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语法讲义》读书笔记“语法”二字听起来就颇有难度,小学开始学英语语法,到大学两年学了现代汉语和词汇学,虽仍有种种困惑,但小有收获。

大三年级有幸跟随老师学习《现代汉语语法学》,让我对这一课程的内容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汉语语法也由朦胧逐渐清晰明了起来。

结合本学期所学,拜读了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其内容对我之语法学的理解很有帮助。

本篇读书笔记,将结合黄廖本《现代汉语》、朱德熙先生的《语法问答》及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两本小册子谈一谈浅薄的几点收获。

一、总体分析这本书是朱德熙先生1961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的讲义,至今已五十余年,却仍是汉语方向同学应必读的一本书。

先生是从物理专业转入语言研究的,作为一名重要的语法学家,他既有理科生的逻辑思维,又有文科生扎实的知识功底。

本书总体上是总分结构,最主要的两部分是词类和结构。

据我所读所感,内容上最突出的特点第一就是每一部分的讲解都非常仔细,每一章都划分为四至十九个小节不等,大部分知识在课上已经接触过,但是也有一部分是初次会面,例如系位构造、系位组合等。

第二,书中具体词语的辨析和讲解占据了相当一部分,比如“别人和人家”、“大家和大伙儿”、“跟和同”等,都进行了详解。

第三,书中常有组与组之间的对比,有时是相近的两组,比如讲存现宾语时对列举的A、B两组进行了对比,或者是变形对比,讲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时,把性质形容词做变形,换成跟它对应的状态形容词,从而得出二者的不同。

二、收获通读全书后,发现书中有一些观点是熟知的,但是也有一些不太了解或者是内容相同,其概念和归属有了一些变化,在这里谈几点思考的问题。

①粘合式结构和组合式结构我发现书中有三处提到了粘合式结构和组合式结构,分别在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和偏正结构,于是我把这三处放在一起研究了一下。

总的来说,粘合式就是前后两部分直接粘附,而组合式有的会加上“的”“得”或补语等。

述宾结构就是述语是单独的动词,宾语时单独的名词,二者直接粘合。

“上课”中“上”就是单独的动词,“课”是单独的名词,可以直接作定语。

但是组合式述宾结构则需要加上“的”才能作定语。

在判断粘合式时要注意宾语部分是否为词,如果是语素的话并不能算述宾结构。

粘合式述补就是补语直接粘附在属于后面,组合式述补结构则需要带“得”。

粘合式偏正结构指名词、区别词和性质形容词直接作定语,相当于名词,组合式偏正结构是带“的”、数量词作定语或者表领属关系的偏正结构。

这和我们在课上学的知识可以联系起来,在讲定语的部分讲到过定语和助词“的”的内容。

而组合式述补结构的两类:表示可能性和表示状态,与我们所学的可能补语和状态补语是相对应的。

这两种补语的“得”表达的意思也不相同,前者是一个独立助词,其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因为“得”不属于前面也不属于后面,“写/得/完”;后者“得”是一种连缀,它把结构划分为两个层次,它后面的补语表示结果,“压得/粉碎”。

②词和非词我们在学习现代汉语和词汇学的时候都曾讲过词的界限,即词和词组的区分,但是都没有找出一种完全能够解释的通的方法。

《语法讲义》中提出了三种方法:一种是扩展法,例如“买书”可以扩展成“买一本书”,所以“买书”是一个词组,“蝴蝶”却不能在“蝴”和“蝶”之间加东西,所以“蝴蝶”是一个词。

还有根据构词能力来划分,即替换法,比如“吃饭”中“吃”可以换成“打、做”,“饭”可以换成“菜、肉”,因为两个字都可以被替换,所以这是两个词。

第三种方法是根据能不能单独成句来确定汉语的词,因为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的语言单位,这是从词的定义来考虑的。

在确定汉语的词的时候应该考虑这三种标准,可是尽管这三种方法都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都有其缺陷。

扩展法是根据语言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来确定词和非词的界限,面对一些短语时却不能扩展,例如很高、很大,另外例如有的合成词也能扩展。

有的合成词本来就是由全称紧缩而形成的,在一定的时候,人们又恢复它的全称。

如:“烧开了(过)的水”紧缩为“开水”,然后又由“开水”扩展为“烧开了(过)的水”。

替换法中语言成分的活动能力强弱是相对而言的,根据活动能力划分就会导致合成词“铁路”“白菜”也会算成词组,但是“铁路”不是“铁的路”,“白菜”不是“白的菜”,这与扩展法也是相矛盾的。

而第三种依靠独立成句判断的方式没有考虑到词不都是自由形式,绝大部分汉语虚词都是黏着形式,按照这个标准合成词“大学”“小看”也是词组。

在大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很少提到书中方法的问题,大二年级时略有涉及,到了大三年级在老师的带领下渐渐认识到一些理论的现存问题,也算是一个进步。

③连谓结构在语法学课程中,老师为我们讲解过连谓词组和连谓句,这两个方面在《语法讲义》中的连谓结构都有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连谓结构是谓词或为此结构的连用格式,这里的“谓”指的是“谓词”而不是“谓语”。

