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表达技巧2019
举例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 如蓝。
象
艺术手
全局全篇 含蓄
法
暗示
征
以物示 宁可枝头抱香死,
意
何曾吹落北风中。
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 是璀璨多彩的。在文艺创作中,象征手法往往和比喻手法融合在一起,但两
者是有区别的。
比喻、象征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例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析】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 茂盛和花的凋零。 例2:“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以“丝竹”代音乐。
例3:“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 【析】 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 例4:“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例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
作用:增大容量,开阔意境,巧妙立意, 平中见奇。
• 象征是一种托物寓志的表现手法,在特定 的事物中,寄托某种精神品质(概念)或 抽象事理(思想感情),由于长期使用, 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象征(咏物诗多用此法)
“象征和比喻”区别 修辞 范畴 使用
对象
作用
特点
比
修辞手 法
局部 词句
喻
生动 以物喻物 鲜明
请说出杜甫《登高》一诗中运用渲染手法的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
两句共六个特写镜头,描写了六种不同的景物:劲急 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凄厉的猿啸、清冷的渚、白色 的沙、归巢的鸟,高、低、动、静、声、色、态都有, 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渲染出一种空阔高远,凄清孤寂 的环境气氛(深秋江边的萧条、冷落的气氛),与诗 人悲凉、伤感的人生际遇(感慨)相吻合 ,为后两联 叙述自己的悲苦经历和境遇,抒发情感,做了很好的 铺垫。
表现手法
抒情方式: 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抒情 借古讽今 借事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渲染 烘托 白描 正侧描写 视角变化
其他: 赋比兴 曲笔 以小见大 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 象征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 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 感情。
正衬,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衬托出汪伦 对诗人的深厚情谊。
•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 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 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借代
• 借代俗称“换名”,指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 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物来代替。借代的主要方式:(1)部 分代整体(如用“帆”代指船)。(2)特征代本体(如用“旌 旗”代指军队)。(3)具体代抽象(如用“烽烟”代指战争)。 借代可以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强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 特征。赏析时可以采用“用……代指……”的句式。
互文
•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古语对它的解 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 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烟笼寒水月笼 沙”(杜牧《泊秦淮》),我们应理解为:烟雾笼罩着寒水也笼罩 着沙,月光笼罩着沙也笼罩着寒水。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注】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龙钟:湿漉漉的样子。
问题:“双袖龙钟泪不干”一句,诗人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说泪下如雨湿袖难干,这种 夸张手法的运用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托入京使捎话时内心波 澜起伏,深切思念亲人的心情可见一斑。
(用落叶纷纷来渲染一种清冷肃杀的悲秋气氛,从而衬托诗人 穷困潦倒、飘泊无依的形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 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问:上片的景物描写对下片中所提到的周公瑾的形象 有什么作用?
上片写大江,写江山如画,写多少豪杰, 特别是“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的描写,渲染了场面的雄伟壮丽的同时,对下 片中周公瑾的形象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妙在何处?“法”“情”合一
核心内容 导图概览
• 【题目形式】 (1)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现技 巧)?是怎样抒发诗人情感的?有什么作用?
•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 效果?
1.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2. 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白描—渲染,正面—侧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古诗常见的借代物 杜康——酒 尺素、双鲤——书信 干戈——战争 汉——唐 渔樵——隐逸生活 汗青——史书 吴钩——宝刀、利剑类 樯橹——船 天狼——入侵的异族 楼兰——边疆之敌 柳营——军营 山村——隐居 钟鼓馔玉——权贵利禄 青衫——下级官吏 鸟、兔——时光
夸张
• 夸张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 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也叫夸饰或铺张。其作用是突出、 强化某种事物或感情,烘托气氛。 • 赏析时,应点明被作者夸张的事物本来的面目与修辞后的状态的差 别,可用“作者夸大/缩小了……的景象/情感,带来了……的效果”的句 式。
比拟
• (1)拟人。拟人是指赋予事物以,应注意指明事物是被拟作了人的何种特 点,应结合诗歌原句尽量具体回答,可用“赋予了……以人的……”的 句式。
• (2)拟物。拟物是指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使被描写 对象给人以形象感、新奇感。
教材助解3P11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无意苦争春,
该词是一首咏梅晓志之作。想一想作品描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表明了怎样的君子 人格。
答案 特点:独立荒野、无人赏识、争春无意、成泥作尘、香犹如故。 君子人格:不屑媚俗邀宠、性格傲岸,即便处境艰难,哪怕粉身碎骨也要坚持气节、 操守。
• 回答比拟手法时可以不分拟人、拟物,直接答“比拟”,但我们习 惯上是要分的,如是“拟人”就答成“拟人”。
• 例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 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 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 《春夜喜雨》) 【析】 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 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 悦之情跃然纸上。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采用了什 么艺术手 法?
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 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 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咏物言志。表面上写石灰,实 际上写人、写自己。将物性与人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象地表达了 自己以石灰为榜样的高尚情操。
反问
• 概念: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 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1:“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 安石《题乌江亭》)
【析】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六、设问
概念: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作用: 开头以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 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双关
• 某一字、词,凭借其本身具有的语音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 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就是双关。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使语言 含蓄、风趣。 • 赏析时,应指出其两层意思,可用“一指……另指……”的 句式。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析】“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之凄凉,诗 人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顶真巧妙。愁情、 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
《陌上桑》中“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 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 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 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 观罗敷”。
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
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 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 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 事物都写。
( 拟人) ( 拟物、夸张 )
( 借代) (比喻、夸张) (比喻、夸张) (设问、借代) ( 对偶、双关 )
( 互文 ) ( 对比、借代 ) (比喻、夸张)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 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 视为表现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产生效果。
对偶
• 对偶是指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 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它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尤其是 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对偶)。其作用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 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 赏析时,应注意律诗中间两联一般不宜判断为对偶,其余场 合只要是对偶,就可以答成对偶;应具体指出对偶的双方是什么, 并说明其在表达作用上的好处。
判断下列诗句是烘托、衬托还是渲染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烘托
• 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
衬托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衬托
•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衬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