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洋县总体规划文本

洋县总体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第1.1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洋县县域范围内城市建设指导性文件。

第1.2条本规划是对《洋县县城总体规划》(1996—2015)的修编。

上版总体规划是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技术依据之一。

第1.3条随着洋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和有机食品产业基地的建设,需要适时修编县城总体规划。

第1.4条本规划遵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加快城市化进程。

强化城市综合功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构建产业发展平台,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

建设富有经济活力、传承优秀文化的现代化滨水生态城市。

第1.5条洋县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规划设计和建设活动(含工业区)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执行本规划。

第1.6条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建设管理和规划需要控制的区域。

本次规划控制区范围包括洋州镇全部,戚氏镇、贯溪镇、磨子桥镇的部分区域,涉及4个镇,计6个居委会,38个行政村,为了使城市发展和旅游区的开发相协调,规划将朱鹮饲养中心、氵党河水库风景区和龙亭镇蔡伦墓一并纳入城市规划控制区范围,规划控制区面积约为100平方公里。

第1.7条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控制范围,东起贯溪镇贯长路;南至洋州镇司家村(即西南坝村)及汉江桥南磨子桥镇张赵村、杨湾村;西至戚氏镇五里园;北至洋州镇李家村和牛头山。

总面积21.62平方公里。

其中建设用地总面积12.60平方公里。

第1.8条规划期限近期2005—2010年远期2011—2025年远景2026年以后第1.9条本规划经汉中市人民政府批准后,由洋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社会发展战略第2.1条战略思想:充分利用优势资源,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县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强化农业基础地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全面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协调一致。

第2.2条战略总体目标:近期进一步完善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强化城市综合功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后续力量;引进一批矿产开发,水利水电项目,初步形成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矿产资源开发、水电开发、中药材资源接替基地和医药化工产业、特色旅游和旅游商品生产及服务业为主的五大支柱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城市化水平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远期国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文明程度较高,城市化水平达到46%,建成汉中市经济强县,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第2.3条城市发展总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规划期内达到设市标准,把洋县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水生态型城市。

第2.4条近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7300元,城市人口达到14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31%;远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99万元,城市人口达到22.7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6%。

第2.5条县域产业布局:农业: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走科技兴农道路。

依托良好的土地资源和朱鹮之乡的优越生态条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品牌农业,着力培育“菜、果、药、畜、米”五大支柱产业,做好农产品的深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宣传工作。

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稳粮、优果、增菜、兴牧、扩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

工业: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加大传统工业改造步伐,积极发展特色产品加工业,培育以食品、水电、矿产、医药化工为支柱的产业体系。

重点发展有机食品加工工业,同时加快开发新产品,打造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三产业: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抓住省、市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机遇,加快旅游景区建设,提升旅游产业品位,拉动第三产业发展。

第2.6条中心城区产业发展:拓展和完善城区服务、流通功能;重点发展商贸、科教、文卫、信息等第三产业,形成带动县域产业发展的中心。

第三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3.1条发展定位:洋县为汉中市域东部城镇点轴发展区。

重点发展中心城区(洋县城区),加强中心镇建设,稳步提高一般镇。

第3.2条城镇等级规模结构:规划建立中心城区—中心镇—一般镇—集镇(乡政府驻地)4级城镇等级规模结构。

Ⅰ级中心城区:洋县城区。

人口规模:13.80万人Ⅱ级中心镇:龙亭镇、谢村镇、马畅镇、湑水镇、贯溪镇、磨子桥镇、华阳镇、槐树关镇。

(共8个)。

人口规模:0.5~0.8万人Ⅲ级一般镇:戚氏镇、黄安镇、溢水镇、黄家营镇、金水镇、茅坪镇、黄金峡镇(共7个)。

人口规模: 0.2~0.5万人Ⅳ级集镇(乡政府驻地):包括白石乡、四郎乡、长溪乡、关帝乡、窑坪乡、草庙乡、石关乡、桑溪乡、八里关乡、秧田乡(共10个)。

人口规模: 0.1~0.2万人第3.3条城镇职能结构:综合性中心城市:洋县城区交通型镇:湑水镇、槐树关镇工贸型镇:谢村镇、戚氏镇、溢水镇、马畅镇、磨子桥镇商贸型镇:金水镇、贯溪镇、茅坪镇、黄家营镇旅游镇:龙亭镇、华阳镇、黄金峡镇农贸型镇:黄安镇第3.4条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县域城镇以城区为中心,沿主要交通干线向外呈放射状,各建制镇较为均衡的分布于县域,空间布局结构为“一心,三轴”。

“一心”即洋县城区:“一主轴”即规划城镇发展主轴带:108国道沿线;“两次轴”即规划城镇发展次轴带:洋华公路、磨新公路沿线。

第3.5条县域城市化水平:洋县2010年总人口达到45万人,城镇聚集人口1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1%。

2025年总人口达到49.4万人,城镇聚集人口22.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6%。

