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金《家》及《寒夜》

巴金《家》及《寒夜》

巴金是一个充满了慈爱之心的、爱人类的中国伟大作家。

他给中国现代文学增加了一种热度,也增加了一种纯度。

这种热度就是那种青春的放歌和赞歌;这种纯度是以一个青年人的视角来看世界,表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纯而又纯的激情。

巴金的创作是属于青春的艺术。

巴金所创造的文学世界,是一个令人心动的、令人震撼的青春的世界。

它充满了一种青春的活力,表现出青春的赞歌和青春的悲歌。

和茅盾、老舍的作品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小说创作的一个艺术高峰。

对中国现代小说艺术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巴金生平青春的赞歌:早期创作概况从写作《灭亡》开始到抗日战争爆发,是巴金创作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巴金共著有12部中、长篇小说和60多部短篇小说。

体裁分为两类:一类是正面描写青年、革命者所从事的社会斗争的,如《灭亡》、《新生》和《爱情三部曲》等;一类是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具有强烈的英雄主义色彩和鲜明的情感倾向,以《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为其代表的。

《灭亡》巴金有感于国内军阀的黑暗统治,又受到无政府主义斗争激情的感染,在《灭亡》中塑造了一个疾世愤俗的青年革命者杜大心。

杜大心耳闻目睹社会上的各种<a name=baidusnap0></a>不</B>合理的现象、民众的苦难、军阀的专横跋扈,因而不</B>顾自己的疾病,将全身心投入到繁忙的工会活动中,最后在刺杀戒严司令时献出了生命。

灭亡既是压迫者的必然结局,也是革命先驱的宿命。

小说一方面表现了革命青年的大无畏精神,另一方面也渲染了虚无主义观念和个人恐怖行为,明显地具有无政府主义的痕迹。

《新生》《新生》情节上承接《灭亡》展开,杜大心的死,使李静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工人运动的积极分子,她的哥哥李冷则经过一番艰难的思想转变,成为革命者,在工人罢工风潮中被捕牺牲。

杜大心冲动性的暗杀举动被李冷理智地为信仰献身所替代,《新生》比《灭亡》更具有革命理性色彩。

巴金早期作品特点早年接受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他并不</B>认为自己是艺术家,创作既是他发泄现实情绪的渠道,也是实现自我社会理想的方式。

他要用自己充满青年人火热激情的文字,激发青年人的社会使命感,尽“暗夜中呼号的人的职责”。

往往在描写社会黑暗以及青年人的忧愤心态时,将自己的强烈的思想情绪融进作品中,体现出强烈的叙述人的激情,正是这样的创作态度使他的作品洋溢着青春的革命的激情,具有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

与笔下的人物同呼吸,他在激情的触动下奋笔疾书,形成了热情洋溢、酣畅淋漓的叙述风格。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个连续性的长篇,是作者从1931年起断断续续用了十年的时间完成的长达百万言的鸿篇巨制。

作品以五四运动后二十年代初期四川地区为背景,描写了特定历史时期一个封建旧家庭走向崩溃的历史。

巴金构思家族题材小说受到过法国作家左拉的影响,试图以《卢贡―马卡尔家族》那样的长篇形式,写一个家族的衰变过程,揭示人性的堕落。

《激流三部曲》《激流三部曲》是巴金代表作。

《家》集中控诉、暴露、展现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

反映了年轻一代对封建家族制度的反抗。

颂扬了人的觉醒。

《春》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蕙表妹的悲剧事件。

表现了不</B>合理的婚姻制度对妇女的摧残,对封建专制婚姻制度控诉与批判。

《秋》表现了旧家庭分崩离析的结局。

通过高家第二代、第三代的堕落与腐化揭示封建专制主义精神支柱的崩溃。

《激流三部曲》的艺术成就及地位艺术成就:一、受中外文学艺术的影响。

《红楼梦》式的家族小说。

二、“家即社会”的情节典型化。

三、注重发掘人情美与抒情化人物塑造方法。

四、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连故事的结构特点。

地位:一、是反映五四运动的长篇小说。

不</B>直接描写五四却表达了五四精神。

是现代文学中描绘五四时代的一个杰出的作品。

二、是现代文学中描写封建大家庭兴衰史并集中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小说。

一座丰碑。

三、对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是现代长篇小说创作的一个蓝本。

现代家族小说的鼻祖――《家》《家》是《激流三部曲》的第一部,最初叫《春梦》,1931年完成并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时改为《激流》,1933年改题为《家》以单行本出版。

《家》的主题《激流三部曲》中,《家》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作者说:“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B>孤独,并不</B>绝望。

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它的途中,它也<a name=baidusnap1></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曾</B>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

”的确,从这部作品中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作者胸中所动荡着的那股“又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构成的生活的激流”。

《家》的主题控诉、暴露与反抗。

抨击大家庭的罪恶,颂扬人的觉醒。

典型人物:高老太爷高老太爷是家庭的最高统治者,同时也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化身。

他专横霸道,主宰着这个家庭的命运。

为了所谓的“四代同堂”,他让中学刚毕业充满美丽幻想的觉新回家完婚,彻底断送了一个优秀青年的美好前程;为了表示他对他的朋友的“大义”,他将家里的丫环当作无足轻重的物品送给别人做妾;为了维护沿袭了几千年的门当户对的婚嫁通例,他极力阻挠觉民和琴的恋爱;甚至在他死了以后,仍然阴魂不</B>散,为了使他的尸体避免所谓的“血光之灾”,瑞珏只能出城过桥租矮小潮湿的房子生产,最后难产而亡。

