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产业转移历程中的四次浪潮
1、第一次浪潮发生在第一次科技革命后期的18世纪末19世纪上半叶,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英国向欧洲大陆和美国转移。
第一次科技革命完成后,英国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也是第一个“世界工厂”。
当时仅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在19世纪前70年里,一直控制着世界工业生产的到,世界贸易的到1/
4。
"
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是英国,目的地主要是法国、德国等欧洲大陆国家以及北美。
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国。
美国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又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使“工业革命的新技术先在北美殖民地尔后又在美利坚合众国遇到了肥沃的土壤……到18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战争时,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上大约有200个造铁厂,年产铁约3万吨。
超过它的只有英国本土、法国、瑞典和俄国”。
正是对这次来自英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美国后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没有美国对英国的产业转移的承接或承接的力度不是足够大,那么,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爆发时间就要推迟,产生的影响力就要大大缩水。
美国以承接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为历史前提,以领跑第二次科技革命为技术基础,才推动了本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并在19世纪末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当之为愧成为世界工业发展史的第二个“世界工厂”。
可以说,第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一次变
1迁。
2、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产业转移的路径是从美国向日本和原联邦德国转移。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大背景下,对其国内的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美国国内主要致力于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汽车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美国之所以将国内的部分产业转移到日本和原联邦德国,首先是处于冷战状态下的国际政治格局所决定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日本和德国曾经给美国以及其他国家造成过莫大的生命和财产伤害,但冷战格局形成之后,日本成为东亚地区两大阵营的前沿阵地,原联邦德国成为欧洲两大阵营的前沿阵地。
对日本和原联邦德国的支持,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其次是美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与前两次科技革命对产业影响不同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各国产业的主要影响,不是产业的互补,二是产业之间的替代,即新产业的诞生。
具有替代关系的新产业的诞生,决定了伴随科技革命的,必然是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是传统产业为新产业的发展让路。
最后,原联邦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大量承接美国的产业转移,还因为它们具有工业化的历史基础(尤其是人才基础)。
战争虽然摧毁了两个战败国的有形设施,但是,曾经培养起来的人才、积淀下来的工业文明,为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从战争的创伤
2中迅速恢复和发展保留了火种。
另外,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爆发所带来的“特需经济”加快了美国对日本的产业转移。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巨大,原联邦德国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建成了第三个“世界工厂”。
也可以说,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世界工厂”的第二次变迁。
3、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产业转移发生的主要区域在东亚地区。
这次国际产业转移是由日本主导的,日本成为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主要的产业输出国,而东亚“四小龙”是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持续时间大约20年。
20世纪7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的日本为了应对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和日元汇率升值的影响,选择了一条对外投资、重构国内产业结构的国际产业转移道路。
在这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中,日本产业向外转移经历了三次小高峰。
第一次小高峰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初,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等轻纺产业,向外转移的目的是确立资本密集型的钢铁、化工、汽车、机械等产业在国内的主导地位,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是东亚“四小龙”。
第二次小高峰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之后,转移的产业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如钢铁、化工和造船等,转移的目的地仍然是东亚“四小龙”。
第三次小高峰发生在1985年“广场协
议”之后,转移的产业不再局限于在国内完全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扩展到包括汽车、电子等在内的已
3经实现了技术标准化的资本密集型和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目的地既有东亚“四小龙”,也有东盟四国和中国内地,更有美国等发达国家。
由日本所推动的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也是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引领了东亚崛起的“雁阵飞翔”。
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日本在这一“雁阵”中,无疑处于“雁首”的地位。
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催生了东亚“四小龙”的经济发展奇迹。
4、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至现在。
这一次国际产业转移之所以独立于前一次国际产业转移,是因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输出地、转移的目的地等方面和前次产业转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具备新的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输出地,不仅有日本,而且有东亚“四小龙”,还有美国。
产业承接地既有东盟四国,但主要是中国内地地区。
在此次转移中,东亚“四小龙”起到了二传手的作用。
东亚“四小龙”通过承接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加上原有的产业发展基础,很快成为东亚地区崛起的一个经济发展群体性明星。
但“四小龙”在经济发展中很快就面临着境内市场狭小与生产能力扩张之间的矛盾、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与企业追求更多利润的矛盾、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瓶颈的矛盾。
这三大矛盾的存在,催生了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
东亚“四小龙”在将其产业转移到菲律宾等国家的同时,也将很大一部分外移产业转移到中国内地地区。
中国内地地区是第4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
除了对东亚“四小龙”产业的承接,中国内地地区还以其广大的市场还吸引了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大量投资,中国内地地区的制造业得到迅速发展。
也可以说,对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的承接,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大国的国际地位。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