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年:《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教案(第24章·公共选择理论)(多媒体)(拷贝版)

2012年:《西方公共行政理论》教案(第24章·公共选择理论)(多媒体)(拷贝版)

第24章布坎南的公共选择与政府理论20世纪70年代,凯恩斯主义陷入困境,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股强大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便是这股思潮中别具一格的一派。

公共选择理论有时也叫公共选择学派(Public Choice)、“公共选择经济学”(Economics of Public Choice)、“政治的经济学理论”( Economic Theory of Politics)等,它们在概念上是同称。

公共选择理论实际上是经济学与政治学的结合——经济学方法与政治学对象的结合,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以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政治问题的一个分支科学,即公共选择理论是经济学在政治学中的应用/政治的经济学。

公共选择理论许多研究领域与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和政治学相互重叠。

受公共选择理论的启示,将经济学理论和原则等引入公共行政学领域,开辟了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蹊径。

公共选择理论独特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为认识和分析政府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第一节布坎南生平与著作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Buchanan)(1919-),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创始人,布坎南一直从事教学和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工作,对发展经济与政治决策的契约与法制基础进行研究将近40个春秋,著述颇丰,其代表性著作(中译本)有:布坎南:《民主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80年代的政治经济学》,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布坎南:《赤字中的民主》,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布坎南:《财产与自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布伦南、布坎南:《宪政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布坎南、康格尔顿:《原则政治,而非利益政治——通向非歧视性民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布坎南:《宪法秩序的经济学与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布坎南:《公共物品的需求与供给》,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其他相关著作:丹尼斯C.穆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汪翔、钱南:《公共选择理论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二节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与基本假设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创立20世纪30年代以前,传统经济学描绘了一个完全竞争、市场制度能自动使社会资源有效地达到最优配置的完美世界。

但是30年代遍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打破了传统经济学的“市场万能”的美妙幻想,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市场制度的缺陷,这在客观上促使了凯恩斯主义的兴起。

凯恩斯主张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实行政府干预,特别是通过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市场经济运行,挽救资本主义经济于危难中,因此凯恩斯主义被奉为至尊法宝和救世良方,而凯恩斯主义又似乎真的将资本主义各国从衰退引向繁荣。

所以二战以后的二三十年间,凯恩斯主义都高居主流经济学的宝座,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了干预主义政策。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政府对市场干预的增强,政府干预的局限性和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政府财政赤字与日俱增,且不可避免,大量政府开支落入特殊利益集团的私囊,政府的社会福利计划相继失败,经济停滞,通货膨胀。

布坎南等人创立公共选择理论,其目的正在于揭示“政府失败”并试图克服政府干预的缺陷。

在西方社会,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存在着诸多相似性,经济学的许多原理可以用来分析政治决策行为。

在政治市场中,决定人们相互交换关系得以建立的根本因素,也是个人的利益,一切政治行为都以个人的成本-收益计算为基础。

因此,政府的政策制定者(政治家、政府官员等)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在追求自己的最大化利益;公民作为选民也是理性的经济人,其选举行为以个人的成本-收益计算为基础。

由于普通选民往往无力支付相对昂贵的政治信息成本,他们往往出于“理性的无知”而不投票,这样,政府就往往会被代表特殊利益集团的政策制定者操纵,由此滋长了种种弊端,从而背离其公共利益代理人的角色。

所以布坎南认为,现代西方社会面临的种种困难,与其说是市场制度的破产,不如说是政治制度的失败,应该发明一种新的政治技术和新的表现民主的方式,它们将能控制官僚主义特权阶层的蔓延滋长。

也正是基于这种需要,布坎南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

1二、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顾名思义,公共选择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公共选择。

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物品间的分配。

即指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与产量,是把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

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政治现象基于三个基本假设:经济人假设、交易政治学和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1、经济人假设(1)涵义:“经济人假设”假定每一个活动于经济过程中的个人都以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为动机,面临选择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机会,每个参与者都依据自己的偏好,用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活动。

(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2)特点:自利和理性。

自利(利己不损人,价值中立——中性)不等于自私(利己又损人,道德判断——贬义)理性:成本-收益比较(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条件:完全竞争、全知全觉、信息完备性等。

)(3)“经济人假设”评价:1)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并不总是把追求私利当做惟一的目标,理想、信仰、情感等非经济因素都可能成为行为动机;2)人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可能选择做出精确的利益计算;3)人也不总是理性的,人们可能出自意识形态的原因甘愿做出自我牺牲,也可能由于观念的支配而维持一种低效的经济活动(跟随性认同——随大流,从众);4)经济人假设缺乏经验依据,对政党行为、官僚行为、立法者行为的利益最大化假设就显得经验证据不足。