连谓词组我们学习了它的八种类型,连谓句主要讲述的是前后位于此的七种关系。

连谓结构中的性质与构造一节中提及“介词+宾语+谓词性成分”与连谓结构性质十分相似,可以算一种连谓结构,但介词在结构中不能单独作谓语,大部分介词都保持着动词的功能,所以这样的介词只有“把、被、对于、关于”等,比如“把这首诗抄下来”。

同时就像在课上判断连谓句一样,我也在书中发现了一些容易与连谓结构混淆的结构,像联合结构、述宾结构套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套述宾结构等,我们要加以区别。

尤其像“喜欢看电视”,这其实是一个述宾结构“喜欢”是述语,“看电视”是宾语,“看电视”又是一个结构可以继续划分“看”是述语,“电视”是宾语。

这就运用到了我们在课上学习的层次分析法,遇到这种结构要多思考一下,以免落入“陷阱”。

此外书中对几种特殊的结构进行了详解,其中动词“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这一点在课上老师也提到过。

有时候它们充任前一个直接成分表示目的,这时候他们的位置可以进行变换,“我去买菜”和“我买菜去”,放到后面的时候读作轻声(去表实指的时候除外)。

并且有时候它们只起连接作用“我们要学会用智慧去解决问题”,没有实在的意思。

④副词副词和形容词在英语中总是被放到一起比较、区分,副词常常在形容词后面加ly。

在现代汉语里,副词是虚词,形容词是实词,副词是黏着的,不能独立成句。

所以我们要注意副词和形容词的区分,形容词除了做状语之外还能作定语、谓语、补语,但是副词只能作状语,状态形容词大多数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

依此,我们可以在判断时可以把难以区分的词分别放到不同的位置组句,比如“勉强”:我勉强答应了她的要求,“勉强”作状语,这个理由太勉强了,勉强作谓语。

书中还提到了副词后缀“的”的问题(我觉得也有“地”的问题,但是在这里还是根据作者所写,写成“的”),单音节副词后面不能带副词后缀“的”,我们说“很好”,不能说“很的好”,但是双音节副词中的一部分可以带“的”,实际上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比如“天渐渐亮了”和“天渐渐地亮了”是一个意思。

另外,名词和动词又是加上“地”转为副词作状语,一些双音节形容词只有加上“的”才能作状语。

总之,de对状语有着重要的作用。

⑤北京话朱德熙先生在书中几次提到了北京话,尤其是补语位置上“在”和“到”的弱化形式de这个问题中。

口语里说de比说“在”“到”更普遍,初次读到这里我还未有感觉,试着念了几个句子才发现确实是这样,更土的北京话中,连de 也消失了,比如“搁(在/de)桌上”。

三、比较《语法讲义》与我们所学的《现代汉语》下册第五章内容与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阅读后发现其中还有一些不同。

首先在编排上,黄廖本的现汉每一大部分都分为一节,比如句法成分下有主谓宾定状补,但是讲义里前几章归类后,重要的部分单列成章,第三章是词汇,第四章则是体词,第五章是谓词等。

其次在内容上,详略程度划分不同,现汉中句子的占比还是很高的,包括单句、复句和句群,但是讲义中却只有疑问句和祈使句、复句两章,并且内容较少。

现汉中对特殊词语的讲解比较少,讲义中花费大量篇章对重点词语进行讲解。

第三,在知识点上,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比如划分名次类别的时候,现汉分为专有名词、普通名词、时间名词、处所名词、方位名词,朱德熙先生则是根据名词与量词的关系划分为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集合名词、抽象名词、专有名词五类。

四、小册子之收获在购书时,也同时购买了《语法问答》和吕叔湘先生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搭配现汉与讲义来看,也有不少收获。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对词和短语的问题有清晰的讲解,书中除了我在收获②中提到的三点方法外,还提到了两个需要考虑的标准,一是这个组合的意义是不是等于它的成分的意义的总和,一个是这个组合包含多少个语素,也就是它有多长,这五个因素互不相关,常常有矛盾。

此外,书中的结构这一章,让我对句子层次和句子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用图形表示的直接成分分析法可以让句子更清晰,当然也有其缺陷,常常会有不同的分析均合适的时候。

《语法问答》是以对话的形式展现的,主人是语言学家,客人是他的老同学。

对话内容充实,我收获最大的一部分是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这一节,中心词分析并不是完全不管层次,而是把句子分为主语S、谓语V和宾语O,我们在语言学中也曾学到过,由于宾语是作为谓语的连带成分看待的,所以仍是把谓语和宾语或主语和谓语分析。

层次分析法是从整体到部分逐层分析,也是我们语法学中一个主要的部分,这种方法并不排斥中心,比如“咬死了猎人的狗”这个句子,划分的方法不同,提取的中心词也就不一样。

五、总结通过这学期全面详细的讲授,我已经有了一定的语法知识的基础,再读起《语法讲义》不是非常艰难。

虽对书中一些地方有不明之处,更多的是收获,增强了我对语法学的理解,两本小册子虽薄可包含的知识十分丰富。

在书中见到朱德熙先生的阅读量是我远远不及的,我如今所学知识只是冰山一角,仍需向我的老师,向各位大家学习,这才是当下我该做的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