他如同阴森恐怖的幽灵,在高公馆里四处游荡。

典型人物:觉新高觉新接受过五四新文化的影响,积极阅读新杂志新刊物,对于旧家庭的腐朽也有一定的认识。

他的学业非常优秀,脑子里充满了美丽的幻想,对于化学很感兴趣,打算毕业后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甚至还想到德国去留学。

但是他在这个封建的大家庭里长大,旧的文化的遗毒在他身上根深蒂固,特别是封建伦理道德中的“孝”道和封建的家庭等级观念渗透到了他的思想深处,使他在这个家庭中采取“作揖主义”和“不</B>抵抗主义”,处处委曲求全,逆来顺受。

但他同时又朦胧地觉得在高家出个把叛徒也无妨。

他经常为弟妹的叛逆行为承受责难,先后掩护觉慧和淑英走出家庭。

他抵挡不</B>住封建迷信的强大力量,为避免“血光之灾”将自己即将生产的妻子送到城外,致使瑞珏难产身亡,但他又为此感到内疚,痛苦,感到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夺走了他的一切。

他就是这样一个善良懦弱的“在地狱般的环境中左右失据,倍受煎熬”的受难者。

典型人物:梅芬、瑞珏、鸣凤梅芬:美丽超凡,才情卓绝。

她深爱着觉新,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把她和觉新拆散,使她在婆家受尽了无法言说的折磨,使她受尽了相思之苦,最后终于忧郁终身,咯血而死。

瑞珏:贤惠端庄,温柔善良,虽为高家的长孙媳妇并生下为高家承继香火的子息,但很少有人真正地注意到她内心因为包办婚姻所引起的尴尬与痛苦。

特别是为避免所谓的“血光之灾”,给死人让路,她任人摆布,被送往城外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产,成为封建迷信、封建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鸣凤:一个聪明可爱的婢女,她恋慕三少爷觉慧,但最后却被高老太爷当作物品送给地主冯乐山作妾,最后投湖自杀。

典型人物:觉慧觉慧――觉慧是一个新人的典型,时代的先进青年。

“大胆”和“幼稚”是其叛逆性格的主要特征。

“大胆”的反封建的猛士:他是高家所有人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在家庭反封建斗争中,他站在最前列,蔑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专制家长的权威,并针锋相对地与他们进行斗争。

参加学生运动,支持觉民抗婚,反对请神驱鬼,与丫鬟鸣凤恋爱。

性格中还存在着“幼稚”:表现在行动上是犹豫和不</B>够果断;表现在感情上是同封建家庭的藕断丝连。

觉慧的意义在于:首先他揭示了主题,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出路。

其次,他作为高家第一个掘墓人,以后在《春》《秋》中仍不</B>断地给这个家庭以巨大影响,他成为高公馆“激流”的原动力。

《家》的心理描写《家》洋溢着浓郁的诗意,在现实主义的描写中带上了浪漫主义色彩。

比如他写鸣凤投湖,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她投湖前的心理,最后这样写道:“我的生存就是这样的孤寂吗?”她想着,她的心里充满着无处倾诉的哀怨。

泪珠又一次迷糊了她的眼睛。

她觉得自己没有力量支持了,便坐下去,坐在地上。

耳边仿佛有人在接连地叫“鸣凤”,她知道这是他的声音,便止住了泪注意地听。

周围是那样的静寂,一切人间的声音都死灭了。

她静静地倾听着,她希望再听见同样的叫声,可是许久,许久,都没有一点儿动静。

她完全明白了。

他是不</B>能够到她这里来的。

永远有一堵墙隔开他们两个人。

他是属于另一个环境的。

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业。

她不</B>能够拉住他,她不</B>能够妨碍他,她不</B>能够把他永远拉在她的身边。

她应该放弃他。

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

她不</B>能让他牺牲他的一切来救她。

她应该去了,在他的生活里她应该永远地去了。

她这样想着,就定下了最后的决心。

她又感到一阵心痛。

她紧紧地按住了胸膛。

她依旧坐在那里,她用<a name=baidusnap2></a><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99ff99'>留恋</B>的眼光看着黑暗中的一切。

她还在想。

她所想的只是他一个人。

她想着,脸上时时浮出凄凉的微笑,但是眼睛里还有泪珠。

最后她懒洋洋地站起来,用极其温柔而凄楚的声音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便纵身往湖里一跳。

平静的水面被扰乱了,湖里起了大的响声,荡漾在静夜的空气中许久不</B>散。

接着水面上又发出了两三声哀叫,这叫声虽然很低,但是它的凄惨的余音已经渗透了整个黑夜。

不</B>久,水面在经过剧烈的骚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

只是空气里还弥漫着哀叫的余音,好像整个的花园都在低声哭了。

《家》的艺术风格《家》代表了巴金前期的创作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B>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流水行云,虽然有时少锤炼,不</B>耐咀嚼,整体上却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

小结:《家》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渗透着作家强烈的爱憎之情,寄托着作家的美学理想。

觉新、觉慧、梅、瑞珏、鸣凤、高老太爷等艺术典型。

2、成功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的艺术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