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课件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课件


图 11-3
2、形态:呈前后略扁的柱状,上方有一颈 膨大(C5-T1节段)下方有一腰膨大(L2S3节段),由膨大处发出神经到上、下肢, 腰膨大的下方有脊髓圆锥 ,延续为终丝。 终丝与脊神经根形成马尾。前正中线有前 正中裂,后正中线有后正中沟。两侧各有 前、后外侧沟,沟内有成排的脊神经根附 着,前方的叫前根(运动根),后方的叫 后根(感觉根),后根有膨大的脊神经节。 相应的前根和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 出椎管。
6、传导路:是指最高级神经 中枢(大脑皮层)与感觉器或 效应器之间传导神经冲动的通 路。分为感觉(上升)和运动 (下行)传导路。 7、换元:指传导路中神经元 和神经元借突触相连接的位点。
8、深感觉:也称本体觉,感 觉器位于关节、肌肉、肌腱和 内耳等处,感受位置、运动和 震动觉。 9、浅感觉:感觉器位于皮肤、 粘膜、眼、耳等处,感受痛、 温、触、压、光、声、嗅、味 等感觉。
②中间带: 中间内侧核:深反射中继核,也与 内脏感觉有关。 中间外侧核:C8-L3形成侧角,为 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 骶副交感核:位S2-4侧角,副交感 神经的低级中枢。
③前角(前柱):躯体运动的低级中 枢,有运动神经元。 α神经元:体积大,主要支配梭外 肌,随意运动。 γ神经元:体积小,主要支配梭内 肌,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运动。 闰绍细胞( Renshaw ‘s cell): 接收α神经元轴突的侧支,它的轴突返 回来作用于α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
nervous system
第一节 概述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图11-1
中枢神经系统
解剖分 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 系统
脑 脊髓 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
功能分
感觉神经 (传入)
躯体感觉神经
自主感觉神经
躯体运动神经 运动神经 (骨骼肌) 交感神经 (传出) 自主运动神经 (心肌 平滑肌 副交感神经 腺体)
二、反射与反射弧 1、反射的概念:在中枢神经的 参于下,机体对各种刺激给予答应 性现象称之。 2、反射弧:反射的物质基础, 有五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 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有简有繁)
图11-2
三、常用术语: 1、灰质与皮质:神经元胞体 与较短的树突在中枢内聚集的部 位称灰质,位于大、小脑表面的 灰质称皮质。 2、白质与髓质:神经纤维在 中枢聚集的部位称白质。位于大、 小脑内部的白质称髓质。
10、内脏感觉:感受器位于内 脏器官和心血管、淋巴管、淋 巴器官等处,感受压力、深透 压、化学离子浓度、温度等变 化的刺激。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spinal cord) (一)脊髓的位置和形态: 1、位置:位于椎管内,上端平 枕骨大孔和延髓相续。下端终止于 L1水平。 儿童的平L2水平。 新生儿平L3水平。 全长45cm,占椎管的2/3。

滑车神经核:运动核:平下丘 水平,支配上叉神经中脑核:接收头面部的本体 觉。 Ⅴ
三叉神经脑桥核:接收头面部皮肤和 粘膜的浅感觉。
三叉神经脊束核:

展神经核:运动核,支配眼的外直 肌。 面神经核:运动核,支配表情肌。 Ⅶ 上泌涎核:副交感核,支配颌下腺, 舌下腺和泪腺。 弧束核:内脏感觉核,接收舌前2/3 味觉。
3、脊髓节段:每对脊神经 相对应的脊髓称一个脊髓节 段:颈段C1-8,胸段T1-12, 腰段L1-5,骶段S1-5和尾段 C01-3。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以胸段为例) 1、中央管:上接第四脑室,下为盲 端称终室,充满脑脊液。 2、灰质:呈“H”形或蝶形。 ① 后角(后柱):从后外向前内依次 有缘层、胶状质、后角固有核(浅感觉 中继核)、胸核(深反射中继核)。
二、脑(brain) 图11-4
位于颅腔内,由脑干、小脑、间 脑、端脑四部分组成。 (一)脑干:包括中脑、脑桥、延 髓三部分。 1、外形:腹侧观 背侧观
2、脑干的内部结构: 脑神经核 灰质: 中继核,也称非脑神经核 组成 白质 :上升下降以及交叉的传导束。 脑干网状结构
灰质: (1) 脑神经核: 动眼神经核:运动核:上丘水平,支 配眼外肌(上斜肌、外 直肌除外)。 Ⅲ 动眼神经旁核 副交感核:上丘水平, 支配睫状肌和瞳孔括约肌。
3、神经纤维、神经、神经 纤维束:神经元较长的突起与包 在表面的鞘膜状结构合称神经纤 维。中枢以外的神经纤维组成的 束称神经。中枢内功能相似的神 经纤维组成的束称神经纤维束 (传导束)。
4、神经核与神经节:功能相 同相似的神经元胞体在中枢内聚 集成的灰质团块(皮质除外)称 神经核,在中枢外聚集成的团块 称神经节。 5、网状结构:在脑和脊髓内, 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神经核和胞 体散在其中的部分称之。
3、白质:分为三个索,后索、前 索和外侧索。有上升下 行的传导束。 后索:①薄束(内侧)。 ②楔束(外侧)。 以上两束上升传导同侧深感觉 和精细触觉。
外侧索: ③脊髓小脑后束:来自同侧胸 核,上升传导非意识性本体觉. ④脊髓小脑前束:来自双侧中 间内侧核,上升传导非意识本 体觉。
⑤皮质脊髓侧束:来自对侧大 脑皮质,大部经后角换元后支 配同侧前角细胞,管理同侧肢 体的随意运动。 ⑥红核脊髓束:来自对侧中脑 红核,经后角中继后支配前角 细胞, 作用屈肌的活动,调节肌张力, 协调肌运动。
⑦脊髓丘脑侧束:起自对侧 后角固有核,经白质前联合交 叉后上升止于丘脑,传导对侧 的痛、温觉。
前索:⑧脊髓丘脑前束:同上,传 导对侧的粗略触压觉。 ⑨皮质脊髓前束:来自同侧大 脑皮质,经白质前联合交叉到对侧 前角细胞。 ⑩网状脊髓束:起于脑干网状 结构,(可交叉不交叉),与前角 细胞联系,调节肌张力。
清楚以下三点: 1、薄束和楔束是上行传导同 侧的深感觉。 2、皮质脊髓侧束是支配同侧 的前角细胞,管理同侧的随 意运动。 3、脊髓丘脑束是上行传导对 侧的浅感觉。
(三)脊髓的功能: 1、传导机能:中继站,能把冲动 传导到高级中枢和效应器: 脑→脊髓→效应器 感受器→脊髓→脑 2、反射机能:浅反射、深反射和 内脏反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