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古文翻译技巧

高考古文翻译技巧

高考古文翻译技巧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扣分点。

翻译的句子都不是孤立的,都需要与前后内容有一定的联系。

这就需要有语境意识,而且必须强化语境意识,只有把句子放在原文中,联系前后内容,方保翻译得心应手,取得高分。

一、翻译时如何分析语境
语境就是言语环境,它包括句外语境,也包括句内语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包括内容因素,也包括结构因素。

1、分析句内与句外语境
先看句内语境。

具体要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看。

翻译时一定要从内容上真正理解这句话,如是记叙性的,则要关注人物的身份、人际关系,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它是在描述物还是在描述人;如是说理性的,则要关注评述对象、内部逻辑关系。

总之,一定要从内容上真正理解这句话究竟要表达什么意思,懂得句子的整体意思后,再翻译就容易多了。

从结构上分析主要是分析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句子的主谓宾等语法成分,尤其要确定好动词,因为动词关涉很多内容,既涉及词类活用,也涉及主动被动;还有句式
特点,如有无排偶句等。

再看句外语境。

句外语境包括文段内的上下文与外部语境(社会背景、情理事理、知识积累)。

分析句外上下文语境,主要是从内容上找到译句与上下文字上的意义关联点,次是看译句与上下文的语句结构上的内在联系,如存在句式的一致性。

联系语境的意识,不仅仅是停留在内容、语法阶段,还应推及逻辑事理层面、推及文章的写作目的层面。

译句大多与主人公的行为或作者的想法相关,翻译时,要想一想译出的句意是否符合生活逻辑,是否符合写作目的。

练习:请有意识地结合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高桢,辽阳渤海人。

桢少好学,尝业进士。

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

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

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有删改)
翻译:
答案: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高永昌。

(采分点:“遂”“降款”;“遂来降”后省略主语;“告以永昌降款非诚”,介宾短语后置句)
全文的参考译文:
高桢,辽阳渤海人。

高桢年少时就喜欢学习,曾经从事进士举业。

金朝斡鲁攻打高永昌,攻下沈州后,高永昌畏惧,假装送投降文书作为缓兵之计。

此时,高桢的母亲在沈州,他于是前来投降,把高永昌送投降文书不是出于诚心一事告诉斡鲁,斡鲁于是进攻高永昌。

打败高永昌后,任命高桢为同知东京留守事,授予猛安。

2、特别关注从人物对话中截取片段要求翻译的语句的语境从人物对话中截取语句要求翻译,是命题者较通行的做法,考生对这样的语句的语境关注远远不够,以致出现译不准、改变原意的情况。

如何关注这类语句的语境呢?
(1)了解说话人对话前后语境,如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说这番话的,是对谁说的,对话之后的结果如何,等等。

(2)关注该语句所在“说话”中的语境,如它的前面是什么内容,后面是什么内容,说话的目的是什么。

尤其是句中人称代词和省略内容,避免把说话者的人称搞错,如句中代词“之”本该译为“我”却译成了“他”等。

练习:请结合对话语境翻译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

天启二年,稍迁常州知府。

樱持身廉,为政恺悌公平,不畏强御。

屯田御史索属吏应劾者姓名,樱不应。

御史危言恐之,答曰:“僚属已尽,无可纠,
止知府无状。

”因自署下考,杜门待罪。

抚按亟慰留,乃起视事。

(节选自《明史·曾樱传》,有删改)
翻译:
答案:御史用严厉的话恐吓他,曾樱回答说:“下属已经尽力,没有可纠举弹劾的,只有我表现不好。

”[采分点:“危言”“纠”“止”;大意对;“答曰”应补出省略的主语“曾樱”;“僚属”根据上下文应译为“下属”(曾樱的下属),不是自指;“知府”应译为“我”。

参考译文:
曾樱,字仲含,峡江人。

天启二年,逐渐升迁常州知府。

曾樱保持自身清廉,施政和乐平易公平,不畏强暴。

屯田御史向他索要属吏中应受弹劾的官员姓名,曾樱不回应。

御史用严厉的话恐吓他,曾樱回答说:“下属已经尽力,没有可纠举弹劾的,只有我表现不好。

”于是自己署名考核为下等,闭门等待罪罚。

抚按官急忙安慰挽留,他才出来处理政事。

二、翻译中需要紧扣语境的主要情形
1、借助语境确定关键词、疑难词的含义
对于译句中关键词、疑难词的推敲、翻译,可以通过字形推知字义,可以通过组词猜测词义,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联系句内外语境推敲进而确定其义。

例如《窦参传》中的一道翻译题:按狱江淮,次扬州,节度使陈少游骄蹇,不郊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