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项目背景目前,在绿色环保交通工具中,地铁和公交车无疑成为人们的首选,但是无论是地铁还是公交车,均不能完全解决末端交通问题,人们在乘坐地铁和公交车之后,仍然需要步行到自己的最终目的地。
发展公共自行车交通不仅能有效弥补这一块缺陷,解决公交系统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还可以实现换乘功能,解决节点交通问题,从而提高公共交通的机动性和可达性;同时,发展公共自行车交通,相比公交、地铁成本低廉,成效显著,且节约道路资源,减轻停车压力,有利缓解市区日益突出的“行车停车难”问题。
对环境而言能有效地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很好地节约燃油等交通能源,节能减排,又能休闲和运动,增强全民体质,建设健康绿色城市,同时提升城市形象。
对市民而言能分享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建设成果,不再需要自己掏钱买车,不再需要为自行车停放、修理、失窃而烦恼,尽享便利生活,让每一位来旅游的游客都能享受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的优质服务,不再为打不到“的士”,乘不上公交车而烦恼。
1.2环保要求目前在中国人均CO2排放量2700千克,但一个城市白领即便只有40平居住面积、开1.6L车上下班、一年乘飞机12次,碳排放量也会在2611千克。
因此,低碳生活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城市中主要的低碳交通方式以公交、地铁、轻轨等方式为主,但其实自行车交通以其轻便、灵活、环保、舒适的特点,也是城市短途出行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1.3国家领导人的关注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会席上发表讲话时曾说“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在这次会议上,公共自行车项目作为中国政府重视环保的重要措施写入温总理的讲话稿。
1.4推行有点民生:以公共自行车项目为切入点,构建城市综合家园,可以更好地解决大容量公共交通系统面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吸引更多的“上班族”利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满足出行需求。
为市民提供更便利的公共服务。
低碳:推行自行车服务系统可减少私家小汽车的出行率,缓解交通堵塞,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
碳指标:碳指标越来越被众多城市所重视。
广元低碳发展引起联合国的关注,成为中国西部唯一受邀出席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城市。
联合国此次向中国城市发出参会邀请函,一是四川广元市,二是广东省深圳市。
2010年4月,上海世博会购买广元市1万吨碳指标,11月,广元市向广州亚运会提供了1万吨经过认证的碳减排指标。
环保: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快捷、经济的交通工具,是缓解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打造低碳环保交通的重要措施。
对方便市民生活、推进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打造“低碳交通”城市具有积极意义。
1.5各地声音从公共自行车项目在中国城市试行推广到成熟推进以来,苏州、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纷纷推行,目前已逐渐向各省会和二三线城市推广。
住建部也分别批准了一批慢行交通示范城市,包括重庆的北部新区、昆山市等,且上述城市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均已通过住建部专家认可验收。
公共自行车项目在全国各地的推广运营中,在方便百姓出行的同时也得到了极高的认可和赞誉。
1.6.3项目荣誉(昆山市和重庆的北部新区)-中央台新闻频道特别报道,公共自行车系统在中小城市获认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重庆新闻频道报道;-通过住建部慢行交通示范城市项目验收;1.6.4百姓评价推行建设城市在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投入运行后,均获得城市市民及外地游客好评。
调查显示,每天每辆车的租借率高达10次/天。
以昆山市为例:一期投入4000辆,目前办卡100000张,最高峰每天借还60000人次以上。
广东中山市一期投放4000辆后,市民广泛应好,供不应求,因此加推二期4000辆。
昆山、苏州均已投入二期,规模已达10000辆。
1.7节能环保成绩浙江工业大学智能交通系统联合研究所教授董红召给网友算了一笔公共自行车的低碳帐:粗略的估算,杭州公共自行车一年下来,按照日租15万人次,其中3万人本来要开汽车的,现在用自行车出行了,用这样的算法来算:一年减少碳排放6万吨。
对公共自行车来说,解决了公交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对公交的服务有很大的帮助,可以吸引更多的人选择公交出行,同时也有利于节能减排,缓解交通拥堵。
1.8推行必要性及意义200多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大量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1.8.1便民公共自行车项目符合当今低碳排放的时代主题,符合打造绿色、环保、畅通、宜居、健康、低碳的城市发展理念。
