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建史复习一、原始社会居民点及殷周时代的城市1、《周礼》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将国家制度中严格的等级观念运用的到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中,体现封建制度中君臣、父子、上下的尊卑,导致古代城市严整、有韵律感、程式化;城市规划的独特艺术观——礼乐制度的建立:本质即是城市的物质环境的创造要为精神世界——政治制度的建立而服务。
(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
序,故群物皆别;和,故白物皆化)2、《周礼·考工记》的主要内容及影响:选址、定朝向方位: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築以县,以景为规,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潮汐。
规划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道路规划: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环涂以为诸侯经轨,野涂以为都经轨。
城邑建设体制: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封国国都、宗室和卿大夫采邑在城市规模、城市道路和城市门阿之制上的等级观念。
礼制营建制度:城邑规划制度:典型案例: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北京城与廊的概念:城郭均为防御性的构筑物。
(筑城以卫君,造城以守民)(三里之城,七里之廊)廊一般比城大或城一般在廊内。
邑:泛指所有的居民点(邑外为之郊,郊外为之牧,牧外为之野,野外为之林)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成。
市:日中为市,招天下之民,聚会天下货物,各易而退,各得其所。
城与国:防御性构筑物。
周代的第一次建城高峰原因:政治举措——分封诸侯,便于统治。
第二讲: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城市建设1、周代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原因:春秋晚年战国初年,各路诸侯因为政治、军事需要及满足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改造旧城,营建新城,并调整城市的分布布局等城市建设活动。
重大成果:1、扩大城市规模,除保留城继续提供政治活动之外,更加建广阔的外廊以为经济活动场所。
2、改造依附于宫的后市,发展成为城市独立的集中商业区作为外廊的主体,以供城市各阶层之需。
3、改革官府手工业区的同时,并增辟民间手工作坊区,扩大工商业者的闾里。
调整城市土地使用规划,压缩城内公室用地,增加工商业及居民用地,为积极繁荣城市经济创造条件。
4、城市规划格局也不为旧制所约束,主张“城郭不必中规”“道路不必中准绳”5、以往强调的礼制规划秩序,也渐为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求,适当兼顾礼制的新规划秩序所替代。
2、列国都城一般都有大小两城组成,并呈现多种组合形式。
(咬合、环套、分离、并联)3、《商君书》的规划思想: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的发展及城市的管理制度进行了讨论;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和山岭邱谷之间比例合理分配的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和城市发展规模之间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4、《管子》思想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极为重要的著作。
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了。
1、最早阐释生产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提出开垦土地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商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2、提出“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
3、创立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理论。
5、明堂辟雍: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6、西汉都城长安:区域规划结构:长安城——陵邑——郊县1、继承京畿制2、城内无陵区,帝陵多建陵邑,成为长安郊区的重要县邑。
3、充实郊区县以为屏障,积极发展近郊区,解决居民用地问题。
城市建设:1、总体采用“前朝后市”规格布局,但无“左庙右社”和“前殿后寝”2、九市布局由城中东西两市延伸至渭北。
