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发展目标及战略 (2)第三章城乡统筹主体功能分区 (4)第四章经济发展规划 (5)第五章市域城乡居民点规划 (7)第六章土地资源与建设用地控制 (7)第七章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设施规划 (8)第一节教育保障体系规划 (8)第二节医疗保障体系规划 (11)第三节文化体育设施规划 (12)第四节养老、失业保障体系规划 (14)第八章基础设施规划 (15)第一节交通系统规划 (15)第二节给水规划 (18)第三节排水工程规划 (20)第四节污水再生利用规划 (22)第五节电信工程规划 (23)第六节邮政工程规划 (24)第七节广播电视工程规划 (25)第八节能源设施规划 (26)第九节电力规划 (26)第一零节热力规划 (27)第一一节燃气规划 (28)第一二节新能源规划 (29)第一三节环境卫生系统规划 (30)第九章区域重点资源保护规划 (32)第十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38)第十一章近期建设规划 (40)第十二章政策保障及措施 (43)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石家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市的有序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编制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1、中共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文件精神。
2、中共中央十七届三种全会会议精神。
3、河北省省委七届四次会议精神。
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5、《石家庄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6、《石家庄市综合交通规划》。
7、《石家庄市学校布局调整规划》。
8、卫生、文体部门提供的部门规划。
第三条.规划原则1、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认识现状存在的城乡差距,分区、分阶段推进城乡统筹工作。
2、坚持把城乡居民共享改革成果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的发展三者并重。
4、坚持政府主导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投资。
5、坚持区域可持续发展,严格保护区域内重点资源及生态环境。
第四条.规划范围石家庄行政管辖区,包括6区、5市、12县,总面积15848平方公里。
第五条.规划期限:2008~2020。
第二章发展目标及战略第六条.城乡统筹总体目标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形成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第七条.农村改革目标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第八条.发展模式“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模式为主,辅以“城乡融合”和“农村整改”两类模式。
第九条.发展战略1、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为最终消灭城乡二元结构做准备;推进经济制度改革,破除城乡经济交流障碍,推动城乡产业链接、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医疗制度改革,加强巡诊制度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共享;推进教育改革,推行校长、教师交流制度,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共享。
2、经济发展战略:以我省“环渤海、环京津、环省会”的整体发展战略为基础,以我市自身的“五大基地建设”为龙头,依托空港、大型批发市场、全国铁路三大编组站之一的石家庄编组站等已有条件,强化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产业,加快环省会经济圈的形成,提升我市乃至河北中南部参与区域竞争的实力。
3、城镇化战略:(1)强化中心城区聚集能力,同时将中心城基础设施、社会公用设施向周边乡村地区延伸,带头推进城乡各类设施无缝对接。
作为我市城镇化进程的领头羊地区和代表全市参与对外竞争的地区,中心城区的发展、聚集不能减慢,要在完善功能,提升品质上下大力气推进城市发展;(2)执行分区指导,按照“一区两翼”的总体布局,以不同的模式推动全市城镇化发展。
“一区”指都市区、两翼指东不平原区、西部山区的两翼;(3)扶植培育县城城镇化载体。
鉴于我市县域经济不强,县城的发展都普遍较差,镇区的发展更加差,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经济、资源的发展不足以同时支撑县城、镇两级同时发展,因此要着力扶植县城发展,引导人口向县城聚集,把县城作为主要载体。
4、生态环境保护战略:(1)严格保护水源地区保护。
按照相关规划划定的市、各县的一级、二级水源保护地范围,实施严格保护政策,一级水源地严禁除和水源保护、环境保护相关的一切工程建设,二级水源保护地要落实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2)严格保护生态保育区。
加强对西部山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为全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屏障和生态资源;(3)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节能减排工作是党政领导主要考核指标,实行党政一把手责任制,与省委同各市均签订了责任状,明确了节能减排不达标就下台的原则。
因此要充分重视节能将安排工作,确保下个五年计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到2020年单位能耗控制在万元GDP综合能耗1吨标煤之内,主要污染物排放都达到上级要求。
第三章城乡统筹主体功能分区第十条.分区原则1、结合我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
2、考虑各区域不同的现状发展基础和发展条件。
3、未来在全市域需要承担的功能定位。
第十一条.分区区划1、由“一加四组团”组成的都市区。
包括主城区、藁城、正定、鹿泉、栾城四个县,该区域国土开发密度已经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始减弱的区域。
2、西部发展条件较差的多山区。
包括赞皇、井陉、灵寿、平山、行唐5县,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大规模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不够好并关系到全市范围生态安全的区域。
3、东部平原区等发展条件较好地区。
