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A.隋唐时期B.金元时期C.明清时期D.战国至秦汉时E.春秋战国时期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 D )A.刘完素B.李杲C.张从正D.朱震亨E.张元素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 C )A.心B.脾C.肝D.肾E.肺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 C )A.胆B.胃C.三焦D.脾E.脑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 B )A.鼻B.耳C.口D.舌E.目7.“罢极之本”是指( A )A.肝B.肾C.脾D.胆E.心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 )A.肝与肺B.心与肺C.脾与肺D.肾与肺E.心与肾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A.元气B.心气C.宗气D.营气E.卫气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A.宗气虚B.胃气虚C.脾气虚D.肾气虚E.肺气虚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 )A.正经B.经别C.经筋D.别络E.奇经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 )A.拇指端B.食指端C.中指端D.小指端E.无名指端14.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诸病源候论》15.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 )A.向上的B.温暖的C.无形的D.下降的E.明亮的16.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 )A.阴中之阳B.阳中之阴C.阳中之阳D.阴中之阴E.以上都不是17.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A.阳虚则寒B.重阴必阳C.寒者热之D.阴损及阳E.阴盛则阳病18.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 )A.水B.木C.土D.金E.火19.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 )A.木与土B.火与金C.水与土D.水与金E.火与水20.“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A.相乘B.相侮C.相生D.子病及母E.母病及子21.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 )A.益火补土法B.培土生金法C.泻南补北法D.金水相生法E.滋水涵木法22.“水火既济”是指( )A.心肾关系B.心脾关系C.肝肾关系D.脾肾关系E.肺肾关系23.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24.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 )A.十五别络B.胃之大络C.浮络D.皮部E.孙络25.唾与何脏关系密切( )A.心B.肝C.肺D.肾E.脾26.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 )A.脑为髓之海B.肺为气之海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D.冲脉为血海E.胃为水谷之海27.“以升为健”的脏是( )A.肺B.肾C.脾D.小肠E.肝2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 )A.基本动力B.助心行血C.推动作用D.调节作用E.贮存血液29.胆属于( )A.脏附B.腑C.奇恒之腑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3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 )A.手指末端B.胸中C.足趾D.头面部E.背部31.“阳胜则阴病”,用下列哪种理论解释为宜( )A.阴阳相互消长B.阴阳相互转化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相互制约E.阴阳相互交感3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方法()A.滋水涵木B.益火补土C.培土生金D.佐金平木E.金水相生33.下列哪一项属肺的生理特性( )A.生成宗气B.调理气机C.肺为娇脏D.主一身之气E.朝百脉34.心在液为( )A.汗B.泪C.涕D.唾E.涎35.脾主升清的内涵是( )A.脾之阳气上升心肺B.脾气以升为健C.脾气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D.脾气输布水液于全身E.脾气上升防止下出血36.称肝为“罢极之本”,主要是由于肝有下列哪种功能( )A.促进血行B.调畅气机C.贮藏血液D.疏通水道E.疏泄肾精37.心藏神,其主要的物质基础是()A.精B.血C.津液D.营气E.心气38.下列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A.气门B.吸门C.贲门D.飞门E.户门39.具有推动呼吸和行血气等作用的气()A.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中气40.下列属于液的功能的是( )A.濡润肌肤B.濡润孔窍C.滑利血脉D.滑利关节E.入脉化血41.与防止出血密切相关的两脏是()A.心与肝B.肝与脾 D.心与脾 D.肝与肾 E.肺与肝42.治疗血瘀时配用补气药,其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气能行血C.气能摄血D.血能载气E.血能生气43.下列具有表里关系的经脉是( )A.手太阴与手太阳经B.足厥阴与足少阳经C.督脉与任脉D.阴跷脉与阳跷脉E.阴维脉与阳维脉44.致病有明显季节性的病邪是( )A.暑邪B.燥邪C.风邪D.寒邪E.火邪45.导致气机郁结的情志剌激因素是()A.喜B.怒C.思D.忧E.悲46.阴阳偏衰以下列哪脏为根本( )A.脾B.肾C.肝D.心E.肺4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A.曲直B.炎上C.从革D.稼穑E.润下48.五行中的所胜是指( )A.生我者B.我生者C.我克者D.克我者E.我侮者49.肾在志为( )A.喜B.悲C.思D.恐E.惊50.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要是因为()A.心主血B.心主脉C.心藏神D.心为生之本E.心为君主之官51.既为六腑,又为奇恒之腑的是()A.胃 C.胆B.脑 D.三焦 E.命门52.以下经脉中,循行至足根部的有( )A.足厥阴B.足少阴C.足太阴D.冲脉E.任脉53.同名手足阳经交接的部位是( )A.头面部B.胸腹部C.手指端D.足趾端E.以上都不是54.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可出现( )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闭E.气脱55.十二经脉中,起于目外眦的是( )A.足阳明B.足少阳C.手太阳D.手少阳E.足太阳56.人的视觉主要取决于( )A.脾的运化B.心主血脉C.肝藏血D.肾藏精E.肺主气57.“中焦如沤”主要是描述( )A.胃的受纳B.脾的散精C.小肠泌别清浊D.胃的腐熟水谷E.大肠传化糟柏58.魄门位于( )A.大小肠连接处B.胃与小肠连接处C.胃上口D.大肠末端E.以上皆不是59.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是( )A.血液B.天癸C.肾精D.脑髓E.肾气60.心火亢盛累及肝而形成肝火,属于( )A.母病及子B.子令母实C.子盗母气D.乘其所胜E.侮所不胜61.气机升降的枢纽是指( )A.肝肺B.肺肾C.肝肾D.心肺E.脾胃62.补气与活血并用治疗瘀血证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B.血能生气C.气能行血D.血能载气E.气能摄血63.下列哪项不符“液”的特性( )A.质较稠厚B.流动性较小C.灌注骨节、脏腑、脑髓D.渗注血脉E.起濡养作用64.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 )A.脾气主升B.脾宜升则健C.脾主转输水谷精.脾气散精于心肺 E.与胃的降浊相对而言65.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 )A.心中B.胸中 D.肺中 D.中焦 E.心包66.十五别络的主要作用是( )A.统帅、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B.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C.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D.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及渗灌气血E.联络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67.《素问·宣明五气篇》谓“久立”则伤( )A.筋B.骨C.肉D.气E.血68.导致内脏下垂的病机是( )A.气滞B.气逆C.气陷D.气脱E.气闭69.下列可用阴阳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A.热极生寒B.阴中求阳C.阳虚阴盛D.重阳必阴70.因心火亢盛而致目赤易怒者,此属()A.相乘为病B.相侮为病C.母病及子D.子病犯母71.下列哪一种传变属五行理论中的“相侮” ()A.肺病及心B.心病及脾C.肾病及心D.肾病及肝72.与气的生成密切有关的脏是()A.心肝肾B.心肺肾C.肺脾肝D.脾肺肾73.被称为“阳脉之海”的是()A.足阳明经B.督脉C.阳维脉D.阳跷脉74.有统率、联络和调节十二经脉作用的是()A.十二经别B.十二经筋C.十五别络D.奇经八脉75.按十二经脉流注次序,手少阴经上接()A.足少阴经下来B.足太阴经C.足厥阴经D.手太阳经76.肺主一身之气取决于()A.呼吸运动B.调节气机C.生成宗气D.宣发肃降77.被称为“十二经脉之海”的是()A.督脉B.任脉C.带脉D.冲脉78.在肝主疏泄的各种表现中,最主要的是()A.促进食物的消化B.调畅气的运行C.促进胆汁的分泌D.使人心情舒畅E.调畅血的运行79.能调节和控制腠理开阖的气是()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以上都不是81.对血液的运行具有推动和调节作用的是()A.肝的生理功能B.肺的生理功能C.肾的生理功能D.脾的生理功能E.以上都不是二、填空题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整体观念 )、( 辩证论治 )。