3、城市扩展方向:北——经济;西、南——政治4、宫殿在城市中占主体地位,体现封建礼制等级观念。
5、城内规划用地明确,以安大门为主轴,划分有政治用地、经济用地和居民用地7、东汉都城洛阳与长安的比较:长安:汉初秉承法家先驱的城市规划理论,确有继秦进一步革新营国制度传统的企图洛阳:改建扩建规划回归崇尚礼制的儒家思想。
三、三国时期的城市建设1、都城建设特点:1、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称的严谨对称的空间形态。
2、宫城由多宫制演变为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了由宫城、皇城、外郭城(大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
3、道路网演变为十分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形成封闭的城市里坊组织。
4、集中市制,位置从城北迁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
5、城市物质要素集中,寺庙建筑尤其是佛庙建筑大量增加。
2、戚里:王室贵族的居住区3、六朝都城建康的影响:为发展东汉洛阳所倡导的城市规划发展主流做出了新的探索4、隋唐长安城:总体布局: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坊里:109坊,不对称,坊内有十字或一字道路道路交通:经纬制道路网,疏密有致,符合功能需要;朱雀大道为南北中轴线,东西向横街为辅轴线商业市场:隋都会市——唐东市隋利人市——唐西市规划特点:1、宫苑区和官署区集中在城北部2、以宫门南出的朱雀大道作为全城的中轴线3、城中、南部设置居民区,实行里坊制度4、设立专门的商业区影响:中国历史名城,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宏大的规模、棋盘式的道路、规整的坊里、左右严谨的轴线布置,不但是中国中世纪城市的典型,也影响了当时其他临近国家都城的形制(平城京、平安京)缺点:1、面积太大,道路宽度、坊里面积太大2、南北道路宽度不均衡,不符合东西向的主要对外方向3、政治中心的迁移导致交通紧张和居住拥挤5、北魏洛阳:改建要旨:1、以儒家思想为指导规划洛都,显示以洛都为象征的北魏政权的正统2、突出洛都作为全国政权中心的指导地位3、提高经济能力,推动北魏经济的发展贯彻手段——李冲:1、以《周礼》的王城规范为蓝本,大胆体现2、强调雄伟壮观,以宫为中心的主体规划结构形式3、建成经济交换中心,加建外廊,扩大经济工商业区改动:1、二室合一,唯一的中轴线,内部功能的调整2、坊墙防卫设置,外廊的规模扩大3、改三市场:大小市、四通市——国际贸易4、四夷里、四夷馆:规划用地,用来安置归魏的南朝人士、边夷侍子和朝贡使节、入朝的周年少数民族6、坊里:最早的“里”(西周)是一种具有耕地的聚落,是以土地为中心的祭祀共同体而发生发展起来的东周——城市里的基本居住区秦汉——里有垣墙;有里门;里中的人家院墙;宅旁有树坊与“防通用,指四周有围墙的区域,北魏后里坊互用。
隋唐时代是坊市制城市形态达到巅峰的时期第四讲:宋元时代的城市1、市坊制度的改革:第一次:春秋战国性质:为奴隶主服务的宫市——为各阶层服务的公共交换场所作用:确定封建城市市制,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制度的体现:依附于宫的后市——独立的集中商业区,扩大规模,改变位置影响:对城市总体布局未造成较大影响第二次:北宋末南宋初性质:集中市制(独立功能区)——城市商业网络体系作用:革新发展封建城市市制,使商品经济深层次演进影响:革新城市总体规划格局,城市风貌发生显著变化坊制的变化:里坊制的消亡,建立新型坊巷制,由封闭转为开放2、北宋东京(开封):后周世宗的改建诏书:1、扩大城市用地,在旧城外加筑罗城2、改善旧城,扩宽道路3、疏通运河,便于城市供应4、制定许多防火、改善公共卫生的具体措施意义:是第一个城市规划文本总体布局: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平面不规则宫城(皇城、紫禁城、大内):四面开门,前朝后寝里城(内城——唐汴州):有瓮城,城壕;有官署、衙署、贵族平民住宅、商业街罗城(新城)道路:井字形方格网,四条主干道河道系统:四水灌都——沿河布置有商业街和市场;桥梁众多,形成城市景观市肆街道面貌:市分布全城,沿河沿街,与住宅混合管理机构开始分散金银交易开始发达码头区开始发展集中的交易的相国寺出现晓市和夜市瓦子、酒楼开始出现居住区:坊里制度被废弃,坊墙被拆,按街巷组织居住,院落式的街巷制,设厢制,规划特点:1、自发建设的倾向2、市民阶层的抬头与城市布局3、三套城、宫城居中、井字型道路3、南宋临安(杭州、腰鼓城)最具有代表的南方山水文化城市规划杰作结构与街市:1、坐南向北的特殊布局2、居住的巷坊分布排列3、热闹繁华的御街景象(由南向北)4、沿河近桥的街市特点5、市、行、团、作的组织和作用(商业组织)6、分布各处街市的酒楼、茶坊和歌馆7、以勾栏为中心的瓦子的大发展8、民间社会的组织和活动4、《平江图》(宋平江今苏州)的价值:1、中国最早、最详细准确的古代城市碑刻地图2、在古代城市地图传统画法上加以创新,采取了平面立面相结合的方式3、建筑物位置相对准确,按一定比例绘制,具有很高的测绘水平4、正确反映了当时中国城市的面貌,提供了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依据,是研究古代城市建设和建筑史的珍贵资料。