提升城市软件水平和形象。
1.8.2公共自行车在城区的推广和运营、市民高频率的使用,有效杜绝乱停、乱放现象,形成一道亮丽风景,代替短距离使用机动车,能有效缓解堵车现象,减少尾气排放。
1.8.3公共自行车既是短距离摆渡工具和换乘工具,也是全民健身的工具能进一步提升城市市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1.8.4挤压非法运营市场空间,抑制摩的,有利于创文明、卫生城市等长效管理。
1.8.5协助管理公共自行车能有效解决部分下岗人员再就业。
1.8.6免费租用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是打造民生政府的重大举措。
是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具体体现。
1.9西宁市推行公共自行车的优势和意义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古称西平郡、青唐城,有“西陲安宁”之意,是青海省第一大城市,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讯中心,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
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段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海拔城市之一。
西宁历史文华渊源流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绚丽多彩的民俗风情,是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明珠。
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等荣誉称号。
西宁市地势平坦,旅游资源丰富。
每年游客众多,都是非常适合推行公共自行车的先天优势。
2.1西宁市推行公共自行车的优势和意义2.1.1西宁市地势平坦,非常适合推行公共自行车项目。
2.1.2在低碳出行、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领导的高度重视,一定确保项目一举成功,成为全省乃至全国争相学习的典范案例。
2.1.3公共自行车符合当今低碳排放的时代主题。
符合打造绿色、环保、畅通、宜居、健康、低碳的城市发展理念。
提升西宁市软硬件水平和形象。
2.1.4公共自行车在西宁市的推广和运营,有效杜绝乱停、乱放现象,形成一道亮丽风景,代替短距离使用机动车,能有效减少尾气排放。
2.1.5公共自行车既是短距离摆渡工具和换乘工具,也是全民健身的工具,能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指数。
2.1.6广大游客对公共自行车有巨大需求,也能极大提升西宁市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形象。
2.2西宁市公共自行车项目实施方案2.2.1西宁市公共自行车项目推广模式根据国内目前运行较成熟和成功的模式,建议西宁市采用:政府投资,企业建设,全程服务,企业运营的模式。
即政府财政预算一次性投入基础设施、设备;分期投入后期运营管理服务费用。
企业提供设备、建设,后期对运营机构进行专业化的售后培训等服务。
详细方案请见本文第五部分:运营管理2.2.2 西宁市公共自行车项目预计工期西宁市公共自行车项目,按总共实际投入480套锁车器、24个站点计算,预计工期为60天。
我公司拥有10支以上的专业安装队伍,因此,完全能够保证西宁市项目的工期。
自行车车棚、亭的施工期为60天。
2.2.3西宁市公共自行车站点规划规划思路(一期试点建设2000套锁车器,100个站点)1、整体规划规划站点集中于西宁市中心城区的小区、商业办公、行政单位、医院、车站、休闲广场、公交等设施、洱海环湖一周。
初期先以试点形式作为先期推广,一期规划出公共自行车站点25个,投放自行车数为1600辆,设置公共自行车锁车柱2000个。
初步形成城区公共自行车的微循环系统。
2、点面结合点到点,点到面,站点距离控制在500~800米左右。
最终形成点面结合的人性化网络,方便人们出行,最大限度的提高自行车使用率。
3、方便循环站点规划,体现便捷,可循环。
对应周围的超市、学校、其他公共交通换乘点、车站、购物中心、公园等。
充分考虑市民出行主要要去处,即到哪里去,从哪里回。
规划公共自行车服务点的四个原则:1、与公交换乘点相衔接;2、方便居民生活。
如居民区、商业区、医院、菜市场等的布点密度;3、方便市民办事。
如公共场所、服务窗口、政府部门等重要区域设点;4、方便游客休闲养生。
如公园、景区设点。
西宁市公共自行车项目规模及预算(一期)注:1、以上为普通配置设备的预算报价,按每个站点20套锁车器设备计算。
2、站亭和车棚由西宁市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定制安装。
西宁市项目方案3.1项目目标西宁市公共自行车项目要体现宜居城市、民生工程的特点。
达到:设备技术先进、使用最人性、性价比最高、后期运营成本最低,民生、社会效应最好。
3.2系统设计目标系统平台的功能为多个用户共享,同时管理多用户组织的数据。
系统平台把分散的软件集中起来统一管理。
既提高工作效率,也降低管理成本。
通过系统平台来配置管理,能为全国范围内的用户提供服务;分散在各地的用户都可以使用,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系统平台在互联网络构架下运营自行车租赁服务,可极大地降低用户的管理成本。
3.3系统方案组成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