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吉龙:中国玉米市场分析
15
不确定因素分析
1.未来天气情况的不确定性。 2.国储抛售方式的不确定性。 3.秋粮收购政策的不确定性。 4.美国玉米市场的不确定性。 5.世界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
16
一、2010/2011季度中国玉米市场回顾 二、影响后市的利多因素分析 三、影响后市的利空因素分析 四、影响后市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五、综合分析
单位:亿吨, 单位:亿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中国玉米年产量数据
6
利多因素分析
注:数据来源USDA,2011/2012年产量暂为USDA预估 数据来源USDA,2011/2012年产量暂为USDA预估 USDA 年产量暂为USDA
单位:亿吨, 单位:亿吨,%
中国玉米年消费量数据
7
利多因素分析
东北临储拍卖数据
跨省移库拍卖数据
18
19
注:本数据为随机调查所得,仅供参考 本数据为随机调查所得,
9
利多因素分析
3.国际玉米市场的供需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库存消费 比降到历史低点,进口成本大幅增加。 4.在新作玉米上市前的9月和10月预计还需玉米至少400万 吨,但目前市场现有库存还远远达不到此规模,因此在新 作玉米上市前市场供应将会非常紧张。 5.从9月开始到年底前,随着生猪存栏量的增加以及存栏猪 龄的增长,玉米的饲料需求旺盛。并且养殖利润较高,对 玉米价格的上涨承受能力较强。 6.深加工需求仍然旺盛,并且深加工产品综合效益较好, 需求总体仍呈现增加的趋势。
一、2010/2011季度中国玉米市场回顾 二、影响后市的利多因素分析 三、影响后市的利空因素分析 四、影响后市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五、综合分析
5
利多因素分析
1. 中国玉米市场的供需格局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紧平衡向不平衡转变。
注:数据来源USDA,2011/2012年产量暂为USDA预估 数据来源USDA,2011/2012年产量暂为USDA预估 USDA 年产量暂为USDA
10
利多因素分析
7.新粮上市时农民掌握定价权,按近几年新粮上市时的经 验来判断,今年农民可能继续惜售,由于新粮上市前库存 降到最低水平,市场需求全都依靠新粮上市。 8.宏观经济方面,成本推动以及资本输入引发的通胀预期 利多于大宗商品。
11
一、2010/2011季度中国玉米市场回顾 二、影响后市的利多因素分析 三、影响后市的利空因素分析 四、影响后市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五、综合分析
13
利空因素分析
4.国家对行业的调控政策。如深加工调控政策、国储拍卖政 策以及产业结构调整等。 5.资金面紧张。国家为控制通胀,将会控制流动性,收购资 金将严重不足,且利息成本较高。 6.国际经济形势动荡。美债与欧债危机使得市场普遍担心世 界经济将二次探底。
14
一、2010/2011季度中国玉米市场回顾 二、影响后市的利多因素分析 三、影响后市的利空因素分析 四、影响后市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五、综合分析
从2008年开始至今,共计拍卖临储约为5500万吨,并消耗约150万吨 进口玉米,库存储备大幅消耗。
8
利多因素分析
2.玉米种植成本大幅上涨,主要源于人工、种子、化肥、地租等成本的 大幅上涨。对东北地区随机调查显示,玉米种植成本预计较去年上涨1020%。
下图为对东北地区随机选取的15个乡镇的成本抽样调查图表 下图为对东北地区随机选取的 个乡镇的成本抽样调查图表
3
市场回顾
由上表可以看出,本年度国内玉米价格主要有三波上涨 第一波上涨主要是由于春节之后中储粮入市收购贸易粮,导致市场价格 大涨。 第二波上涨主要是进入五月份后收购结束,开始进入消化库存时期,且 需求旺盛,市场进入季节性上涨行情当中。 第三波上涨主要是进入七月下旬,随着市场库存的大幅消耗,并且需求 持续强劲,先后在山东市场持续上涨和广东市场稳步走强的带动下市场 价格整体上涨。 4
17
综合分析
1.近期国内玉米价格仍将不断走强,并有可能出现阶段 性和区域性断货,玉米现货价格将创新高。而价格的转 变则取决于秋粮上市时的供应量与价格,以及国储拍卖 政策。 2.我国玉米大量上市后,价格将面临高位回调的可能, 尤其是春节前后农民大量售粮的时段。 3.经过调整后,价格还将恢复上涨的趋势。明年上半年 的走势取决于中国、美国和南美的播种面积与天气情况, 国际经济形势,以及国内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
中国玉米市场分析
冯吉龙
1
一、2010/2011季度中国玉米市场回顾 二、影响后市的利多因素分析 三、影响后市的利空因素分析 四、影响后市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五、综合分析
2
市场回顾
从2010年10月至2011年 8月,大连港平舱价上涨 了400元,涨幅为20%。 价格整体呈现台阶式上 涨的走势,上涨一段时间, 然后稳定一段时间,之后 再次突破上涨。
12
利空因素分析
1.丰收预期强烈。今年我国玉米播种面积大幅增加,尤其是 黑龙江地区。并且天气情况良好,玉米长势较好。 2.小麦替代。因小麦与玉米的价差不断扩大,替代量将有增 无减,小麦的大量替代将减少一部分玉米的需求。 3.进口玉米大量到货。大量新作进口玉米将在10月份之后到 货,使得国内玉米市场短期供应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