5、元大都:设计者:刘秉忠三套城方案:外城:防御性构筑物(瓮城、角楼、马面、护城河)、皇城、宫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积水潭沿岸发展成市场;皇城外东西两侧分别修建太庙和社稷坛中轴线:以高粱河为城市水源,在湖泊东岸确定全城几何中心中心阁,中心阁向南穿过海子桥,形成全城的南北中轴线街道:棋盘式道路系统——大街通向城门,大街间安排东西向平行的胡同居住:50个坊区,无坊墙坊门,坊内有小巷及胡同宫苑: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园囿有机结合水系:漕运系统——高粱河、海子、通惠河宫苑用水系统——金水河、太液池规划特点:1、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复归2、继续发展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3、宏伟的宫殿建筑群与优美的自然自然景物紧密结合;地上建筑与地下建筑结合;北京的气候特点与街巷划分结合4、周密的建设程序:选址-测量-总规-基础设施-建造6、市里:古代城市中的商业贸易,常集中于城中某一坊里内进行7、戚里:王室贵族的居住区8、勾栏:大城市固定的娱乐场所,宋元戏曲在城中主要表演的场所,相当于现在的剧院9、瓦子:也做”勾栏“”瓦舍“”瓦肆“,为表演场所或单指游艺场,宋代后广为兴起10、厢坊制:宋开封城市管理采用厢坊制;厢为城市管理的基层政权;坊仅仅为厢属下的城市街区11、番坊:外国人居留地,一般出现在沿海港口城市(泉州、广州),一般靠近港口及市场第五讲明清时期的城市1、明北京的改建:总体布局:京城(内城、外城)、皇城、宫城改建:1、北部收缩5里,南部延长1里,开拓南城2、开辟天安门前宫廷广场3、景山、钟鼓楼的建设规划特点:1、城市布局两重性2、宗法礼制的恢复3、布局重点突出分明4、街道拓展5、居住区长条形,四合院形成6、商业正阳门明北京城墙的三次南移:明初,徐达占领元大都,为便于防守1416年,明成祖将首度从南京迁往北京,仿南京皇宫形制1553年,加筑外郭城抵御蒙古侵犯,加强防守原因:将原来最热闹的居民区围入城中,同时也把最重要的礼制建筑天坛、山川坛等一并围入清代北京的变化:1、部分宫殿重建2、离宫及园林的建设(三山五园)3、居住地段的调整(内城一般居民迁出,“贵西城,富东城”)4、商业区的变迁5、宗教建筑发达(喇叭教)2、明南京:我国典型的不规则形都城,四城环套(外城(防御),应天府城(防御),皇城(左祖右社,左文右武),宫城(前朝后寝)3、明代军事防卫城市:军事职能突出:登州、镇海、蕸州九边重镇:辽东、蕲州、宣化、大同、山西、延绥、甘肃、宁夏和固原卫所城市:在边境不设民政机构的地区,为解决军户安置问题外三关:偏关、宁武、雁门内三关:居庸、倒马、紫荆三边:延绥、甘肃、宁夏第六讲: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总结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礼制规划思想——《周礼·考工记》因地制宜的规划思想——管仲2、都城:代表城市: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特点:规模大、政治经济军事中心、按规划营建3、城市与水体:宋东京(四水贯都,三道护城河)、元大都平江府:河道是城市主要的交通运输线,住宅和商店都前临街后临河阆中(保宁府):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川北交通枢纽和军事重镇常熟:历史文化名城、道路结合水道周庄(消费型市镇):江南水乡古镇典型代表,对外交通不便,街市临三条河济南:一城山色半城湖4、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区:周代的闾里——唐代的坊里——宋代后的街巷5、中轴线:曹魏邺城(中轴线对称形式)——隋唐长安(更完善的中轴对称)——宋东京(正对宫城门的御道)——元大都、明清北京(更高艺术水平的中轴线):以门、廊庑、屋顶为中介;形体大小与空间开阖的对比反衬第七讲:中国近代城市建设1、城市性质的转变:a、受帝国主义直接控制的城市:香港、澳门、青岛、威海特点:1、无基础或基础差2、地理位置重要3、有明确侵略意图4、通过规划进行建设5、布置手法和建筑形式显示出明显的殖民地色彩b、租借城市:上海、天津、汉口、厦门、广州、福州特点:1、原是较大工商业和交通中心2、城市人口规模急剧膨胀3、旧城区与租借呈现强烈对比4、各租界间互不联系互不统一,城市不协调c、约开商埠城市:宁波、烟台、南京、沙市、重庆特点:1、在水陆交通方便处形成畸形繁荣的商业区2、出现港口、码头、车站、仓库等基础设施3、与旧城形成截然不同的格局及面貌2、外国独占城市特征:1、规划意图冥想:军事、商业、工业2、城市建设中的隔离与差异3、外国的建筑形式的引进4、表现出现代资本主义特征5、规划早期构图主义,后期功能主义6优点:建筑与道路充分结合、建筑形式色彩与环境结合、城市轮廓线的处理、市政工程的先进性3、因近代交通运输业发展起来的城市:郑州、石家庄铁路成为影响中国近代城市分布与发展的重要原因4、南通(中国近代第一城)——民族资本主义城市设计者:张謇建设内容:1、发展实业2、建设新城镇,扩展新城区3、兴建区域基础设施4、致力发展农村社会学意义:社会整体改良(具有空想主义乌托邦色彩)一城三镇:西郊工业区,长江边港口区,南郊花园私宅与风景去,以老城为中心区域整体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