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阅读教案新部编本

文言文阅读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合肥润安公学高考语文复习教学设计总第课时第1—2课时专题一: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一、考向分析二、命题分析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近年来本板块在浙江高考中呈现如下特点:1.选文体裁多样。

三年两种题材,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散文为主,记人及托物言志的古代散文。

2.文言文阅读题涉及的考点,以及分值、题型都非常稳定。

3.考查的重点仍然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断句、翻译和筛选信息。

三、专题解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考查文言文中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考查“以、因、而”等18个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考生只有掌握了该考点才能顺利解答其他考点的题目,更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也是得分的前提。

三、真题讲解四、总结准确翻译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方法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

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例: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4.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5.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张良曰:“谨诺。

”(《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删去不译。

五、课后作业《课时作业》第3—4课时《创新设计》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讲评一、过程略二、课后作业《课时作业》第5—6课时文言文翻译(二)译对句式一、专题解说文言特殊句式指与现代汉语语法构造、语法形式不同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

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设题,但是阅读理解时会涉及这方面的知识。

如果对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或不理解,就会造成阅读理解的困难和翻译的不准确。

因此,考生对这一考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二、真题讲解例题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3分)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②两序,非体也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A.①②④ B.①③⑤C.②③⑤ D.③④⑤[解析] 此题把“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综合起来进行考查。

①说的是《会试录》《乡试录》中主考试官和副考试官的排列次序,④说的是那些追求名利的写作人的状况。

这两项不能体现文章作者的观点,有此两项的排除,答案是C项。

三、小结: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妙招(1)精心阅读文本,整体感悟文意解答这类试题时,考生要遵循“了解—分析—理解—分析—综合—解答”的过程,即从了解开始,通过分析达到理解,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和综合,最后透过文章信息来准确作答(即从整体上揣摩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边阅读边圈点,把握作者观点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学会在材料中分析、揣测,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并圈点文中体现作者对人物、事件观点态度的词语。

这些关键词语,有的夹杂在对事件的叙述之中,有的是在对文中有关人物的褒扬、批评的语言描写中,有的是在文章的议论性文段中。

考生只要细心阅读,注重揣摩、感悟,就可以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对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所持的观点态度。

(3)了解命题陷阱,留心答题误区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其标准是准确性、全面性和完整性。

这就需要考生留心某一题肢是否以偏赅全、绝对化或者故意地夸大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等。

(4)作答有理有据,切莫主观臆断命题人在内容的表述上常设置陷阱,而考生作答时切莫只凭主观臆断。

如果要选定某一个题肢,一定要与原文的相关信息相比照,做到揣摩有准则,作答有依据。

4、文意理解是文言文阅读选择题的最后一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做好这一类题型,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迅速找出文段中与选项相对应的原句并画线,仔细对照字句。

(2)关注硬伤,即人物事迹张冠李戴、时间顺序前后颠倒、原则性的翻译错误。

(3)关注软伤,如窜改文意、人物评价不当等。

如上题的D项就属于窜改文意。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四、总结准确翻译文言句式及活用的具体操作方法(1)调序法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朝廷”是介词短语后置,译时移到“战胜”之前,译为“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2)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使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滕王阁序》)“雾”“星”都是比喻用法,要译为“像雾一样”“像星一样”。

(3)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这一句不但省略了主语,还省略了谓语,翻译时必须补出。

本句可译为“不行!(那些人)只是没(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4)变通法变通法主要用在文言文特殊的文言现象中,比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互文同义等。

当直接根据此字的常规意义来理解无法直接翻译或不符合文意时,就要考虑到特殊的文言现象。

(5)扩充浓缩法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单,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四海,统一天下的雄心。

五、课后作业《课时作业》第7—8课时《创新设计》文言文阅读训练及讲评一、过程略二、课后作业《课时作业》第9—10课时专题三:文言文分析综合一专题解说《考试说明》要求对文言文的“分析综合”的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筛选文中的信息;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真题讲解例题1、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表现罗提督“足智多谋”的一组是(3分) ( )①公尝率兵入南山,搜余贼②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③俟船过,附而锯其舵④乃改行,投身军营⑤罗曰:“围久师怠,贼必遁。

”⑥得钱买药,则两活矣A.①③⑥ B.②③⑤C.②④⑤ D.②④⑥[解析] 本题可用排除法。

①句只是为下文提供一个背景,故排除A。

④改行投军不能表现足智多谋,⑥鬻妻得钱买药是无奈之举,更与足智多谋无关,排除C、D,故选B。

小结:析解文言文筛选信息类题(1)通读全文,弄清相关内容一般说来,当拿到一篇文章时,应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体裁及大致内容。

①分析人物和事件。

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注重分析文章写了几个人,主要、次要人物是谁,人物之间有何关系,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什么等;同时,还要把握文章写了哪些事情,而这些事情涉及哪些人物,以及事件之间的关系等。

②感知观点和态度。

如果是史传类文章,那么考生要分析作者借助所叙之事,对人物作出怎样的评价,说明了什么道理;同时,还要结合作者、传主等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分析有些语句所蕴涵的意义等。

③分析景物和情感。

对于写景类文章,考生要把握描写对象的特点,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以及作者对景物的情感和以此表达的观点等。

④分析观点和论据。

对于议论性文章,考生要确定文章的观点和使用的论据,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等。

(2)审清题干,明确筛选指向考生在做题时,这一点往往被忽视,其实它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般来说,要弄清题干中以下几点:①对象是谁,数量是一个还是几个;②内容指向是思想性格还是行为特点;③表达角度是“全部表现(说明)”还是“没有表现(说明)”;④范围为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⑤表现方法是直接还是间接等。

(3)掌握标准,细心分析比较筛选信息总要有一定的标准,筛选标准不同,选出的信息自然也就不同。

因此,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看清题干,准确把握题干的要求,掌握信息筛选的标准。

其次,要仔细辨析选项信息与筛选标准的异同,从而判断信息筛选的正误。

(4)筛选整合,排除干扰选项经仔细分析比较鉴别出来的信息无疑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否就一定万无一失了呢?其实也不一定。

此时要把从文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材料加以整合,针对题目要求,根据文章内容排除干扰,特别是隐性干扰,最后作出正确答案。

4、题目内容略[解析] 本题四项内容分别是对文章第一至四自然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考生须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各项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联系不正确选项的错误点类型,关键细节把握好关键词,从而判断选项的正误。

本题答案为D项,本选项的错误类型是无中生有,“他让人提醒自己,以此为鉴,再也不做违法之事”无中生有,文中没有涉及。

三、总结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解题依据(1)整体感知,以人为本无论是传记类文章,还是古代小说类文章,都是通过描写人物、记叙事件来表现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理解文言文时,考生要先抓住主要人物及主要事件。

考生要通过分析事件(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等,分析事件中人物的表现,比如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职位的变化等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抓住关键,分清主次阅读文言文时,考生要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然后按照事件给文段划分层次,要特别注意事件之间的关系,把握时间和地点的变化等;同时注意有关人物性格的描写,对人物的议论、评价等语句。

(3)认真比较,把握细节注意分析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之间的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