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过程控制(第二版)第二章

过程控制(第二版)第二章


t = a~ 2a, y1(2a )= y* ( 2a) + y1 (a )
(三)由阶跃响应曲线确定过程的传递函数
常见的有自衡能力的数 学模型为:
W ( s) W ( s) K0 T0 s 1 K0 (T1s 1)(T2 s 1)
常见的无自衡能力的数 学模型为:
K0 W ( s) Ta s W ( s) W (s) W (s) 1 T1s (T0 s 1) 1 s e Ta s 1 e s T1s (T0 s 1)
K0 W0 ( s) (T1s 1)(T2 s 1) (Tn s 1)
3 滞后过程
具有纯滞后单容过程的微分方程和传递函数
d h T0 h K 0 q1 (t 0 ) dt H ( s) K 0 0 s W0 ( s ) e Q1 ( s ) T0 s 1 T0 R2C;K 0 R2
返回本节


(二)自动化仪表的性能指标

精度等级
绝对误差的最大值 (x x0 ) max 100% 100% 仪表量程 ab
仪表精度
过程检测控制仪表精度等级有0.005、0.02、0.05、 0.1、0.2、0.35、0.4、0.5、1.0、1.5、2.5、4.0等

灵敏度:仪表指针的线位移或角位移与引起位移
率特性曲线)、函数参数型(微分方程、传递 函数、脉冲响应函数、状态方程和差分方程 等)。
返回本章
1. 基本概念
输入量与输出量之间的信号联系 ---- 过程通道 控制作用与被控量之间的信号联系----控制通道 扰动作用与被控量之间的信号联系----扰动通道
过通道不同,其数学模型亦不同。
2. 被控过程的特点
矩形脉冲信号x (t)可以看作两个幅值相 等方向相反的阶跃信号x1(t)和x2(t) 的叠 加,即 x ( t )=x1( t ) + x2( t ) = x1( t )+x2( t – a )
其矩形脉冲响应曲线
y*( t )=y1 ( t ) – y1 ( t – a ) y1( t )=y* ( t ) – y1 ( t – a ) 可以用分段作图法求取阶跃响应曲线。 t = 0 ~ a, y1(a )=y* ( a ) + y1(0 )
2 多容过程
双容过程的传递函数:
H 2 ( s) R3 K0 W0 ( s) Q1 ( s) ( R2C1s 1)( R3C2 1) (T1s 1)(T2 s 1)
其中
T1 R2C1;
T2 R3C2 ;
K0 R3
多容过程传递函数

有自衡能力多容过程的传递函数为:
t2 ln[1 y * (t1 )] t1 ln[1 y * (t2 )] ln[ln[1 y * (t1 )] ln[1 y * (t2 )]
3 确定二阶或n阶惯性环节的特性参数

采用两点作图法
y (t1 ) 0.4 y ( ) y (t2 ) 0.8 y ( ) t1 t2 T1 T2 2.16 T1T2 t1 1.74 0.55 (T1 T2 ) t2
(一)阶跃响应曲线法
在被控过程的输入量作阶跃变化时,测定其输出量随 时间而变化的曲线,即得阶跃响应曲线。
注意事项: 1)合理选择阶跃信号值;为正常输入信号的 5%~15%,以不影响正常生产为准。 2)在输入阶跃信号前,被控过程处于相对稳 定的运行状态。 3)试验时应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重复做几 次测试,需获得两次以上比较接近的测试数据, 以减少干扰的影响。 4)在实验室应在阶跃信号作正、反方向变化 时分别测取其响应曲线,以求取过程真实特性。

(二)热电偶温度计


测温原理 基于热电效应原理,通过测量 热电势来实现测温。 为保持热电偶冷端温度恒定,需加冷端 补偿导线
为消除冷端温度变化对 测量精度的影响,可采用 冷端温度补偿。方法有补 偿电桥法和计算校正法。
第二章 过程建模和过程检测控制仪表

第一节 过程建模 第二节 过程变量检测及变送 第三节 过程控制仪表 第四节 其它数字式过程控制装置 思考题与习题
返回目录
第一节 过程建模
一、基本概念

被控过程的数学模型:是指过程在各输入
量的作用下,其相应输出量变化函数关系的数 学表达式。

模型种类:响应曲线型(脉冲响应曲线和频
(二)矩形脉冲响应曲线法
当过程长时间处于较大的 扰动信号作用下,被控量的 变化可能超出实际生产所允 许的范围,而不允许应用阶 跃响应曲线法。此时应采用 矩形脉冲响应曲线法。 以矩形脉冲作为被控过程 的输入信号,测定其输出量 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即得 矩形脉冲响应曲线
矩形脉冲响应曲线转换为阶跃响应曲线方法
具有纯滞后的多容过程的传递函数
K0 W0 S) ( e 0s (T0 s 1)n
二、非自衡过程建模

