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康德的认识论康德哲学三题之二

康德的认识论康德哲学三题之二

东方论坛2007年第6期康德的认识论*——康德哲学三题之二单 纯(中国政法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2249)摘 要:康德的哲学体系与当时流行的经验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的最大不同是:既承认外在经验对于人的认识的刺激作用又强调人的心灵具有认知的主体性意义。

他以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层次和功能观综合统一了经验主义怀疑论和经院哲学的独断论,肯定了人类知识的界限同时也说明了传统哲学本体论在认识上的虚幻性。

以辩证的认识论的新方法取消了传统哲学的独断论。

关键词:感性;知性;理性;哥白尼式的革命;二律背反中图分类号:B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110(2007)06-0001-11独断论是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留下的形而上学的精神遗产,它坚信只有超越经验事实之上的结论才能构成真正的知识或者真理。

像作为整个宇宙万物对立面的上帝,千变万化的物质运动背后不动的规律,哲学所探讨的形象世界背后的实在,支配无限繁复的语言和思维的逻辑(逻格斯),都是独断论意义上的确定性知识。

可是,休谟对此十分怀疑。

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不具备确定性,因为它们都只不过是局限于我们经验的感官印象而已。

这就意味着,构成我们所谓确定性知识的那些命题都只具备或然性:要么是真,要么是假,其依据是我们所体会、观察或实验到的数据,即各种性质的经验,与经验吻合的为真,否则为假。

正是休谟对于独断论的经验主义的怀疑引起了康德的反思。

当然,康德并不否认知识起源于经验,但他同时认为,起源于经验的知识并不是知识的全部,还有经验之外的知识或先验的甚至是超越经验的知识。

这些传统的知识论问题必须从人的认识过程中去寻找答案。

一、人的认识过程无论是人的认识能力还是知识的形成过程,其中理性都是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那么,什么是理性呢?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人的认识能力放在认识过程中加以界定,即人的内在心灵固有三种递进的认识能力:首先是感性,即人在空间和时间形式(类似于柏拉图的理念,不过层次较低)中感觉事物的能力;其次是知性,即将感觉数据通过概念和综合加工生成的有关外在客体的知识的能力,此综合乃是依据先验的范畴(由概念化的规则指导)来进行加工的;最后是理性,即将客体知识综合成系统的能力(如将整个现象世界理解为有系统规律的“自然王国”)。

这说明在建构人类知识的过程中,人的主体认知能力是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我们的知识起源于感性,然后上升到知性,最后终于理性,在它之后我们便没有能力通过直觉的事物来理解理性之后的事了。

”[1](P300)由此可见,理性是处于最高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从综合和终极——广度和深度方面——意义上指导认识者主体去寻找各种经验的偶然性条件背后的绝对条件,以便确保整个人类知识大厦的安全性。

因此,理性既是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认识的目标,具有认识论意义上的终极性。

但是,恰好是在认识的终极性这里,理性与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独断论相遇了。

在这里它们两者都会产生“哲学上的虚幻”(philosophical收稿日期:2007-09-10作者简介:单纯(1956-),男,浙江绍兴人,哲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员。

*本文系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宗教哲学传统的反思与展望”(批准号:05BJ001)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1illusions)。

相对于认识过程中的客体或者整个经验现象世界,形而上学的实在和理性的结论都是“虚幻不实”的,它们的短处是我们在认识过程中不能直观,不能被描写成某种具体的经验实物;它们的长处是可以为普遍的经验实物建构起必然的规定性,即规律。

这也就是中国哲学传统中的认识论所说的“经虚涉旷”和“超以象外”的统一,它们没有物象,因此是“虚幻不实”的,但却可以超越物象的局限而揭示整体物象或经验世界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理性在人类认识中的本质就是要建构“整体性的知识大厦”(entire edifice of knowledge),所以它需要经验论的一砖一瓦,但不是乱堆乱放,而是要放在大厦中的某些确定位置;它也需要独断论的建筑蓝图,但要严格考察这个蓝图中的建筑材料、结构力学、使用功能以及其在人类精神中的总体效应。

感性认识阶段的知觉形式在感性认识阶段,人类首先要接触到外在的客观物体,但是要把这种客观的物体变成人类最初的经验则必须要从认识者主体这里为这种客观物体提供空间和时间这两种“形式”或理念,使其成为认识的对象,而不仅仅是独立的存在物体。

也就是说,任何客体如果要成为我们的感知经验都必须经过我们心灵所具有的时空概念的加工,就像我们对经验事物的具体描述必须具备时空参照系,否则事物就不成其为我们的经验对象,自然也不构成我们的知识内容。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康德将空间和时间说成是人类认识过程中“感性的形式”(the Form of Sensibility),这种形式就是人类用以感知客体对象物的主观条件,即在人的经验形成之前就内在于人心灵的先验知识形式或理念,客体事物只有经过这种形式的加工才能成为人的经验。

这种先验的知识形式是怎样内在于人的心灵里的呢?我们先就“空间”这种形式作一点分析:“根据我们日常的经验,空间中是填满事物的。

但是,如果你将这些事物与空间‘分开来’思考——把家用杂物,衣服,房子,地球本身,太阳,月亮,星星,你是否将它们的空间也一块移走了?康德认为,将填充物分开思考时,原来的空间却留住不动了。

