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专题研究
• 第四,汉初儒家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是儒 学在汉初复兴的内因。
3.董仲舒及其思想
君权神授论,是建立在其大一统理论基 础上的一种专制统治理论。 天人感应论,是将阴阳五行(“天”) 与王道政治(“人”)结合起来,并认为二 者会彼此影响、相互应证的一种理论。
三纲五常论,是董仲舒根据儒家伦理思 想提出的一种封建伦理观。
理学,即性理学,又称道学,是一种附 会经义解说天人性命之理的学说,从思想渊 源上讲,它是以儒学为主干,糅合佛道等思 想为一体的学说,由此区别于两汉经学而被 所称为”新儒学”。
理学的基本特征:
一是注重义理
二是注重性理的探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是为封建纲常伦理提供了精致的理论基础。
2.两宋理学
二程的理学体系,包括如下内容: (1)天理论 (2)人性论 (3)修养论
“致良知”三个命题。
二、理学的衰落
1、宋明理学的影响 2、理学的弊端
3、明清学者对理学的批判
1、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由朱熹发展 并集大成的理学,成为其后几百年封建社 会的统治思想。
2、理学的弊端
理学发展到明中叶以后,日益暴露出它 难以克服的种种弊端。
明中后期,以罗钦顺、王廷相、吕坤等 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学 者,从认识论和人性论等方面对理学进行 了批判。
易别”。
(2)关于天命、鬼神
志”
“非命”、“天
(3)关于丧葬和音乐
2、道家对儒学的批评
(1)道家思想简介 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派 别,道教是一种信仰。 (2)老子及其思想 A 道法自然(宇宙观)道德经.she B 反者道之动(辩证法)老子第二章.shs C 无为而治(政治观)老子第三章.shs D 不为天下先(人生观)老子67.shs老子 67.shs 中国思想史资料\老子(一)
2. 汉初儒学的复兴
• 儒家在汉初黄老盛行的情况下 ,能够复兴,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第一,汉初黄老思想统治下的宽松学术环境 为儒学的复兴创造了客观条件。 • 第二,刘邦对儒学态度的转变为儒学的复兴 提供了方便。 • 第三,黄老思想统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给 儒学的复兴,进而走上政治舞台创造了机会。
第一讲 儒家思想与儒家文化
• 第一节 儒家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 一、儒学的兴起
• 1.儒与儒学
• 儒学,即儒家之学的简称,指由孔子创立的, 以仁、义、礼、智为基本学术思想体系的 一种学术思想。
2.儒学的兴起
儒学,是在我国上古时期古典文化长期积累和 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 儒学的起源,说法亦多,概而言之主要有三种: “王官”说, “世变”说, “道统”说 。
三、魏晋玄学
1.玄学的产生
2.玄学的发展阶段
3.玄学在中国思想史中的地位
4.玄学对儒学的改造
5儒学与佛学
三、魏晋玄学
1.玄学的产生
所谓“玄学”即“谈玄”之学,“言及玄 远而玄虚”。它是在汉魏时期经学衰落,政 治斗争尖锐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其主 要特点是“援道入儒”,力图使儒道合为一 体,其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名教”(伦理纲 常)与“自然”(道)的关系。
当代新儒学的基本特征有三:
第一,具有尊孔崇儒、以儒学思想学 说为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干,以继承的 弘扬儒术为己任。
第二,继承宋明理学精神。强调以 “内圣”驭“外王”,表现为泛道德主 义倾向。
第三,“援西学人儒”,一方面认同 传统儒学,一方面适应现代思潮。
3.儒学的几个发展阶段: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 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当代新儒学。
二、儒学的奠基及其形成——先秦儒学 1.孔子及其思想
(1)孔子的成就
第一,孔子总结了尧、舜、禹、 汤、文、武、周公以来贵族阶级的统治经验,把它融入到自 己的理论之中,形成了个人系统、完备的思想主张。 第二,孔子兴办私学,培养了第一批儒家弟子,并奋力 宣传和实践自己的思想主张。 第三,孔子整理“六经”,使之成为儒家的经典。
三、传统儒学的终结
1、实学思潮的兴起 所谓实学,是一种实际致用之学、是相 对于理学专务空疏、清谈圣经而言的学 说。 实学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 炎武、王夫之等。
2.清代汉学兴起与儒学危机
清代汉学又称考据学、朴学、清学, 或乾嘉之学,它以考证为主要研究方法, “其研究范围,以经学为中心,而衍及 小学、音韵、史学、天算、水地、典章 制度、金石、校勘;缉逸等等,而引证 取材,多极于两汉”(梁启超《清代学 术概论》),故名“汉学”。
(3)形成了调合儒道的新的思想体系。
4.玄学对儒学的改造
(l)用玄学虚无本体之道改造了儒学的政治伦理 之道。 (2)主张“圣人体无”,把“无为”视为儒家理 想人格一一圣人的最高德性。 (3)把玄学追求超言绝象的抽象原则和义理的学 风带进了儒家经训中,抛弃了汉儒粗俗的天人感 应论的神秘内容和烦琐、迂腐的经训形式,开创 了儒学重义理而疏训估的魏晋新学风。 (4)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名教与自然的矛盾。
• 《系辞》 , 《说卦》, 《序卦》,