第3.6条城镇发展时序安排:规划期内洋县实现撤县设市目标,近期重点发展龙亭、谢村、马畅、湑水、戚氏、磨子桥、贯溪7个镇;远期重点建设金水、华阳、黄金峡3个镇。

第3.7条县域基础设施规划(1)交通规划:阳(平关)—安(康)铁路穿越县域20公里,是西安—汉中的主要通道之一。

规划期内阳安铁路复线建成通车。

规划期末,全县公路里程达1000公里(不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67.4公里:二级公路221.7公里,三级公路540.4公里,四级公路170.5公里。

公路平均等级达3级,公路网密度28.99公里/百平方公里。

西汉高速路自东向西而过,境内总长67公里。

(2)电力规划:为满足远距离输电的要求,在磨子桥镇建设110KV变电站,在桑溪乡建设35KV变电站。

建成后作为城市对外的枢纽变电站;在城区建立3座110KV变电站分别位于城市的东,西,南,解决城区供电电源紧缺的问题。

同时要加强城区变电站到各乡镇电源线路的建设与维护,确保到各乡镇及农村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用电需求。

(3)优化数字传输网,加快接入网和信息网络建设,使行政村通话率达到99.9%;移动通讯以光缆为主微波为辅,加大各乡镇内的移动电话机站建设,将建成无盲区高质量的网络;广播电视分两步走,首先以县城为中心覆盖全县各乡镇,在经济等有较大发展后再进行第二步即由乡镇中心向各个村进行辐射,最终使全县人民都能接收到高质量的有线电视节目;大力发展多媒体互联网,满足社会经济信息多元化的需求。

第四章城市性质与规模第4.1条城市性质:朱鹮之乡,有机食品产业基地,以发展旅游、商贸为主的滨水生态城市。

第4.2条城市规模:人口规模:近期9万人;远期13.8万人。

用地规模:近期 806.07公顷,人均89.56平方米;远期1260公顷,人均91.31平方米。

第五章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第一节城市用地发展方向第5.1.1条根据规划区内自然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现状建设用地情况等分析研究,确定建设用地发展方向。

第5.1.2条洋县城区西南部为汉江,北部为丘川结合地。

向东进入贯溪发展用地,向西进入戚氏发展用地,用地较为开阔,对外交通方便,工程地质条件较好,确定以向东向西发展为主。

向北进入丘陵区与朱鹮保护地相冲,不能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向南跨汉江进入磨子桥镇,依托西汉高速公路可形成新的发展用地。

第5.1.3条本次规划采取“东展、南跨、西拓、北连”的用地发展格局,城区近期向西向东发展;远期跨汉江发展,规划远景宜向磨子桥镇和谢村镇一带发展。

第5.1.4条洋县城市未来发展格局可概括为:“一城三区,襟山带水,空间相隔,功能互补,生态协调”的城区新格局。

第二节城市总体布局规划第5.2.1条城市结构形态选择:基于城区的地形特点和现状布局状况,依据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和对上版规划的评析总结,在本次规划中充分利用山体、水域的自然景观条件,提升城市自身的形象;其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也应体现洋县城区的骨架格局,应与城市远期的发展规模和用地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变化相适应。

规划洋县城区为组团式结构形态。

第5.2.2条城市功能结构:规划洋县城区为“一城二水三区四中心”功能区。

一城:规划的洋县城区二水:穿流于城区的汉江、氵党河。

三区:主城区;河西区;江南区。

四中心:旧城区的文化商贸中心;政府东迁形成的行政办公中心;河西的生态居住休闲中心;江南以居住商贸休闲文化娱乐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中心。

第5.2.3条充分利用洋县城区山水兼备的自然条件,以水系、山体为布局导向,形成“组团式”用地结构。

依据洋县的发展规划和发展规模、在确定居住用地的发展方向,规模、比重等布局的基础上,着手于居住环境的改善。

将其重要性上升到洋县县城发展战略上来。

第5.2.4条城区内部,旧城区以改建为主,扩建拆迁为辅,避免大拆大建,风貌、特色应体现朴素、大方;新城建设注重人、环境、建筑的共存与融合,以提高环境质量和建设舒适安逸的居住、办公、休闲为目标,严格控制建筑密度,提高绿地面积,完善基础设施,构建现代化的宜居环境。

第5.2.5条城区外部,以水系、山体为载体,充分利用汉江、氵党河水体塑造“┻”型的绿化景观,利用牛头山自然景观建设牛头山生态园林公园。

城市内部,增加公共绿地,布置公园、小游园等绿化休憩用地,以及行道树、院落绿化,形成以点带面,层层绿化,构成网络状城市绿地体系。

从而内外结合改善城市环境,构建滨水型生态城市。

第5.2.6条依托地区资源条件,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洋县为省级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城东部规划为有机食品企业园区。

第5.2.7条以地形为基础背景的城市道路网结构。

依山就势,随水就形,顺应现状道路和山水形迹,灵活布局,形成总体呈方格网状的城市道路结构形式。

第六章城市用地布局规划第一节居住用地第6.1.1条本次规划城区布置4个相对集中的居住片区用地。

即中心城区、东片区、河西区、江南区居住用地。

其中江南区开发商品住宅,河西区开发生态住宅。

第6.1.2条各居住片区中,中心城区按市级公建设施配套建设;其他片区按国家标准配套建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