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法练习

语法练习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1)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判断句,并作句法分析。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吾所欲者,土地也。

3.环村居者皆猎户。

4.此,东海也。

5.此亡秦之续耳。

6.子诚齐人也。

7.山多石,少土。

8.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9.安刘氏者,必勃也。

10.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1.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12.粟者,民之所种。

1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14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二指出下列例句各属于哪类判断句活用,并译成现代汉语。

1.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2.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

3.国平养儒侠,难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是故服事者简其也,而游学者日众,是世所以乱也。

4.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5.子野之言君子也哉!6.曹公,豺虎也。

7.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三分析下列各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充当何种句子成分。

1.子于是日不哭,则不歌。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是岁大旱,野无草。

4.天子识其手书,问其人,果是伪书。

5.是吾剑之所从坠。

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7.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四找出下列例句中宾语前置的现象,试作结构分析,并译成现代汉语。

1.梁客辛垣衍安在?2.君何患焉?3.责毕收,以何市而反?4.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5.楚君之惠,未之敢忘。

6.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7.父母唯其疾之忧。

8.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闻也。

9.当臣之临河持杆时,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10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1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12.许子奚为不自织?13.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14.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五试着分析下列标横线的结构是不是被动句?并作结构分析和语译。

1.昔者龙逢斩,比干剖。

2.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

3.适为虞人逐,其来甚速,幸先生生我。

4.先生曰:“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与我,我实生之。

”5.通者常制人,穷者唱制于人。

6.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9.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

10.世子申生为骊姬所谮。

11.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十二年。

12.以勇气闻于诸侯。

1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古代汉语语法练习(2)一、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3.故不能推车而及。

(《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鞌之战》)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

(《史记·孙膑》)其疗疾,合汤不过数种。

(《三国志·华佗传》)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汉书·张骞传》)二、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三、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

四、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五、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六、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

1.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洛阳伽蓝记·王子坊》)2.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3.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齐桓公伐楚》)4.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齐桓公伐楚》)5.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6.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

(汪琬《传是楼记》)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七、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序和现代汉语有什么不同:1.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2.子思曰:“如伋(子思的名)去,君谁与守?”(《孟子·离娄下》)3.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论语·里仁》)4.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

(《史记·秦始皇本纪》)5.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6.君奚为不见孟轲也?(《孟子·梁惠王下》)7.然民虽有圣知,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

(《商君书·画策》)8.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左传·襄公十四年》)9.圣王有百,吾孰法焉?(《荀子·非相》)10.敢问夫子恶乎长?(《孟子·公孙丑上》)八、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

(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2.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论语·子路从而后》)3.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4.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5.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6.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贾谊《过秦论》)7.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8.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膑》)9.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荀子·劝学》)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

(贾谊《过秦论》)九、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1.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

(《汉书·匈奴传》)2.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

(《左传·昭公十年》)3.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

(《史记·淮南王传》)4.不可,直不百步耳。

(《孟子·梁惠王上》)5.齐因乘胜尽破其军。

(《史记·孙膑》)6.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汉书·张骞传》)7.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

(《史记·刘敬传》)8.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

虽然,马齿亦益长矣。

”(《韩非子·十过》)十、阅读下面一段短文,说明文中“以”的词性、意义和用法:秦既解邯郸围,而赵王入朝,使赵郝约事于秦,割六县而媾。

虞卿谓赵王曰:“秦之攻王也,倦而归乎?王以其力尚能进,爱王而弗攻乎?”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虞卿曰:“秦以其力攻其所不能取,倦而归,王又以其力之所不能取以送之,是助秦自攻也。

来年秦复攻王,王无救矣。

”王以虞卿之言告赵郝。

赵郝曰:“虞卿诚能尽秦力之所至乎?诚知秦力之所不能进,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一、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代词的用法: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2.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

(《孟子·许行》)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5.“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

”(韩愈《原道》)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左传·庄公十年》)十二、把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勺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平公射鴳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君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鴳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远闻君忸怩乃趣赦之(《国语·晋语八》)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慄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后汉书·酷吏列传》)語法部分練習題(3)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作狀語》)1、隧而相見。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2、今京不度(《左傳·鄭伯克段于鄢》)3、門焉,多死(《左傳·城濮之戰》)4、越國以鄙遠。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5、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左傳·燭之武退秦師》)6、提彌明死之。

(《左傳·晉靈公不君》)7、且懼奔辟而忝兩君。

(《左傳·齊晉鞍之戰》)8、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左傳·子產不毀鄉校》)9、先生不羞,乃有意欲為收債于薛乎?(《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10、滕公奇其言,壯其貌(《史記·淮陰侯列傳》)11、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

(《史記·淮陰侯列傳》)12、沛公旦日從百騎來見項王。

(《史記·鴻門宴》)13、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14、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論語·季氏將伐顓臾》)1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運於掌。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16、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賈誼·過秦論》)17、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論語·顏淵》)18、君子博學而日省乎己,則智明而行無過矣。

(《荀子•勸學》)19、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裏。

(《戰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20、欲從而帝之。

(《戰國策·魯仲連義不帝秦》)二、解釋下列文中劃線的虛詞和固定句式1、吾其還也。

(《左傳·齊桓公伐楚》)2、不虞君之涉吾地也。

(《左傳·齊桓公伐楚》)3、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左傳·齊桓公伐楚》)4、若厥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左傳·鄭伯克段于鄢》)5、薑氏欲之,焉辟害?(《左傳·鄭伯克段于鄢》)6、君何患焉?(《左傳·鄭伯克段于鄢》)7、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