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目录第一章总则.....................................................................2..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 .................................................... 3.第三章人口与城镇化 .. (5)第四章城乡统筹规划 (6)第一节镇域镇村体系与布局 (6)第二节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 (9)第三节产业发展与布局 (11)第四节空间管制 (12)第五节长江岸线利用 (15)第六节区域协调 (16)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 (17)第一节总体布局 (17)第二节居住用地 (19)第三节工业用地 (20)第四节绿地 (20)第五节空间景观 (21)第六章公共设施规划 (22)第七章旅游发展规划 (25)第八章综合交通规划 (27)第一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27)第二节镇区道路交通规划 (29)第九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30)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30)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32)第三节电力工程规划 (34)第四节电信工程规划 (35)第五节燃气工程规划 (36)第六节环卫工程规划 (37)第七节管线综合规划 (37)第八节水利设施规划 (38)第十章综合防灾工程规划 (38)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40)第十二章分期发展时序 (42)第一节近期建设 (42)第二节中期发展规划 (43)第三节远景发展引导 (44)第十三章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45)第十四章附则 (46)第一章总则第1条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领》的有关要求,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和高水平管理的要求,编制《南京市浦口区乌江新市镇总体规划(2011—2030)》(以下简称为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号令)(2006);3、《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4、《江苏省城乡统筹规划编制要点》(2010);5、《江苏省村庄规划导则》(2008);6、《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7、《浦口区城乡总体规划(2010—2030)》;8、《桥林新城总体规划(2010—2030)》;9、《浦口区乌江镇总体规划(2007—2020)》;10、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全域统筹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南京行动纲要》(宁委发(2010)29 号);11、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第3条规划原则1、统筹:土地统筹、资源统筹、人口统筹;2、保护:农地保护、农业保护、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3、发展:通过规划指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第4条规划重点1、构建新型镇村体系;2、实现城乡统筹“五个一体化”和“三个集中”;3、协调与桥林新城、和县乌江在用地、产业、设施等方面的布局关系;4、处理好沿江岸线利用及近远期发展的关系。
第5条规划期限近期:至2015年;中期:至2020年;远期:至2030年。
第6条规划范围乌江镇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57平方千米。
本规划所称“镇域”指乌江镇行政辖区;“镇区”指镇区规划用地范围;“新社区”指镇区以外的农村居民点,按照规模和功能分为一级新社区和二级新社区两种。
由于乌江镇镇域北部的部分区域被纳入桥林新城规划范围,因此本次规划的镇域规划主要是对通江路以南地区做出安排,通江路以北地区主要与桥林新城总体规划做衔接和协调。
第二章城镇发展目标与战略第7条功能定位苏皖边界、以沿江装备制造和旅游休闲为特色的宜居新市镇。
第8条发展策略1、重点发展沿江装备制造业,以打造南京高端船舶产业基地为目标,近期整合和提升现有造船工业,远景根据市场发展需求,适时推进产业的升级和调整2、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休闲农庄基础,打造以生态及文化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为特色的南京特色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目的地。
3、加强城镇景观环境建设,塑造南京西南大门的窗口城镇形象。
4、在提高城镇自身服务水平的同时,强化面向周边地区的服务能力,建设成宜居新市镇。
第9条发展目标表2-1乌江镇城乡统筹发展指标体系第三章 人口、规模与城镇化第 10条 人口规模1、镇域人口规模近期:至 2015 年,镇域人口约 中期:至 2020 年,镇域人口约 远期:至 2030 年,镇域人口约 注:与桥林新城总体规划衔接, 北部的发展人口。
2、城镇人口规模近期:至 2015 年,城镇人口约 中期:至 2020 年,城镇人口约 远期:至 2030 年,城镇人口约第 11条 用地规模2030 年乌江镇城乡建设用地 553.3 公顷,包括城镇建设用地 464.9 公顷, 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 88.4 公顷;桥林新城建设用地 1660.1 公顷;城乡非建设用 地 3486.6 公顷。
