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PPT

中医基础理论讲义PPT


阴盛
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
阴阳 偏盛 实证 调 整 阴 阳 阴阳 偏衰 虚证
伤阳 阳盛
伤阴
泻 其 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 有 余
兼阳虚(酌加温阳药) 兼阴虚(酌加养阴药)
阴虚
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壮水 补 之主,以制阳光。) 其
阳虚
不 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 足
之源,以消阴翳。)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 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


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二)中医学具有社会科学特性
(三)中医学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
(四)中医学史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
二、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一、先秦、两汉时期(形成时期)
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建立。
1、主血脉
(一)心的主要生理 功能
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 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血脉
心气
全身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C. 脉管 通畅 A. 心气 充沛 血液 充盈 B.
血脉
心主血脉功能的临床观察
面色
舌色
脉象
胸部的感觉
1.面色红润 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2.舌色淡红滋润有光泽
症—疾病的外在表现。 征—体征 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
括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痰饮等)、②疾
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 病的性质(如寒、热等)和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该阶段病理变化的全面情况。
证:表现为一组症状、体征(证候)的一种个体对致病
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金匮真言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阴阳的对立制约
《类经附翼.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化生的根 本条件。
动因作出反应所处的状态。简称个体反应状态。(侯灿)
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
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 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四、以表知里(有诸内,必形诸外)
举例:咳嗽、气喘、咯血—肺
五、试探和反证
举例:以轻剂方药试探寒热真假;“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等
思考题
1.阴阳、五行学说有何局限性? 2.阴阳、五行学说能否用现代语言加以表述?
第二章
藏 象
Theory of Viscera
关键性问题
藏象的概念 藏象学说的形成背景及特点 各脏腑的生理病理 脏腑间的关系

化生和贮藏精气
.

受盛和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
形态似腑,功能似脏
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五脏 之精 五脏 之气
五脏之 阴阳 五脏所藏的液态 精华物质 先天之精 后天之精 先天之气 后天之气 五脏之阴
五脏之中无形可 见的极细微物质
五脏之气中相互 对立的两个方面
五脏之阳
五脏精气阴阳的关 系
五脏藏精
先后天 之精
2.相克关系传变
(1)相乘 (2)相侮
母子相传 心病
母 病 及 子 母病及子 子 病 及 母 木乘土
相乘
肝旺乘脾
肝(旺)
脾病
我克 克我
脾(虚)
肾病
子病及母
肝病
土侮木
木 侮 金 金 乘 木
脾虚肝乘
相侮
肝旺侮肺
肺(虚)
克我 我克
肝(旺)
肺虚肝侮
(三)用于疾病的诊断 (四)用于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颜色、气味 2.控制疾病的传变
(一)心藏神理论的形成背景 古代文化哲学的影响 心字的创立与构造
思的创立与构造
楷书

(大脑)


心 心
《说文解字》:“从囟至心如思相贯不绝”
五行学说的构架(思维特征—火象,火—心) 约定俗成:东方、西方;语言、文字:感悟、思念 古代政官体制的影响
心为君主之官
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独特认识方法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 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源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 学思想。 一、精、气的概念 精:又称精气,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中的无形 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 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 气: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 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素问.天元纪大论》:“故阳中有阴,阴中有阳。”
(四)阴阳的消长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 此长彼长 此消彼消
热盛伤阴,寒盛伤阳
阴虚火旺,阳虚阴盛
补气生血,补血养气 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
(五)阴阳转化
“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五)阴阳自和与平衡
《素问.调经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山东中医药大学 课件
复兴中医网 藏剑书生


Introduction
关键性问题
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 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简史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 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相克治法
佐金平木法 泻南补北法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强调功能联系
从宏观的角度观察事物
运用哲学的思维
注重整体上的研究
具体思维方法
一、比较(发现异同点)
举例:实证与虚证 脏与腑
二、演绎(一般到个别)
举例:肝—木—升发喜舒畅条达;
水肿(土克水、脾属土,故健脾利水)
三、类比(援物比类)
举例:病因—风;治疗—“釜底抽薪”
要是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抽象而来;而西医对脏器 的认识则主要以反复的解剖、实验、总结为依据。
发的 藏 挥演 象 绎之 与象
体用之象
体质之象
体表之象
天人之象
第二节
一、心
五 脏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其病理证候及症状 心的生理特性 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部位形态
位于胸中,两肺之间,膈膜之上,外有心包包裹。
第三节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学说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三)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五脏属阴,六腑为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正常的生命活动——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
(三)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胜、阴阳偏衰
阴盛
实寒证(阴胜则寒) 伤阳 兼阳虚(阴胜则阳病) 实热证(阳胜则热)
阴阳 偏盛
阳盛
阴 阳 失 调
阴阳 偏衰
伤阴
兼阴虚(阳胜则阴病)
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五行相侮:相侮即反克 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母子相及: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心—火、肺—金、脾—土、肝—木、肾—水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相生关系传变 (1)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到子脏。 (2)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到母脏。
古代解 剖学的 认识
长期生 活实践 的观察
古代哲 学思想 的渗透
医疗实 践经验 的积累
藏象学说的形成
五脏与六腑、形 体、官窍、精神 情志
藏象学说的特点
以五脏为中 心的整体观
五脏与自然环境
脏腑的分类及其生理特点
而满 五 《 不而 脏 素 藏不 者 问 ,能 , 五 故实 藏 脏 实。 精 别 而六 气 论 不腑 而 》 能者 不 : 满, 泻 “ 也传 也 所 ”化 , 谓 。物 故
阴虚
阴不制阳
虚热证(阴虚则热) 阳虚(阴损及阳)
不能生阳 阳虚 阳不制阴
虚寒证(阳虚则寒) 阴虚(阳损及阴)
不能生阴
阳偏胜
阴偏胜
阳偏衰
阴偏衰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的原则
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损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协调 平衡,促使阴平阳秘。 (2)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来自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以维持平 衡协调的关系。






相乘和相侮发生的条件: A.某一行太强;B.某一行太弱
五行相乘:相乘为过度的克制
3.脉象和缓而有力
4.胸部感觉舒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