包括新乐、无极、深泽、辛集、晋州、赵县、元氏、高邑,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和人口集聚条件较好的区域。
第四章经济发展规划第十二条.以农村地区经济制度改革,推动土地适度集中,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和涉农工业实力提升为基础;以优化产业机构和空间布局、推动重点园区建设来促进第二产业发展,提高工业化水平为先导;以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构建高效、完备的城、乡产业链接平台为有效补充,最终完善以市场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格局。
第十三条.产业布局都市区以工业升级改造和空间布局优化为着力点,以提升服务业品质、规模为核心,结合农村经济制度改革,率先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局面。
工业发展突出资源利用高效、自主创新等内涵式经济增长,重点建设8个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藁城工业新区、鹿泉绿岛火炬开发区、石家庄信息产业基地、石家庄纺织服装基地、石家庄装备制造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中药园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石家庄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
东部平原区以土地流转为主的农村经济制度改革为核心,通过建设机械化农业基地,充分解放土地生产力,辅以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形成工业、农业相辅相成的发展态势,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工业重点突出保持环境承载能力,做到增产减污,规划集中建设10个产业聚集区,分别是核装备产业聚集区、赵县轻纺产业园、无极县经济开发区、深泽县化工产业聚集区、新乐北部工业新区、辛集市南智邱镇工业区、晋州营里线缆产业聚集区、赵县淀粉产业聚集区、晋州市经济园区、石家庄市南部工业区。
西部多山区以发展特色农业为支撑,以旅游业为主的服务业为纽带,强化与都市区、平原区的交流,改变城乡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工业发展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着力发展特色产业,规划集中发展产业聚集区6个,分别是井陉县钙镁产业聚集区、行唐县乳业产业聚集区、灵寿县城东工业园区、井陉矿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平山西柏坡科技工业园、石家庄市南部工业区。
第五章市域城乡居民点规划第十四条.都市区作为中心城区辐射带动的第一圈层,是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产业疏解区域,通过中心城区的产业疏解,带动周边四组团城市快速发展,从而带动周边区域通过产业链延伸得到更广阔的就业机会、消费市场和信息渠道。
第十五条.西部山区着重考虑生态保护和环境敏感区的村庄撤并,完善基础设施,打造石家庄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和以休闲娱乐、度假的生态功能为主的生态涵养区。
第十六条.东部平原地区是石家庄市城镇密集发展区和重要的产业发展区域,规划通过结构调整来提高市域城镇化的整体水平,重点培育处于城镇发展轴上的辛集、新乐和元氏,发展优势产业,积聚人口,使其能成为区域性中心。
第六章土地资源与建设用地控制第十七条.规划期内确保基本农田不减少,提升建设用地使用效率,控制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做到“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统筹安排全市城镇建设用地。
第十八条.城镇建设用地总量控制2005年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总量为452平方公里。
规划到2010年,市域城镇建设总用地控制在505.6平方公里以内;2020年,市域城镇建设总用地控制在706平方公里以内。
第十九条.乡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到2020年彻底解决村庄用地超标问题,鼓励农村发展多层住宅,实行复耕。
市域现状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942平方公里,人均168平方米。
规划村庄居民点建设用地人均控制在150平方米,农村居民点总建设用地控制在588平方公里,可节约用地354平方公里。
第二十条.都市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导引都市区是未来城镇化的重点地区,应该适当扩大区域建设用地供给。
根据各县市规划,到2020年,都市区城镇建设用地为490.82平方公里,总规确定440平方公里,需要压缩了50.82平方公里。
第二十一条.西部山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导引西部山区是未来的人口疏导区,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不再增加。
根据各县市总规,到2020年,西部山区城镇建设用地为147平方公里,总规确定90.7平方公里,需要压缩56.78平方公里。
第二十二条.东部平原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导引东部平原区是未来人口吸纳区,城镇建设用地在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加。
根据各县市总规,到2020年,东部平原区城镇建设用地235.63平方公里,总规确定175.3平方公里,需要压缩60.33平方公里。
第七章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设施规划第一节教育保障体系规划第二十三条.规划原则(1)积极发展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促进全市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2)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方便群众,确保质量。
(3)适当集中,规模办学。
高中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初中、小学逐步向城镇集中布局,学校规模、配套设施逐步标准化。
第二十四条.规划目标加大基础教育投入,教育投资比例是衡量一个地区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市要把教育投资比例提高到GDP的6%左右,并形成有延续性的持久投入机制,高标准普及12年基础教育,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