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文独中体育课程标准一、基本理念面对21世纪科技迅速发展、国际交流频繁的时代,社会需要具有科技和文化素养的个人。
有鉴于此,董教总全国华文独中工委会于2005年1月9日发布《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教育改革纲领》(以下简称《教改纲领》),确立“培养青少年成为健全的成人”为独中教育的主要目标。
美国健康教育体育休闲舞蹈学会(American Alliance for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AAHPERD)根据适能(fitness)的观点,对健康提出了整体性的概念,认为真正完整的健康应由五个安适状态(well-being)所构成:(一)身体适能(简称“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包括了解身体发展、身体照顾,发展正向身体活动的态度与能力。
(二)情绪适能(emotional fitness):包括思考清晰、情绪稳定、有能力调适压力,具备自制与自律的能力。
(三)社会适能(social fitness):包括关心配偶、家人、邻居、同事和朋友,积极与他人互动和发展友谊的能力。
(四)精神适能(spiritual fitness):包括寻找个人生命的意义,设定人生的目标,拥有爱人与被爱的能力。
(五)文化适能(cultural fitness):包括对社区生活改造有贡献,能关注文化和社会事件与接受公共事物责任的能力。
这五个安适状态彼此相辅相成,才能达成全人健康(total well-being)。
因此体育的目标显而易见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身体适能,而非竞赛的胜利者而已;意即每位学生皆应有机会参与身体活动,并学会至少一项适合终身休闲的运动技能。
因此,学校须确立“体育是学校文化的重要部份”的观念,坚持按教育规律在每一个年级、每一班实施体育课,以达致《教改纲领》所提出“爱惜身心,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的教育目标。
二、课程目标(一)学会运动技能,提升体适能。
(二)体验运动乐趣,建立终身运动习惯。
(三)培养运动风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施建议(一)策略1.培养与提升体育师资《管子》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年之计,莫如树榖;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意思是说,从谋求国家永续的发展来考量,种稻、植树当然重要,但唯有培养人才才是根本之道。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国家的经营,同样也适用于体育师资的在职培训与培养。
无论学校拥有多么豪华、齐全的运动设备与器材,若是没有专业的体育师资好好地策划善用与系统管理有关设备,这些设备就如同虚设。
因此有计划的培养专业的体育师资,才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长远之计。
各校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提升师资:(1)积极让现任体育老师参加在职培训;(2)保送或鼓励有志于体育教育专业之本校毕业生,往该专业深造。
2.将体育行政组织定名为“体育处”,直接参与行政会议“体育处”是一个综合性的行政部门,它集“教务”(体育课,校队赛事与考试)、“联课”(校队活动)、“学校行政”(校内运动竞赛)为一体,故它必须与各有关单位紧密联系、协调合作,方能妥善完成其任务。
至于目前已直接参与行政会议的33所独中体育处,当务之急是开始草拟或是继续完善本身的行政规章。
规章的确立与经验的文字化,不但是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据,也可以作为与他校交流的有效工具。
3.发展校本体育课程系统列体育课为正课,依据体育课程目标,考量体育师资、设备、场地、器材等条件情况,拟定各年级学年教学计划(针对项目、时数、进度、教材内容作一完整性的规划),发展出本校的体育课程系统,确保学生经过六年中学体育课的教导,学会至少一项适合终身休闲的运动技能。
4.定期举办各项校内运动竞赛或活动近年来教育工作者常说,新一代年轻人是“草莓族”,不堪一击,缺乏抗挫能力。
抗挫能力的培养无法透过教科书或课堂教学来落实,但若通过各种活动来实践养成,尤以运动竞赛输赢立见的教育效果最为明显,只要加上正确竞赛观念——例如奥运理想所示:“奥运精神不在于取胜,而在参加;不是要赢别人,而是要全力以赴。
”的辅导,肯定能让我们的学生乐于面对竞争与胜败,且会越战越勇。
参加比赛,本就不是学校运动代表队的专利,而且运动竞赛富有教育价值,因此学校有必要把校内运动竞赛办好。
5.维护与提升体育设备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校须常年拨出经费预算,以维护与提升体育设备,使体育课与活动可以在安全的运动设施与场所及充足的运动器材下,顺利且有效率地展开与进行。
(二)课程安排每周1节40分钟体育课是目前独中普遍状况,2节体育课虽然的确是比较理想,但在现阶段体育师资不足的情况下,故想尽办法上好每周1节的体育课,才是当务之急,而不是消极地干等体育课变成2节课后,才想办法把它上好。
1.选择球类项目成为体育课内容“体能的提升”是体育的基本目标。
体能可分成2种,即“健康体能”和“竞技体能”。
顾名思义,竞技体能的提升只是有助于竞技成绩,适用于运动员,它基本上对健康没有多大助益。
因此,体育课所要提升的是健康体能,建议各校依据本身的体育设备与师资状况,尽量选择球类项目成为学校的体育课内容,因为球类项目(例如篮排羽乒等),不但是一项综合性体能的运动,且充满趣味性;它们的普遍性,使学生毕业后还可以继续保持运动的休闲习惯。