1 单容过程
d h C q1 dt H ( s) 1 W0 ( s ) ;T0 C Q( s ) T0 s
2 多容过程
双容过程数学模型
H 2 ( s) 1 W0 ( s) ; Q1 ( s) Ta s(Ts 1) Ta C2;T R2C1

2 确定一阶加滞后环节的特性参数

计算法
y (t ) y (t ) 1 e y()
*
t1 T0 t2 T0

t T0
取不同时间值联立求解:
y * (t1 ) 1 e
y * ( t2 ) 1 e
T0

t2 t1 ln[1 y (t1 )] ln[1 y * (t2 )
*
t T0
t T0 ln[1 y * (t )]
选取特殊点计算
y * (t1 ) 0.632, y * (t2 ) 0.33 t1 t 1 t1 ln[1 0.632] 1 t2 t2 T2 2.5t2 ln[1 0.33] 0.4 T1
上式适用于0.32< t1 / t2<0.46
3 确定二阶或n阶惯性环节的特性参数
t1 t1 t2 当 0.32时,近似为一阶环节,T0 t2 2.12 t t t 当 1 0.46时,近似为二阶环节,T1 T2 T0 1 2 t2 2 2.18 t1 t1 t2 当 0.46时,近似为高于二阶环节,T0 t2 2.16n n值可查表得出
二、机理分析法建模

机理分析法适用于简单的被控过程建模。它是根据过 程的内部机理,运用物理和化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
(一)自衡过程建模
1.单容过程
dh 动态物料平衡关系: q1 q2 A dt
d h d h 增量形式 q1 q2 A dt C dt
其中
h q1 R2
K 0 s W ( s) e T0 s 1 W ( s) K0 e s (T1s 1)(T2 s 1)
1 确定一阶环节的特性参数
计算法求取参数步骤:
静态放大系数
*
K0
y ( ) x0
y (t ) 时间常数T0: y (t ) y ()
y (t ) 1 e
二、温度检测与变送
温度是工业生产过程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参数之一,约占 生产过程中全部过程参数的50%左右。 测量温度的方法: 接触式:测量体与被测介质接触,二者之间进行热交换, 最后达到热平衡,此时测温体的温度就是被测介质的温度。 特点:方法简单、可靠、测量精度高,有滞后现象,不易 很高温度的测量。 非接触式:测量体通过接收被测介质发出的辐射热来测 量温度的。特点:测温上限不受限制,测温速度较快,测 温误差较大。 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温度及及其测温原理、使用场合如表2-6 所示。
返回本章
一、检测仪表的基本概念

(一)测量误差:测量结果与被测变量真值之


绝对误差:仪表指示值与被测变量的真值之差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被测变量的真值之比的
百分数 引用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 x x0 100% 100% 仪表量程 ab 另外还有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疏忽误差、基本 误差、附加误差、和允许误差等。
二、机理分析法建模
单容过程传递函数
H ( s) R2 K0 W0 ( s) Q1 ( s) R2Cs 1 T0 s 1
T0 R2C
K0 R2
2
多容过程
有自衡能力的双容过程 物料平衡关系
d h1 q1 q2 C1 dt h1 q2 R2 d h2 q2 q3 C2 dt h2 q3 R3
的被测参数的变化量之比;

灵敏限:仪表能感受并发生动作的输入量的最小
值;

变差: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同一仪表对
同一个量进行正、反行程测量时,所得两示值之差。
(三)自动化仪表的选用

选择仪表参数:仪表量程、精度等级 仪表的类型:控制型仪表、报警型仪表、 记录型仪表、指示型仪表和积算功能仪 表等


被控量的变化往往是不振荡的、单调的、 有滞后和大惯性的。 有自衡能力的过程为自衡过程,无自衡能 力的过程为无自衡过程
3. 建立数学模型的目的

设计过程控制系统和整定调节器参数



数 学模型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主要依据,是调节器 参数整定的基础。 指导设计生产工艺设备 对生产过程数学模型 进行分析与仿真,可确定有关因素对被控过程动 态特性的影响,有利于对生产设备的合理设计。 进行仿真试验研究 根据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进 行仿真试验,节省系统设计的时间与经费。 培训运行操作人员 建立复杂生产过程的数学模 型和模拟系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方便、安 全和经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