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苏联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训练苏联

苏联(俄)的社会主义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南京模拟)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解析:本题考查苏俄经济政策。

“先进工人……到所有一切生产粮食和燃料的区域去,到所有一切运输和分配粮食和燃料的地点去”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必须立即采取最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反映了粮食税政策,A项正确;B、C、D三项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A 2.(2012·临沂模拟)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从中我们得到的正确历史信息是()A.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开始走工业化道路B.苏联工业化道路注重了利用商品价值规律C.宣传海报大多与事实不符,没有研究价值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列宁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答案:D 3.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俄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

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①“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②当时苏俄实施的政策符合国情③苏俄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按劳分配④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B.①②④A.①③④D.①②③C.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1920年俄国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为了打败国内外敌人,当时实行的分配制度是配给制,③错误,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B 4.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

这表明斯大林模式()B.排斥市场调节A.实行指令性的计划指导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C.优先发展重工业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命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调节,故B正确。

答案:B 5.据张君劢《史泰林(斯大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茨,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

”这一做法的政策依据是() B.新经济政策的推行A.战时共产主义的实施D.市场经济的确立C.农业集体化的开展解析:“民国十七年春”即1928年春。

1927年苏联开始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茨……共同耕种为条件”与农业集体化的内容相符,故选C。

答案:C 6.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

”(《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之所以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改善民生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解析:“苏联公民受到了严重的剥削”指的是民生问题,符合要求的是B项。

答案:B 7.在历史上的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这则笑话主要反映了()A.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B.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浮夸风C.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解析:这则笑话形象地反映了苏联经济的状况。

人们开飞机去排队买面包,说明工业的发达和农业的落后,也说明了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D 8.(2012·合肥模拟)普京曾说:“苏维埃政权没有使国家繁荣,社会昌盛,人民自由。

用意识形态的方式搞经济导致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无论承认这一点有多么痛苦,但是我们将近70年都在一条死胡同里发展,这条道路偏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

”“死胡同”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赫鲁晓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斯大林体制解析:由“将近7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死胡同”是指斯大林体制。

答案:D 9.观察1953年和1964年苏联农业生产方面的一组统计数据比较示意图,这张示意图反映了①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②苏联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部分缓解③苏联农业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④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提高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④解析:①的表述与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相符合。

②不能从图中反映出来。

该示意图只能反映苏联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但不能反映农业产量的提高,故③不正确,④正确,答案为D。

答案:D 10.下表为1966~1982年苏联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简表,造成这一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增长率逐年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时间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1966~1970年8.4% -1971~1975年7.1% 0.8%1976~1980年 4.5% 1.9%1981~1982年 2.8% 1%AB.没有处理好民主与法制之间关系C.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拖垮了经济D.苏联的改革背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导致思想上的混乱解析:1966~1982年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其改革前期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改革最终失败。

苏联体制僵化是深层次原因,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答案:A11.(2012·广州模拟)有学者这样描写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

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

”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解析:本题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

注意材料的意思是把苏联像剥卷心菜一样给剥光,即使苏联解体。

因此答案为D。

答案:D12.《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解析:本题考查苏联解体的相关内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等信息可知,C 符合题意;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两极格局对峙、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美苏争霸,A、B不符合题意;普京当政时期已经谈不上“实行改造而非改革”了,D不符合题意。

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2分,第14题18分,共40分)13.(2012·沈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材料2: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

——《列宁全集》33卷材料3:材料4:“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

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钱乘旦请回答:(1)材料1中所提到的“新”指的是美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其“新”在哪里?该事件涉及哪四大方面的内容?(4分)(2)材料2中所指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政策?它的突出作用是什么?面对1921年“在经济战线上遭到了严重失败”,列宁探索了怎样的现代化新方式?(6分)(3)根据材料3,分别简述两国修建上述工程的背景。

两大工程各自产生了什么影响?(8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4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美国“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可判断属于美国的罗斯福新政。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特点和内容即可;第(2)问从材料中“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可判断意图在于考查苏俄经济政策的转折: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第(3)问图一体现了美国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结合材料中的时间来回答;图二体现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成就,结合苏联“一五”计划的背景来回答。

第(4)问结合材料4,根据材料中涉及的经济政策的特点谈谈对计划和市场两种经济调节手段的认识。

答案:(1)罗斯福新政。

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

金融、工业、农业、社会福利。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集中全国人力、财力、物力,战胜敌人。

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或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背景:美:1929年美国爆发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社会动荡;为摆脱经济危机,罗斯福实施“新政”。

苏:1925年起,苏联先后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美国通过以工代赈,扩大就业,刺激消费,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社会生产;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美国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苏联通过修建大型水电工程,促进了工业化的发展,增强了国力,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4)认识: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发展经济要从国情出发;不同的制度可以互相借鉴学习。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苏联建立后激起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希望,甚至有人认定这是“一块让人类再次得救的新大陆”,代表着“人类精神的新方向”。

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中期,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世界各国追求进步的人们,或者以朝觐式的拜谒,或者以记者的评述,或者以文人式的寻味,奏响了一曲访苏交响曲。

可是,当他们亲自踏上那块真实的土地时,反应是多么的不同啊!印度大文豪泰戈尔在大加赞赏苏联的成就的同时,甚至预言:“布尔什维克可能只是一种治疗方法,但是这种疗法是不能持久的。

”材料2:1935年6月,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应高尔基邀请,和妻子一起访问苏联。

他把自己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写入了《罗曼·罗兰日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