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同步练习题及答案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革灭殆尽(dd)暴霜露(bdo)B思厥先祖父(ju > 胜负之数(sh 0C弊在赂秦(10为国者(w辻)D不得下咽(yan)洎牧以谗诛(z》提示:A项中暴”读“po ”项中为读“we;i ”项中洎”读“j。
1”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 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 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提示:B 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A①②⑦联网B③④⑤C①⑤⑦D④⑥⑧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不能容于远近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提示:B 项为名词作状语,A、C、D 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5. 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A①②B②⑤C③④D①⑤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6. 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齐人勿附于秦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12 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 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 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 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② 率赂秦耶(全都)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C ③④⑤D ②④⑥提示:①句中 道”为原因,途径”勺意思;③句中 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 亡为 丢失,失去”勺意思 答案: A 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B 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C 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D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提示:A 项,表顺承/转折;C 项,因为/用; D 项,表列举/那么。
答案: B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A ①②B ②③C ①③D ②④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
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 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
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答案: D10.翻译下列句子。
(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参考答案:( 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 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
11.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参考答案:第一问: 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的论点。
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 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 兵不利,战不善 ”)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 六国互 丧,率赂秦耶 ”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 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 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参考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 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 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
基础巩固 ?站起来,拿得到!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A ①③⑤B ①②⑤1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①弊在赂秦(lu Q)②率赂秦耶(shu ai)③思厥先祖父(ju &④暴霜露(b u)⑤洎牧以谗诛(j )⑥日削月割(xu e)A①③④B②⑤⑥C②③⑤D①④⑥答案:C解析:赂”应读fu”暴”应读p U,”削应读Xi ao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国互丧互:交互。
盖失强援盖:因为。
B 思厥先祖父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厌:讨厌。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分,清清楚楚。
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
D 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苟:如果。
答案:B解析:B 项,厌:满足。
3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BC D答案:D解析:A项前兵”指兵器”后兵”指战略,战术”;B项前以”是因为”后以'是顺承连词;C项前或”为或许”,后或为有的人” D项两个则均为那么”4 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B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C可谓智力孤危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答案:B解析:A项古义是指祖辈” C项古义是指智力和力量” D项古义是旧例”5 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答案:D解析:A、B、C三项都是被动句。
能力提升?踮起脚,抓得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1题。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6 下列各加点词的解释与指代,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④指代的对象也不同。
答案:D解析:①损失的,②灭亡,③指代秦国,④指代六国。
7 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思,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⑥洎牧以谗诛⑦不赂者以赂者丧A①④/②⑤/③/⑥⑦B①⑥⑦/②③/④⑤C①⑥⑦/②④/③⑤D①②④/③⑤/⑥⑦答案:A解析:①④介词,用”;②⑤连词,表结果;③介词,把”;⑥⑦介词,因为”8 分别选出翻译正确的选项。
(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A送给秦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愈厉害。
B秦国送给的越多,秦国所受的侵害就越厉害。
C 六国送给秦国越多,秦国受到的侵害就越厉害。
D 六国送给秦国的越多,秦国侵犯他们就越厉害。
答案:D(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A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粗暴的秦国的要求没有满足。
B 然而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是没有满足的。
C 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却没有满足。
D 虽然如此,但是诸侯的土地有限,暴躁的秦国的要求是没有满足的。
答案:C9 文中引用“抱薪救火”,想要证明的观点是()A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B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D 不赂者以赂者丧。
答案:B10“此言得之”的“之”字指代的是___________ 。
_答案:上面说的道理1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一语出自 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 。
_答案:《史记?魏世家》《战国策?魏策》拓展应用?跳一跳,够得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 题。
①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②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苏辙《六国论》)③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李桢《六国论》)12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①窃怪天下之诸侯(私下)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过失)③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弃)④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困窘)⑤未可专以罪秦也(有罪的秦国)⑥兵连祸结,曾无虚岁(竟然)⑦向使有擅形便利如秦者(假使)⑧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劫掠)哉A①②⑤⑥B②③⑤⑧C①④⑥⑦D①④⑦⑧答案:C解析:②责怪;③排斥,抵挡;⑤认为秦有罪;⑧挟制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同现代汉语的意思或用法基本相同的一组是()①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③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④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而四国休息于内A①④B②④C②⑤D②③答案:D解析:①古:崤山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