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毕业论文浅谈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及对策姓名:专业: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论文摘要空巢老人是21世纪我国城市中逐渐扩大的弱势群体。
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主要包括空巢综合症、抑郁、焦虑、孤独等。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和生育率的进一步下降,“空巢”现象日趋突出,空巢老人家庭逐年增加,已成为我国老龄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城市空巢老人面临着诸多的心理问题。
因此,研究城市空巢老人心理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干预,对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持社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前瞻性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解决对策近几年来,我国老年群体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
他们不仅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及他人在身体上的照顾,更需要在精神方面得到满足。
他们渴望与他人特别是子女有更多的交流,希望充分融入家庭与社会,还希望老有所为,进一步获得他人尊重和自我提升。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老年人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常常被亲属乃至社会所忽视,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
他们面对职业生涯的结束、体力和精力的日渐衰退、经济收入减少、人际交往圈变窄以及亲友亡故等,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其中的一些人就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并导致自杀等更为严重的后果。
因此,积极防治城市空巢老人的心理疾病,及时解除老年人的心理障碍,已成为我国当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空巢家庭空巢家庭一般是指家庭中因子女外出工作学习老人独居的一种现象。
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
而一旦配偶去世,则家庭生命周期进入鳏寡期。
空巢期与鳏寡期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活中容易发生困难的两个重要阶段。
就像小鸟长大展翅飞翔,远走高飞一样,巢穴中再也没有嗷嗷待哺的雏婴了。
而一旦配偶去世,则家庭生命周期进入鳏寡期。
空巢期与鳏寡期对老年人来说是生活中容易发生困难的两个重要阶段。
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穆光宗先生认为空巢家庭有这么几种:一种是纯空巢家庭,包括单身空巢家庭和配偶空巢家庭;另一种是类空巢家庭,包括虽然子女不在身边但其他亲属在身边的空巢家庭。
还有一种分类:一是年老的空巢家庭,另一种则是年轻的空巢家庭——比如独生子女家庭由于不少孩子少小离家外出求学,结果空巢期提前到来,而且空巢期在延长。
在统计上,通常将只有夫妇两人的家庭户及老年人独居的一人家庭户合计作为空巢家庭户的数量。
“空巢家庭”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会进步的体现及人们价值观念改变的结果。
在发达国家,空巢家庭出现较早,现在十分普遍,老年人与子女同住的只占10-30%,而发展中国家达到60-70%。
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52%的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到80年代,只有百分之十几。
独居老年人占较大的比例。
如在比利时、丹麦、法国和英国,80年代初,全部家庭户中65岁以上独居者占 11%。
瑞典独居老年人达到40%,即每十个老年人中就有四人独居。
现如今,发达国家中,除了日本,大多数老年人均生活在空巢家庭,与子女分居。
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发展。
随着社会转型加快,代沟越来越突出。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追求精神生活,老少两代人都要求有独立的活动空间和越来越多的自由,传统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经不适应人们的需求,小家庭被普遍接受。
我国的家庭正趋向核心化和小型化。
近几年,我国城市居住条件显著改善,子女首先搬入新家,离开原先一起居住的父母。
农村掀起建房热,农村青年婚后一两年内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在许多地区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迁入新住宅往往成为代际之间分离的契机。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已20多年,二、三十年后,随着独生子女逐渐进入中年,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
可以预料,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城市,甚至许多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
二、城市空巢老人存在的心理健康的问题及表现(一)空巢综合症问题“空巢综合症”是指老人处于空巢环境中,由于人际疏远而产生被疏离、舍弃的感觉,出现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等一系列情感、心理和躯体不适综合症。
“空巢综合症”会使人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导致免疫功能减退,机体抵抗力下降,进而引发各种疾病,或使原有的疾病加重,严重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家庭“空巢综合症”主要的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
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二)孤独感问题城市空巢老人由于子女不在身边,社会交往减少,娱乐方式单一,心理上更易产生孤独感。
城市空巢老人伴有中到重度的孤独感,孤独感的水平因个体的年龄、婚姻状况及收入的不同而各异。
害怕孤独这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理异常,其主要表现是自我评价过低、生存意识消极、经常对他人不满及抱怨。
长此以往,有此情况的老人就会加强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强化自我内心的封闭,逐渐地疏远社会,最终会形成孤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并将默默地承受孤独带来的痛苦。