2.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 虚则补其母 )与(实则泻其子 )。

3.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 主疏泄 )与( 主藏血 )两个方面。

4.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是( 受盛 )和( 传化 )水谷。

5.十二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上接 ( 足太阳膀胱经 )经,下交( 手厥阴心包经 )经。

6.气随津脱的生理基础是( 津能载气 ),大失血急用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 气能摄血 )。

7.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包括(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与(燥易伤肺 )。

8.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 饮食偏嗜)与( 饮食不洁 )三个方面。

9.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 整体观念 ),( 辩证论治 )。

10.过劳包括( 劳力过度 )、( 劳神过度 )、( 房劳过度 )三个方面。

11.金元四大家中,提出相火论的是(朱震享 ),后世称其为(滋阴 )派。

12.以五行学说来分析,肝病及肺称为( 相侮 ),肺病传肾称为(母病及子 )。

13.中精之府是指( 胆 ),孤腑是指( 脾 )14.宗气积聚于( 胸中 ),故称此处为( 气海 )。

15.脾在窍为( 口 ),与之通应的季节是( 长夏 )。

16.称为血海的经脉和脏腑分别是( 冲脉 )和( 肝 )。

17.《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思则( 气结 );喜则( 气散 )。

18.补土派的代表人物是( 李杲 ),他的主要学术观点是(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

19.依据五行学说,肺病及肝称为(相乘 ),肺病及肾称为( 母病及子 )。

20.元气由( 肾精 )化生,沿( 三焦 )运行全身。

21.胃的生理特性是( 以降为和 ), ( 喜润恶燥 )。

22. ( 齿 )为骨之余; ( 爪 )筋之余。

23. (脑 )为髓之海; ( 冲脉 )十二经脉之海。

24.体质,主要由形体结构的差异性、(生理机能的差异性 )和(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构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