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案例分析方法的学术规范及技巧

案例分析方法的学术规范及技巧

案例分析方法的学术规范及技巧
当前国内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正由原来纯理论性、思辨性的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开始积极采用国际通行的科学研究方法来创建为国际学术界认可的理论。

案例分析作为实证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开始为国内学者关注和采用。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本文所指的案例分析方法是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案例分析,而不是指作为教学手段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曾是法律、商业、医学及公共政策领域中常用的教学方式,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科领域都常常用到这种教学方法。

用于教学的案例分析,通常是单案例分析,而不会涉及多案例分析。

一般来说这种案例分析的材料是经过精心处理的,以便有效的突出某一关键之处(Stein,1952。

在研究性案例分析中,这样的行为是被严格禁止的。

每一个从事案例分析的学者,都必须尽最大的努力,真实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资料。

作为教学方法的案例案例分析无须过多考虑研究过程的严谨性,也不要忠实实证资料,但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案例分析则对此有极其严格的要求(C auller&Dowdy,1987)。

本文将对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案例分析的内涵,案例分析的步骤以及技巧等相关问题来进行探讨。

0引言
Rober K.Yin是是一家专门从事社会科学应用研究的公司COSMOS公司的总裁,Yin先生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系,获得学士学位,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脑识别方面的博士学位。

他关于案例分析的著作《案例分析:设计与方法》已经出版过三个版本。

这本书倾向于从概念和逻辑关系角度去把握案例分析这种方法,而该书的姊妹作《案例分析方法的应用》则提供了关于案例分析的操作指南并且引用了大量著名案例。

Yin是案例分析方面的专家,其“案例分析两部曲”之前就已经对案例分析方法展开了重点研究,一篇经典文献是1981年刊登在《管理学会评论》(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AMR)上的“The case study crisis:some answers”,该文献是1979年Miles在AMR上发表的“Qualitative data as an attractivenuisance:the problem of analysis”的对应论文,Yin博士的回答解释了Miles对案例分析的误解.另外一对经典文献是刊登在《管理科学季刊》(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ASQ)上的两篇对应论文,第一篇是美国斯坦福大学Eisenhardt教授在1989年发表的“Building theories from case study research”,该文献标志着案例分析一般步骤的形成,Dyer 等1991年发表的“Better stories,not better constructs,to generate better Theory:a rejoinder to Eisenhardt”对Eisenhardt的研究做进一步的补充,提出了要想想真正发挥案例分析方法的优势还是要回归案例本身品质的观点
1.案例分析的内涵
1.1什么是案例分析
什么是案例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案例分析法区别于其他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对案例分析进行定义陷入了一个困境(JOHN GERRING 2004),参照国外一些学者对案例分
析的定义,案例分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涵义:(a) 案例分析的本质,也即各类案例分析的核心意图,在于展现做出一个系列决策的过程。

(Schramm,1971)这个定义中把“决策”作为案例分析的核心内容。

(b).案例分析是一种过程追踪(George and Bennett 2004);(c). 案例分析是一种调查性质为一个单一对象的研究(Campbell and Stanley 1963, 7; Eckstein 1975)。

案例分析观察的是单一的现象,或者事例的研究,这是案例分析最普遍的一种定义方法。

在上述定义中,案例分析的核心意图包括“决策”、“个体”、“过程”、“计划”、“制度”甚至“事件”但是仅仅这些远不足以界定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案例分析的概念.,事实上研究者们在谈到案例分析时有许多相关的想法。

根据Yin的观点,案例分析是一种实证研究(empirical inquiry),作为一种研究方法(research strategy),它的核心精神包括两个方面1.它在不脱离现实生活环境的情况下研究当前正在进行的现象,且待研究的现象与其所处环境背景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

2.由于和现实生活中很难区分现象和背景条件,这给界定案例分析带来了难度,所以Yin从研究过程的其他环节包括资料收集与资料分析等,对案例分析进行了技术层面的界定:处理有待研究的变量比数据点还要多的特殊情况,所以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并把所有资料汇合在一起进行交叉分析,因此需要事先提出理论假设,以指导资料收集及资料分析,减少研究工作量,避免走弯路。