《易传》利用《易经》的框架结构,创 立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成为儒家经典 中最富哲理的著作。《易传》思想体系由 “天道”,“地道”,“人道”三部分组 成,涉及内容十分庞杂,总其要大抵包括 阴阳观念与礼治思想两个方面。阴阳观念 是《易传》的核心内容,是贯穿天道、地 道和人道的总规律。
二、两汉经学的盛衰
1.经与经学 所谓经学,就当时而言,含有 “经世之学”的意思。但就今天的 理解而言,所谓经学,就是指解释、 阐述和研究儒家经典的那套学术。 2.从“六经”到“十三经”
2.从“六经”到“十三 经”
(1)汉代的“五经”和“七经”:
《诗经》 、《尚书》、 《礼记》、《周 易》、《春秋》 东汉加《孝经》、《论语》合为“七经”
(2)孔子的思想
第一,听天命、尽人事的人生哲学 第二,人道主义伦理观 第三,“以德为政”的历史观 第四,“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第五,中庸之道
中国思想史 资料\孔子(一)
2.孟子及其思想
(1)孟子其人 (2)孟子的思想 第一,天命观 第二,性善论 第三,道德伦理观 第四,仁政、王道学说
三、墨、道、法等流派对儒学的批评 1、墨家对儒学的批评 (1)关于爱人主张“爱无差等”、“兼以
二程学说,奠定了理学基础,集中体现 了北宋理学的基本内容。
朱熹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l)理气论 (2)心性论
(3)格物致知论
(4)朱熹思想中 的辩证法思想
3.心学与理学的对立
心学,又称“良知之学”,
是理学的一个流派。 心学的集大者是明代的王守仁 。 王守仁心学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仁政思想 (2)心学思想体系 王守仁心学, 主要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
2.《周易》的内容 《周易》最基本的东西是 “阴”“阳”两个符号,“—”是 “阳”,“--”是“阴”。由这两个 符号,连叠三层,组成八卦;乾、 坤、坎、震、巽、离、艮、兑。: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 生八卦 ”
八卦符号解析
八卦符号: 乾:乾三连 ▅▅▅▅▅ ▅▅▅▅▅ ▅▅▅▅▅ 离:离中虚 ▅▅▅▅▅ ▅▅ ▅▅ ▅▅▅▅▅
3. 儒学与佛学
儒佛之间在许多问题上存在分 歧 ,主要围绕“儒佛异同”,“夷夏之 辩”,“沙门是否应敬王事”等问题展 开。争论的结果,非但没有加剧双方矛 盾,相反却促进了二者的初步交融。
儒佛间争论最激烈的便是神灭与不灭 的问题。
第三讲 儒家文化的鼎盛— 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崛起和发展
1.理学的产生
坤:坤六断 ▅▅ ▅▅ ▅▅ ▅▅ ▅▅ ▅▅ 坎:坎中满 ▅▅ ▅▅ ▅▅▅▅▅ ▅▅ ▅▅
震:震仰盂 ▅▅ ▅▅ ▅▅ ▅▅ ▅▅▅▅▅ 兑:兑上缺 ▅▅ ▅▅ ▅▅▅▅▅ ▅▅▅▅▅
艮:艮覆碗 ▅▅▅▅▅ ▅▅ ▅▅ ▅▅ ▅▅ 巽:巽下断 ▅▅▅▅▅ ▅▅▅▅▅ ▅▅ ▅▅
• 《周易》有“经”,自然有“传”。 《易传》有七个部分,十篇,所以 叫做“十翼“意思是说这十篇文字 是“经”的羽翼。《十翼》七种十 篇是:《彖传》, 《象传》 ,《文 言》,
现代新儒学: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接续 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 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 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 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 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2.传统儒学的终结与现代新儒学的 兴起 本世纪初传统儒学受到“西学东渐” 的强大冲击,为了复兴儒学,确立儒学 在现实生活中的主导地位,梁漱溟、张 君励、熊十力、冯友兰、贺麟、唐君毅、 牟宗三、徐复观等援西学入儒,掀起了 一股新的儒学思潮。
3、经学的派别
两汉经学最大的门派之别是今文经学派 与古文经学派 。 所谓“今文经”,是指用两汉时期通行 的隶书书写的五经经书,研究这种经书的学 问称为“今文经学”;“古文经”是指以两 汉以前的文字书写的经书,研究这种经书的 学问称为“古文经学”。
4.经学的衰亡
“党锢之祸”。党锢之祸”前后两次,历时 共二十年。数以千计的官僚士族、太学生及 郡国生徒遭到诛杀。经过这种打击,经学的 根茎几乎被摧残殆尽,衰落已成定局。 如果说汉代经学之衰,政治斗争对它的打 击是外部原因的话,郑玄等对经的注解,则 是从经学的内部瓦解了它的体系。
道家对儒家的批评
(l)关于仁义道德(弃仁绝义) “大道 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 和,有孝慈” 。
(2)关于治国理论 (无为而治)“以智 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 (3)关于理想社会 (小国寡民)“同于 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3.法家对儒家的批评
(l)关于治国手段 “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 法必明,令必行”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 一断于法” 。
2.玄学的发展阶段
一般认为,魏晋玄学前后分为三个阶 段,形成了三个派别:一派是正始年间何 晏、王弼的贵无论,一派是西晋中期裴 wei的崇有论,一派是稍后郭象的无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