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张书文版)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张书文版)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1. 课程:课业及进程。

广义指所教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2. 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3. 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课程设计取向: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对课程的不同看法,把这些对课程的不同看法放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课程取向,把某种课程取向应用于具体课程设计时,就是课程设计取向课程结构:是指课程设计的结构,又叫课程表层结构,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设置、各种课程的相互结合如何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是历史最悠久的课程组织形态,源起于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学科7.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我们称之为活动课程8. 综合课程:是指把同一性质或不同性质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具有新知结构的课程9. 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需学习的课程10 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修学习的课程11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矩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

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

每一门课程既有一般性总体目标,又有具体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相等关系生成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又称作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化,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普通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课程实施:观点1:课程实施问题就是研究一个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对课程实施的研究重点就是考察课程方案中所设计内容的落实程度。

观点2: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是如何在实际中运用的”课程研究不仅是研究课程方案的落实程度,还要研究学校和教师在执行一个具体课程的过程中,是否按照实际的情况对课程进行调适。

16 课程评价:依据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及其教育价值,可以做出价值判断的“证据的搜集与提供”。

17 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的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随着教学理论,尤其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教学模式本身也在不断地变革修正和完善。

其特点为整体性、中介性、相对性、可操作性、效益性。

18 讲授法:是指教师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19 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在问与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也称问答法简答1. 为什么说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是课程与教学问题以往人们把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看成是教学研究现象及其规律,而教学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纯粹客观的存在,是不能直接进入大脑成为研究的直接对象,只有当人们认识课程与教学现象,并发现其中的课程与教学问题时,才成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2. 课程论的发展阶段1)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初创20世纪初,手工业管理领域科学目标管理经典模式——泰罗制的影响,开始了课程编制科学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其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课程论学者博比特,于1918年出版了《课程》一书,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领域的诞生;查斯特作为另一位重要代表,提出了功用分析的课程目标,与博比特的活动分析模式有相似之处。

2)课程开发科学化时期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和课程评价理论专家泰勒,创立了泰勒原理,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变化,是课程开发理论进入了科学化时期。

3)课程论发展时期课程论独立以后,发展成为许多不同的流派,例如要素主义、人本主义、实践性课程理论等,各流派异彩纷呈,促进了课程理论的发展3. 泰勒原理的主要内容1)美国学者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经典问题:第一,学校应达到哪些教育目标?第二,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2)这四个问题对应着课程开发的四个任务领域,即选择和界定课程目标、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课程评价。

3)这些问题都是课程开发必须明确解答的基本技术问题。

关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课程开发的一般技术原理,即关于怎么做的理论。

4)泰勒的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被誉为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4. 关于课程与教学之间有哪些不同观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是学术界具有争议的问题,主要由以下几种观点1)二元独立模式二元独立模式即课程、教学相对独立,各执一端,互不交叉,代表人物有布鲁纳、蔡斯、坦纳夫妇2)相互交叉模式相互交叉模式即在教育工作中,课程与教学本来就是紧密联系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联系3)包含模式A)大教学小课程模式:教学是上位概念,课程包含在其中B)大课程小教学模式:把课程理解为上位概念,课程的内涵和外延都相对较大4)循环模式两种系统虽然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联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5. 如何看待古特莱德提出的5种水平的课程古特莱德把课程划分为五个层次,揭示了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逐步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和形式。

1)第一种形式: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所提倡的课程。

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2)第二种形式: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3)第三种形式:理解的课程由教师所理解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形态的课程,但因其中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比正式的课程要具体4)第四种形式: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具体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形态不仅体现了教师的个人风格还体现了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一种动态的课程形态。

5)第五种形式:经验的课程是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课程6. 如何理解课程是学科教材以课程为学科和教材是最传统的课程定义,可以只一个科目或所有科目,除了学科外,课程也被视为学科的内容或教材,这是课程可以是一本教科书,一套教科书、教科书的内容及各种教学材料。

在这种课程定义的指引下,课程发展或开发的主要工作是各种科目的罗列、教材的编制与审定、教科学书的撰写以及其他教学材料的生产;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以知识为中心,教师最关心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课程的编制、开发工作主要有学科专家负责,教师只是一系列课程材料的使用者和执行者。

7. 课程设计的原则1)理论基础的辩证互补原则单纯地依据某一种理论设计课程不可避免地产生纰漏,较明智的选择是汲取各种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共同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2)为学生发展服务的原则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最根本的任务就是为社会造就人才,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以这一任务为中心,课程设计自然要以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终极标准,否则就是本末倒置。

3)系统性原则所谓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原则,是指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先要确立一套包含课程设计中的各个要素的设计程序,使课程设计按照一定的步骤进行。

4)多元主体合作原则课程设计是一项需要多学科知识支持的复杂工作,这就决定了课程设计一个多元主体参与的过程。

在众多的参与主体中,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师通常是核心成员,学校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学生、家长、有关社会机构等都可以成为咨询的对象5)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同一性是指课程体系中要求所有学生都修读的部分,它体现了对学生的统一要求;而多样性则指适应不同地区和不同学生的特点的非通用性课程。

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课程上统得过死,无法照顾地方和学生的个别差异,过于分散,教育质量优得不到保障,所以,必须加强客策划那个设计的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6)适应性与超越性相结合原则适应性指的是课程要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而超越性指的是课程要对未来社会负责。

社会的超越是在现状的基础上的超越,实现后的超越又成为新的现状而有待于继续超越,因此在课程设计中,仍要注重两者的辩证统一和有机结合。

8. 课程设计的学术主义取向目的:主张学校课程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最有价值的学科的教育增强个体的认知能力。

学校中的课程应当起到两个作用,一是帮助学生怎样学习学科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料。

内容:重点强调知识、技能和各种学科的价值。

它不仅强调知识,而且还重视技能和学科的整体价值。

方法: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

重视用讲解的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解释价值观,探究式的方法有时也会使用。

评价:重点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测验与考试,评价更多的是作为课程的结果,而不是作为提供反馈信息的工具。

对这种取向的评价:9. 综合课程及其依据1)首先,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要求课程的整合。

科学的分化与综合始终是课程分化与综合的最重要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

一方面,科学不断在分化,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不同领域之间有不断融合,各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不断涌现出一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这样的综合学科。

2)人类社会实际问题的整体性要求课程的综合。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是作为整体而存在的,没有一个问题是单凭一门或两门科学就能解决的,只有打破和超越各门学科的界限与思路,依靠多种学科的联合与协作才能解决。

3)学生个体和谐发展要求课程提供整体、综合的内容。

学生个体是整体性的存在,其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要求课程能为其提供整体性的内容。

二线大社会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变化性,在这样一个多元多变的社会里,人必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才能很好地生存,而这种适应能力的形成,是以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为基础的。

10 综合课程的种类1)相关课程相关课程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科目,建立共同的关系,但各科目仍保持其原来的独立状态。

相关课程一般采取两种设计方式,一是以某一学科为中心,让另一学科去配合;二是找出几个共同的主题,每个科目都选教与此主题有关的内容。

2)融合课程融合课程是将有关科目合并成一个新的学科,合并后原来的学科不再单独存在。

真正的融合课程应该是有机地化合各学科的内容,而不是不同科目内容的混合并列。

3)广域课程广域课程的广域是广大的领域,是和个别学科比较而言的,广域课程可以当做统合整个知识各学科的方法。

广域课程不仅在不同科目的内容间建立了联系,而且有助于解决学校课程的臃肿问题,帮助学生对较大的知识领域形成统合的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