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有答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有答案

夏津六中高二年级历史导学案
主备人:董金松组员:苗金军、董金松
年级主任:苗金军
2013-8-28
1—1总第1张【课题】第3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一:了解汉初黄老之学的背景、内容和实质作用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2页1—4段内容,自主学习下列问题:
1、西汉之初,采用什么思想为治国的指导
思想?背景是什么?
2、简要说出黄老之学有哪两方面内容?实
质是什么?
3、黄老之学在西汉之初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习目标二: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核心,认识汉代儒学的新变化。

【自主学习】
根据课本13页1——4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汉代儒学有哪些思想来源?
2、简要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有哪些。

根据课本13页第4——5段及最后一段小字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什么?如何评价他的这一学说?
2、董仲舒新儒学有何影响?
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
1、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

2、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关系如何?
【学以致用】
【当堂检测】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百家争鸣”到法家独尊,再到“独尊儒术”的过程。

上述转变过程体现了()
①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并不断巩固②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③思想控制的日益加强④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比黄老之学地位高
C.黄老之学的实施使西汉社会元气大伤
D.汉武帝勤于治国
3.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因为()
A.汉武帝很器重董仲舒
B.新儒学思想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

C.新儒学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

D.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学经典的解释,该经典是()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汉武帝时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而今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己见,是无法统一思想的。

所以他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安宁。

材料二为加强君权,董仲舒还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

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

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但是,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材料三针对西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董仲舒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和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

材料四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为“天经”“地义”。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归纳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观点。

(15分)
(2)你认为上述思想观点,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抛弃的?(25分)
1.B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结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变化思考问题。

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社会发展变化,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思想控制的加强,都体现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

“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说法不正确。

2.A 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面临巩固统一等问题。

这时,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3.C 董仲舒宣扬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巩固汉朝的统治。

正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才被汉武帝所接受。

4.B “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没有关系。

5.C A、B两项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德治思想;D项由“为天下,非为君也”可判断不符合题意;C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A 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源于《公羊春秋》。

7.(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限制土地兼并和减轻农民负担;“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

(2)“大一统”思想,对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国家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其中唯心主义的成分应受到批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专制的做法不可取;“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属于神学迷信思想,应受到批判,但要求人君实行仁政,
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起到了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提倡孝道,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起了积极作用,对现代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有深刻的启示,但宣扬纲常伦纪是为了维护专制统治和封建等级制度,应受到批判。

解析:解答本题一是注意把握材料观点,根据题意归纳要点;二是科学地评价历史观点,对于董仲舒的主张要具体分析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1)问根据四则材料分别加以概括。

(2)问注意要把历史背景条件和现实生活的道德标准结合起来思考问题。

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