22、交易(中性词)政治学(1)涵义:政治活动像经济活动一样,政治是个体、团体之间出于自利动机而进行的一系列交易过程。

政治过程与市场过程一样,基础是交易行为,是利益的互换。

政治在公共选择理论中被视为一个在解决利益冲突时进行交换达成协议的过程,含有交易的性质。

(2)政治中的交换与经济中的交换之不同:1)市场上交换的是商品的归属,政治中通过交易形成的是协定、契约、规章等公共物品;2)市场交换发生在个体之间,政治是集团之间的交1详见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1-322页。

2详见徐大同主编:《现代西方政治思想》,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05-409页。

换;3)经济基本上是一种商品交换,政治则是“服从与统治的交换”(黑格尔:主奴关系)。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1)涵义:个人主义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同样也被看成是集体行为的出发点。

集体行动不过是个体利益得以实现的工具,政治和国家被当作个人得以寻求自身利益的一种机构。

(2)表现:1)个人是政治决策的基本单位;2)政府不是一个抽象的实体;3)个人主义是评价一切行为的出发点。

第三节投票机制和中位选民1从西方学者的观点来看,在非市场决策过程中,投票是最重要的决策方式。

投票行为及其过程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重要研究内容。

一、投票和社会偏好公共选择的目的被区分为两种:为了提高社会福利或是进行再分配。

在对公共选择的程序进行安排的时候,必须区分不同的目的来选择不同的公共选择程序。

民众通过投票行为表达自己的偏好。

因此投票行为的作用是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

在此,个人偏好的表达成为研究的重点。

研究显示:投票行为所显示的个人偏好信息是不完全的,而且人们在投票过程中,往往不是真实地反映他们的偏好。

具体表现为:(1)隐瞒偏好;(2)策略性投票;(3)无意参与投票;(4)偏好强度差异。

因此,要保证投票行为能够实现人们的偏好,必须在投票行为发生之前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鼓励选民表现真实偏好。

二、多数决策与投票悖论西方学者认为,民主有两种基本形式:直接民主和代议制民主。

直接民主和代议制民主在投票方式方面的区别是:直接民主要求民众的投票针对被选方案,而代议制民主要求民众的投票针对人,即代表,再由代表的活动来针对被选方案。

在这两种民主制度下都存在如何加总投票的问题,也就是将个人偏好加总为社会偏好,将个人选择变为社会选择。

这里有多种投票原则:全体一致原则、简单多数原则、2/3多数原则等。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普遍采用的是简单多数投票原则和2/3多数投票原则。

在只存在两种备选方案的时候,多数投票原则是非常有效的。

1952年,肯尼斯·O·梅提出了有关多数通过规则的梅氏定理。

梅氏定理表明,如果考虑到三个或更多个备选方案时,多数投票原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的现象。

在多数投票原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这种现象被称为投票悖论。

三、阿罗不可能定理和中位选民定理经济学家一直都致力于消除投票悖论,但循环罗通过研究证明,满足一切民主要求又能排除循环投票困境的决策机制并不存在。

这就是阿罗不可能定理。

阿罗不可能定理由投票悖论演化而来,它揭示了民主政治存在内在的弊端,它强调无论在哪种规则之下,政府决策都是可能产生偏差的。

从民主政治的这种不完美性出发,就能够理解投票行为中的互投赞成票和操纵投票这些非正规程序。

尽管在投票过程中会出现以上各种各样的影响投票结果的不确定因素,经济学家也发现了影响投票行为的普遍规律,这就是中位选民定理。

处于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的中间状态的投票者称为中位选民。

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产品或劳务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政治均衡。

西方经济学家将此称为中位选民定理。

中位选民定理在西方民主政治中的作用包含两个方面:对政党而言,他们必须寻找中位选民的偏好以此获得最多的选票而当选,各个政党的竞争会导致一个代表大多数人意见的政治纲要;对社会福利而言,中位选民定理能将社会福利损失降到最低点。

1详见樊勇明、杜莉编著:《公共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93页。

第四节政府失败及其救治1一、政府失败论布坎南的政府理论,就是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方法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或政府失败问题。

这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

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预算上出现偏差、政府的活动并不总像应该的那样或像理论上所说能够做到的那样“有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