(牛顿可能会同意康德这样的分析)这样做实际是‘减掉了’(subtracted)(在这里是指经验)任何经验之物——即填充为我们经验的各种内容。

最后留下来的仅是一个容器,一种形式或建构,原来的经验之物就是被填充在这些空间里面的。

但是,因为我们已经去除了所有的经验之物,那么留下来的就是一个纯粹的东西,我们称之为先验的存在者。

几何学就是关于这种纯粹空间直觉(the pure intuition of space )的科学。

”[2](P373-374)如果从经验世界的抽象中可以用几何学证明空间形式或理念的先验存在,那么,同样可以用算术学证明时间形式或理念的先验存在。

反过来讲就是,人凭着自己内在的认识功能将一类经验事实抽象成几何学,将另外一类经验事实抽象成算术学,那么与几何学相应的认识功能就是空间形式,与算术学相应的认识功能就是时间形式。

因此,空间和时间都是人类感性认识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内在形式,就象容器和水一样,如果我们要获得水的体积的确定知识,我们必须在衡量时(时间)将水放如容器(空间)中,这样离开时间和空间的水并不构成我们衡量的知识,离开水的时间和空间却永远是我们自主运用的条件,而且先于任何一次衡量经验而独立存在。

由于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我们又可以推知,客体事物的存在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是被认识的客体事物,是受制于认识者的空间和时间形式的;另一方面它们又是其“物自体”的现象,其存在有独立于认识者的客观性。

事物只有成为经验对象时才存在于时空之中,没有成为经验对象或认识对象时,它们不存在于时空之中。

这里就会产生一个悖论:时空是主体加诸在客体对象上的认识形式,而没有成为认识对象的事物其存在就与时空没有关系,那么,这种情形下的事物存在于何处?而没有事物的存在,先验的时空形式只是被假定为心灵的形式,它们自身的存在如何证明?如果是要依靠客体事物的出现才能证明,那么同样可以设想时空是客体事物自身存在的形式,人的心灵只是具备了认识这种形式的机能而已。

现象与物自体作为对休谟的经验主义怀疑论的回应,康德必须对经验作出更加细致的分析,以说明人类知识所形成的必需条件和可能性,否则他对之前的理性主义和经验论所做的综合就会落空。

他在综合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基本判断是:“知识起源于经验但又不完全取决于经验”(knowledge begins with experience but2not all arise from experience)。

[3](P99)既然起源于经验就说明经验主义对于人的认识过程是具有基础性作用的,但他又不想过分强调经验的意义,以免被局限于经验而导致怀疑论,所以又承认知识还有超越经验的部分,这就为理性主义留下了可能的地盘,以确保他能够将这两个对立的思想综合在一起。

康德还进一步将认识的对象分解成两个世界,即作为我们经验的客体的“现象世界”(the realm of phenomena or the phenomenal world)以及作为此现象世界的本体性质的“物自体世界”(the realm of noumena or the world of things-in-themselves)。

前者是我们可以认识的,而后者是我们永远无法认识的。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康德的解释显得有些武断,他说“物自体”是一个独立而客观的绝对性存在,超越了我们的经验,因此不能成为任何形式的知识的对象,而我们能够认识的则只是物自体作用于主体所引起的现象,我们根据头脑中已有的先天范畴主动地“综合统一”这些可感觉的现象,使其成为经验和知识。

因此,在我们的认识能力范围之内的只是现象世界,而在其背后则存在着一个我们永远无法认识的物自体世界。

这样,面对人的认识所形成的两个世界,康德的目的是要说明:“一方面存在着现象世界,原则上物理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其全部真理;他也相信人类能做到这一点,而在这一点上牛顿绝对是正确的,因为科学家对可能的经验客体的世界的描述本质上是正确的,也可能穷尽此可能的经验世界的真理。

但是,我们必须记住这只是限制在现象世界的范围内。

但另一方面,他也讨论物自体世界的问题,那就为其他概念留下了空间,即自由意志,理性机制,对与错,善良与邪恶,灵魂等等,这些概念的空间不在现象世界之内,而是存在于现象世界之外。

他会认为这些议题不属于知识的范围。

如果你问他:‘你是否知道有自由意志这样的东西?’他准会这样说:‘不,我不知道这样的东西。

我所知道的只是这样的东西有可能存在。

’如此而已。

”[4](P183)康德在认识论的层面将世界分成现象世界和物自体世界,实际上也区分了人的认识能力的不同层次:在感性这个层次上,人的认识是针对现象世界的,这是认识的低级形式;在知性这个层次上,人的认识是针对自己心灵中先验的范畴或概念及与感性客体之间的关系,这是认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和深化的基础,可以视为认识的中介形式;在理性这个层次上,人的认识是针对现象世界的各种绝对性和必然性的,但是作为整体的现象世界的绝对性和必然性在逻辑上又不能成为任何认识的对象,因为认识的基础和定义是从现象世界中的经验的相对性和偶然性产生的,所以至其最高形式就是对其自身的否定和超越,认识在这里实际上就终止了。

可能性的经验世界由于物自体世界的绝对性即不可知性,我们人类的认识实际上就被限定在感性和知性阶段,即只能认识现象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