这种对案例分析的界定,事实上也涵盖了作为研究方法的案例分析应该如何具体实施。

2.2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一种研究方法,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这种方法?为什么采用这种研究方法而不采用诸如实验研究法或者是调查法、历史分析法?为什么我们不能采用计算机的辅助下分析档案记录材料,就像分析经济趋势或学生档案一样(YIN 1984)。

事实上上述方法分别代表这不同的研究思路。

每种方法都有其需要遵循的特定逻辑,也有长处与不足。

Bent Flyvbjerg在他的文章《关于案例分析的五个误解》中曾经提到许多社会科学家深信案例分析只使用与研究活动的探索阶段,而调查法和历史分析法适合假设的验证和理论的建立阶段。

这种误解强化了对于案例分析法的一个印象:案例分析不过是一种初级研究方法,不适合用于描述或者验证某一命题。

这种等级观念是值得怀疑的。

每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有其适用性,Yin认为以下三个条件将决定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类型:第一,研究问题的类型;第二,研究者对行事(behavioral events)的控制程度;第三,研究对时下事件的聚焦程度。

各种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如表2所示,每种方法都可以进行“是什么”(What)的探索性问题研究,而“怎么样”(How)和“为什么”(Why)的问题更多的属于解释性(或称因果性)问题,这类问题更可能采用实验法、历史分析法或案例分析法,如果这类问题同时又是当前发生的并且可控程度不高,就可以选用案例分析法。

例如要研究现阶段企业为什么要转型以及怎么样使企业成功转型的问题时,就可以选用案例分析方法。

不同研究方法的适用环境
研究焦点是否集中在当前问题
方法研究问题的类型是否要求
对研究过
程进行控

实验法怎么样?为什么?、是是
否是
调查法什么人?什么事?在哪
里?有多少?
否是/否
档案分析法什么人?什么事?在哪
里?有多少?
历史分析法怎么样?为什么?否否
案例分析法怎么样?为什么?否否
资料来源:参考Yin《案例分析:设计与方法》(第4版)
1.3案例分析的分类
案例分析可以分为规范性案例分析和实证性案例分析两种(阮思余.王金红,2011)。

规范性的哲学观点回答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存在明显的客观价值的判断。

基于建立理论而进行的案例分析就属于规范性这一哲学基础。

实证性的哲学观点强调只有通过观察或感觉获得的知识才是可以信赖的,“纯”实证性的哲学观点甚至不相信理论和推理在获得可靠知识上的有效性。

基于检验理论而进行的案例分析就属于实证性这一哲学基础。

根据功能,Yin将案例分析分为探索性、描述性和解释性三种类型,这样的一种分类方法也说明人们把案例分析只作为理论研究的探索阶段采用的工具是一种对案例分析的误解。

探索性案例分析是在未确定究问题和研究假设之前,凭借研究者的直觉线索到现场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形成案例,然后再根这样的案例来确定研究问题和理论假设。

当最终的研究问题和假设被确定后最后的研究就不一定是案例了,而可能采用其他研究形式。

描述性案例分析是通过对一个人物、团体组织、社区的生命历程、焦点事件以及过程进行深度描述,以坚实的经验事实为支撑,形成主要的理论观点或者检验理论假设(如怀特<街角社会》)。

因果性性案例分析旨在通过特定的案例对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和解释。

因果案例分析的理论有两个一是因素理论,二是解释理论。

因素理论的因果案例分析的范式是手机一系列的自变量,然后确定其中那些是与因变量相关程度最高的,由此认定这些自变量和因变量有因果关系。

相对于因素理论而言,解释理论更适合于设计和实施因果案例分析。

事实上解释理论越复杂、变量越多,效果越好。

这种案例分析可以利用模式匹配技术。

不幸的是,适合案例分析所设计主题的可行的解释性理论并不总是存在。

所以研究者不能始终使用这一方法。

2.案例分析的步骤
2.1 Eisenhardt的案例分析的一般步骤
Eisenhardt研究了案例分析的一般步骤,郑伯埙等对其研究成果做了进一步的规整,将八个基本步骤归纳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和对话阶段。

案例分析的一般步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