
总结:这里有中国最大的平原、最大的天然林区和最好的草原。
(CAI展示平原、森林、草原图片)
学生自学:在社会和经济条件方面东 北有哪些优势,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解 次。依照书中的顺序:1.重要的工业基地;2.便利的交通;3.人口密度较低。
工
Iff
经营姗大
工业
机
学生讨论,老师小结:
工业:东北老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 业基础好,为农业发展提供机械设备。利 用农业的产品作原料一一工业反哺农业。
结论:纬度高——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暧。
跨度大——跨暧温带、中温带、寒温带。无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亳米。我们只有遵循自然条件,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农业生产。因为气候是农业生产中最 难改造的自然条件。此处可以叫学生对比地形和土壤等条件来说明。
(CAI展示图4.2:总结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交通:技术水平高,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人口: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低,经营规模大,属于绿色农业,
万便
优
农业
林 业
开发晚人
口密冰
逐步向大农业发展。
教师:在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中,最直•接的因素是El然因素,尤其是气候条件。 但是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很少只适合或确定发展一个作物,而是存在着发展多种作物的 可能性。在这样情况下,究竟发展哪种作物就要由技术条件来决定,同时还要根据当地 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据主要农业部门或作物的经营特点,去综合评估各 种条件的优劣,以及相对的利用价值。
(承转)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农业的发展比较突出,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看看。
(CAI展示中国全图中的东北地区)我们先来研究一下东北地区的地理条件。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包括哪些省和日治区。
总结: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纬度高、跨度大。 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特点在气候上的表现(CAI出示图4.1、中国季风区干湿区地图)。
今天我们来一起研究有关农业的知识。
出示投影:CAI图片展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在地理2我们学习过农业的区位选择。分析区位因素,学生读图I门I答。
1.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大致可以分为哪两类。
一个地区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需求等来 确定。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 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