第 12条 城镇化水平近期:至 2015 年,城镇化水平达到 50%; 中期:至 2020 年,城镇化水平达到 60%; 远期:至 2030 年,城镇化水平达到 67%。
第 13条 城镇化发展策略1、城乡一体化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实现农村与城镇共同发展的格局, 促进城乡经济社 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集约利用发展控制城乡建设规划用地总规模, 促进农村人口向新市镇和新社区集聚, 提高 建设用地开发强度。
实现工业园区集中发展,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3、产业兴镇战略规模化、特色化发展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沿江装备制 造产业、休闲旅游产业,提高城镇经济水平,增强区域竞争力2.8 万人;3.0 万人; 3.3 万人。
人口预测计算不包括桥林新城在乌江镇镇域1.4 万人; 1.8 万人;2.2 万人第四章城乡统筹规划第一节镇域镇村体系与布局第14条规划原则1、统筹全局,集约用地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推进村庄整合与新社区建设,引导居住向新市镇、新社区集中。
考虑到乌江镇镇域面积小,且位于南京都市圈沿江发展带、紧邻桥林新城的特殊区位,因此本次村庄调整力度较传统以纯农业为主的城镇适当增大,同时新社区规模原则上按人均120平方米用地进行控制。
2、灵活选址,因地制宜新社区选址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在充分遵循村民意愿的前提下,保证耕作半径、方便农业生产,保留具有文化及资源特色的村庄,同时充分考虑与产业区发展配套,并考虑分期分批实施的需要。
3、保护环境,保护耕地严格执行国家保护耕地的政策,镇域镇村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控制工业污染。
第15条镇村体系等级规模规划乌江镇域形成“中心镇区一一级新社区一一二级新社区”三级镇村体系结构。
其中中心镇区容纳城镇人口约 2.2万人:一级新社区2个,二级新社区4 个,共容纳农村人口约1.07万人。
名称一致。
第16条镇村体系职能结构中心镇区:乌江镇的行政中心,城镇居民的居住组团,也是乌江镇的区域服务职能中心。
林山社区:为集中宜居型社区,是乌江东北部农业生产的服务基地。
茶棚社区:为产业型社区,是茶棚工业园区的职工安置点,十里农庄产业带的服务站,丘陵经济林果种植服务基地。
前林社区:为产业型社区,是待开发旅游资源“上陈遗址”旅游观光点,社区设置一定量旅游服务设施,近期作为乌江沿江造船产业的职工安置点。
周云社区:为古村保护型社区,是丘陵经济林果种植服务基地,林蒲圩规模农业种植服务基地。
五一社区:为产业型社区,是农庄旅游接待点,十里农庄产业带的服务站,丘陵经济林果种植服务基地。
河南社区:为集中宜居型社区,近期是乌江东北部农业生产的服务基地。
第17条农村居民点整合时序引导农村居民点整合时序按近、远期目标逐步引导。
1、2011-2015自然村整合引导8 个自然村整合并入镇区,分别是林蒲村:沈云、江板、燕洼;五一村:桥北、王尧、鲍庄、双圹、东方红。
10 个自然村整合并入林山社区,分别是林山村:石山、刑庄、花元、北埂、新闸、小闸、新陈、新桥、高楼、南埂。
9 个自然村整合并入茶棚社区,分别是茶棚村:九王、捋马、东阮、雷巷、马黄、王庄、五五;五一村:三合、孙庄。
2 个自然村整合并入前林社区,分别是南一村: 前林、上庄。
2 个自然村整合并入周云社区,分别是周云村:靑建、卢庄。
2 个自然村整合并入五一社区,分别是五一村:前庄、中心。
5 个自然村整合并入河南社区,分别是河南村的 5 个自然村。
2、2015-2030自然村整合引导17 个自然村整合并入镇区,分别是林蒲村:龙圹、南埂、七份、曹坊、杨家、新合、扁沟、林元、外圩、南云、五联、双合;双云村:北埂、黑埂、杨郑、扁埂、李王、雷杨、於吴;周云村:永忠、东风。
6 个自然村整合并入林山社区,分别是林山村:梅庄、朱巷;南一村:南杜、高东、宗田、高西。
7 个自然村整合并入茶棚社区,分别是茶棚村:双桥、向水、李东、前徐、枟洼、汤洼、庆洼。
9 个自然村整合并入前林社区,分别是周云村:张云、向阳、何洼、五七;南一村:小狄、魏山、东郑、孙庄、小马。
5 个自然村整合并入周云社区,分别是周云村:向东、联合、竖埂、小云、朝阳。
4 个自然村整合并入五一社区,分别是五一村:前庄、塔张、茆庄、林黄。
第18条新社区建设引导1、规划原则根据实际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以及风俗习惯的差异,因地制宜,统规划,分步实施。
2、居住模式结合社区实际地形条件和社区规模,居住建筑以联排、双拼低层住宅为主,多层公寓式住宅为辅。
其中河南社区的建筑高度、容积率可适当提高,应按照桥林新城对该地块的要求开展建设,且达到城市小区的建设标准,以避免造成未来桥林新城建成后的城中村二次改造。
3、设施建设按照《南京市乡村地区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标准(试行)》要求完善配套各类基础设施,提高公共设施配套水平。
建设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休闲活动、商贸服务、医疗卫生等公共设施;完善电力、电讯、电视、广播、给水、排水、道路、燃气等基础设施。
4、人居环境优化社区环境,实现“五个化”,即道路硬化、小区绿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整体美化,注重独立社区环境,绿地率控制在40%以上。
第19条节约土地扣除通江路以北地区、桥林新城建设范围内的现状村庄用地后,乌江镇通过实施农村居民点整合,可节约村庄建设用地457.1 公顷。
第二节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第20条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两带七片区”的总体空间结构。
1、“一心”镇区服务中心:以乌江中心镇区作为服务镇域的发展核心,带动全镇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两带” 沿江发展带:依托滨江优势,发展沿江装备制造业、生态旅游。
沿路发展带:发挥浦乌路交通优势,与桥林新城紧密协作,与安徽实现对接。
3、“七片区” 桥林新城片:为桥林新城在乌江镇域北部的发展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