这类老人既希望别人关心照顾,又害怕由于过分期望而出现过大的心理落差和失望,于是常常拒绝与他人交往,因而会变得行为孤独、性情孤僻,与周围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三)焦虑感问题焦虑是城市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所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
老年焦虑症容易导致精神致残、自杀率高,成为老年健康的一大杀手。
城市空巢老人焦虑,影响其焦虑情绪发生的主要因素为躯体疾病、收入、娱乐活动。
空巢老人的焦虑症状往往会发展为焦虑和抑郁的混合状态,从而进一步损害老人的身心健康。
一般而言,焦虑可分为三大类:其一,现实性或客观性焦虑。
如爷爷渴望心爱的孙子考上大学,孙子目前正在加紧复习功课,在考试前爷爷显得非常焦急和烦躁。
其二,神经过敏性焦虑。
即不仅对特殊的事物或情境发生焦虑性反应,而且对任何情况都可能发生焦虑反应。
它是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的忧心忡忡、挫折感、失败感和自尊心的严重损伤而引起的。
其三,道德性焦虑。
即由于违背社会道德标准,在社会要求和自我表现发生冲突时,引起的内疚感所产生的情绪反应。
有的老年人怕自己的行为不符合自我理想的标准而受到良心的谴责。
如自己本来是被周围人认为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但在电车上看到歹徒围攻售票员时,由于自己势单力薄,害怕受到伤害而故意视而不见,回来后,感到自己做了不光彩的事,深感内疚,继而坐立不安,不断自责。
焦虑心理如果达到较严重的程度,就成了焦虑症,又称焦虑性神经官能症。
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中心症状,呈急性发作形式或慢性持续状态,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的一种神经官能症。
老年焦虑症有一般焦虑症所没有的特点。
而且人们往往忽略这种心理疾病,而把原因归结到一些器质性疾病,比如心脏病、糖尿病中去。
(四)抑郁感问题空巢老人心理问题中,抑郁的危害性较大。
其发生与性别、婚姻状况、与子女的关系及兴趣爱好、是否参加文体活动有关。
作为老人中的特殊群体,空巢独居老人生活范围更加狭窄,社交范围更小,因此获得的社会支持也相应较少。
此外,生活在农村的空巢独居老人,极少有机会参加娱乐活动,精神生活极为贫乏,因此更易引发抑郁症状。
老年期抑郁症患者较突出的表现是焦虑和过分担心,往往把问题看得复杂化。
行为方面表现坐卧不安,搓手顿足,反复以躯体不适纠缠家人或医生。
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检查又没有严重的躯体疾病,家人对病人就产生了厌烦情绪。
因此,患者觉得患了不治之症,感到家人讨厌自己。
在此基础上怀疑家人为摆脱包袱而伤害自己,患者感到周围的人也都议论自己,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是暗示自己去死等精神病症状,如被害妄想、关系妄想、疑病妄想。
患者自认为患有严重疾病,受疾病痛苦的折磨,而家庭成员又不理解,这样在抑郁情绪和病理性恶劣心境的基础上,以及妄想体验的影响下产生悲观厌世、无助感、无望感,而发生自杀企图和自杀行为。
老年期抑郁症自杀行为也与青壮年患者有所不同,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在自杀前顾虑重重,把自己死后的各种可能结果都面面俱到地考虑好,一旦采取自杀,态度坚决,自杀的成功率一般比青壮年的抑郁症患者要高。
(五)主观幸福感较低问题主观幸福感是人们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与快乐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
提示空巢独居老人主观幸福感较低,经济状况是影响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较低最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城市空巢老人还可伴有自卑、恐惧、失落等负性情绪,这些负性情绪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纾解,将会成为导致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对策(一)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刺激的缓冲因素或中介因素,对健康产生间接的保护作用,同时,维持个体良好的情绪体验,有益健康。
因此,增加社会支持力度,完善各种老年社会保障,如建立完善的老年医疗保障体系,建立老人院,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等,对满足空巢老人的服务需求、给老人提供正常的生活平台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深入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的个性化家庭服务深入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的个体化家庭服务。
空巢老人大多患有一种以上的慢性病,且老人独自在家,缺乏家人照顾,急需社会对其提供帮助。
作为老年人“第二空间”的社区,应根据空巢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针对性地定期进行家庭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包括健康体检、疾病护理、用药指导、心理咨询、生活照料及其他医疗护理服务项目。
另外,为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还要建立应急呼叫系统,以方便老人随时与社区联系。
(三)开展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完善丰富老年人业余生活。
社区可采取讲座、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或举办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等帮助空巢老人进行心理调适,维护身心健康。
多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建立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健身娱乐场所,以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营造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氛围。
加强空巢老人心理状况监测,对高危人群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
社区医护人员在为空巢老人进行社区服务过程中,首先对空巢老人的个性特征、经济状况、社会背景、人际关系、心理表现等实行评估,筛选出存在或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将心理学理论知识及技术运用于心理护理中,如采用心理分析、认知疗法、松弛训练等方法可有效干预老年空巢综合征的产生和危害。
(四)鼓励空巢老人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鼓励城市空巢老人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克服空巢心理接受空巢现状,了解空巢心理对自身带来的危害,改变不良认知观念是空巢老人摆脱空巢化带来的心理危机的三部曲。
在了解了影响空巢心理发生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之后,空巢老人可以通过发展兴趣爱好以转移注意力、扩大交际圈以增加社会支持、积极进行身体保健以提高生活质量等途径,远离空巢心理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