2.田径项目不宜成为体育课内容基本上,田径项目中除了慢跑之外,其余项目皆是属于竞技体能的培养。
根据统计,我国独中校园内最多只有一个沙坑或跳高垫,若是选择上跳高或跳远,全班40多人,排队轮流跳,一节课下来,大家勉强只有跳1次的机会。
而且学生们在众目睽睽的压力下,往往会力不从心或随便应付了事,老师一定会不太高兴说两句,再加上学生们渐渐等待得不耐烦,最后还会产生纪律问题。
更可惜的是,学生毕业后还不能藉着这2项运动来保健身体。
(三)教学方式1.依据学生身心成长及动作发展之个别差异及不同运动项目之特征,指导学生对该项运动之基本能力与正确技术之学习,采用多元化的教学原则,奠定终身参与运动之基础。
2.宜加强运动伤害预防与处置,且明确化偶发事件之紧急处理程序。
(四)教学评量评量项目应包括情意、技能、体能三方面。
评量应能兼顾形成性与总结性结果,采用主观与客观、质与量并重的多元评量方法,并明确订定评分标准,且不宜设置不能达到的上限标准。
有关评分标准须不断审核与调整之。
1.情意(建议20-30%):包含上课参与、学习态度、运动服装等。
2.技能(建议40-50%):2至3项,以能提升对技能的掌握、能引起学生课后练习之项目为佳。
3.体能(建议20-30%):1至2项,与健康体能要素有关之项目。
4.其他(建议10%):体育常识笔试、体育专题报告等等(适合每周有2节体育课的学校,且须经过教师指导,才可实施此评量)。
(五)排课时间除非各校拥有室内体育场馆,否则鉴于体育老师与学生的生命安全,室外体育课应该尽量安排在早上时段进行,才是比较合理、卫生的。
四、附录附录一“课程目标”说明(一)学会运动技能,提升体适能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主要包括五大项:1.心肺耐力所谓心肺耐力,是指个人的肺脏与心脏,从空气中携带氧气,并将氧气输送到组织细胞加以使用的能力。
因此心肺耐力可以说是个人的心脏、肺脏、血管与组织细胞有氧能力的指标。
根据研究证实,心肺耐力可以藉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得到改善。
有氧运动包括有慢跑、游泳、骑脚踏车、有氧舞蹈等,运动生理学家和医学研究者都一致认为心肺耐力是体能评量的最重要指标。
2.肌力肌力是健康体能最根本的要素之一,是指肌肉对抗某种阻力时所发出的力量。
一般而言是指肌肉在一次收缩时,所能产生的最大力量。
肌力训练的运动可以使肌纤维变粗,相对的也增加了它本身所能发出力量。
身体任何大小的动作都是靠着着肌肉牵引骨骼而完成的,肌肉本身若无法发出适当的力量,自然有些动作会显得相当吃力,甚至无法完成。
3.肌耐力肌耐力是指肌肉维持使用某种肌力时,能持续用力的时间或反复次数。
肌耐力对于日常生活是非常必需的。
如学生背书包到学校上课,爸爸提着公事包去上班,妈妈抱着弟弟或者农夫拿着锄头在田里工作,都需要有良好的肌耐力才能把工作完成。
人体肌耐力的消长完全是依照「用进废退」的原则,也就是说,愈使用你的肌力,则肌力会愈强;反之若不使用它,则肌力会减退。
4.肌肉关节柔软度柔软度是指人体各关节所能伸展活动的最大范围。
而真正影响柔软度的因素除了关节本身的结构外,还有肌肉、肌腱、韧带、骨骼、皮肤、脂肪、结缔组织的构造与组成等。
柔软度好表示肢体的运动、弯曲、伸展、扭转等都较轻松自如,也可以使肌肉受到较好的保护,免于因用力而受伤。
柔软度不好的关节,一定会使身体的一些活动,在范围上受到限制,当某些活动迫使一些关节超越可动范围,那么关节扭伤或肌肉拉伤便自然发生。
藉助伸展操便可达到增强身体关节的柔软度。
5.身体脂肪百分比身体组成就是一般所指的体脂肪百分比。
身体的重量可分为脂肪与净体重(扣除体脂肪的重量),随着各人体型的差异,全身所占的体脂肪百分比也有差别。
通常男性的体重里,脂肪比例停13%-17%是最理想的体格,女性的身材则占20%-24%之间是最理想。
如果男性大于25%、女性大于30%就属于肥胖。
研究指出,肥胖症是十大死因中心脏病、癌症、糖尿病和血管硬化症的危险因子,并且肥胖与肾结石、睡眠窒息症、骨关节炎、高血压、高血脂、不孕症和低活动量、心理健康等问题,也有密切关系。
(二)体验运动乐趣,建立终身运动习惯体育教师透过良好的课程规划、教材选择与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培养学生成为成功的运动学习者,进而深刻体验运动的乐趣,奠定终身运动习惯的基础。
(三)培养运动风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学校透过举办各项运动竞赛,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以培养运动风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
台湾体育学专家江良规博士于其经典著作《体育学原理新论》,对运动竞赛有以下精辟的看法:“心理学家指出人类具有超越的基本冲动或称在上意志,因而才愿意勤学苦练,希望出人头地。
比赛是实现此项冲动的理想环境,因为运动场上胜负之分取决于客观标准,毫釐之差,分秒之争都有统一的标准,用以判分成败,所以在运动比赛中,胜利所带来的满足固有实质名归之感。
失败时的烦恼,也因盡其在我而冲淡。
基于天性,人人愿意竞争,希望压倒他人,但又不得不与他人共同生活,因此,合作和比赛两种互相冲突的特质,同时成为主要之教育课题,使个人和团体同受其益。
幸而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具有合作意愿,情况转变时又富有比赛兴趣,所以,体育活动一方面要设法增进团体意识,一方面要培养比赛精神。
然而运动比赛所造成的后果,並非有百善而无一害。
比赛方式和选手制度曾受到广泛批评和詬病,反对运动比赛的呼声此起彼落,不绝如缕,自古迄今似乎从未稍停片刻,但是比赛风气反而日益流行,比赛规模反而日益扩大,这也就证明比赛制度之不可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