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文言文断句
温馨提示: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 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 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 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 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 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 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 能点错。
201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 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B.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 然/自持殊不介意/ C.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 恬然/自持殊不介意/ D.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 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 然自持/殊不介意/
2015.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 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 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 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 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C.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 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 宰相谓 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D.宣和末/髙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 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 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罝/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 例: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 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 以知之以其诗知之
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 答案:或谓 /郊岛谁贫 /曰/ /岛为甚也/ /王信之乎/王曰 /寡人信之矣
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
练一练: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 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 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 矣
答案: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 可测也/
所以福转化为祸,祸转化为福,其中造化奥妙没有办法 达到极点,是深奥没有方法来测度的。
①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 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 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 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 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⑵ 句末语气词 : “也、矣、欤、耶、哉、乎、
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⑶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 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 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 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 般要断开。
⑤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 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 须”“既而”“俄而”还有年号等,也可以 帮助断句。
(2)借助一般动词断句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只留下后面的谓语,因此我们在断句时,也可 找出句中的动词,以动词为中心,瞻前顾后, 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有些句子的动词后 面是不带宾语的,可能是一些不及物动词,如 斗、走,也有可能是被动句。 例: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 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例: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 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司马
1、借助虚词断句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 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 往是该断句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在 复习虚词时要善于归纳它们的规律。
⑴句首的语气词 :“盖、凡、窃、诸、敬、唯、
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 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 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3、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 代词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 断句时我们可以先找出名词,如:人名、 地名、事名、物名、朝代名、国名、官 职名等,然后考虑:什么人做什么事, 什么事怎么样(即找名词、抓动词或形 容词、明内容),以此为突破口,断句 就比较容易了。
代词
• 第一人称:吾、余、予 • 第二人称:尔、汝(女)、公、卿、君、 若 • 第三人称:之、其、彼 • 近指代词:是、此、斯、兹 • 远指代词:彼、夫、其
标点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都在句子前。 “于”“而”一般在句子间, “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 “也”“者”作用要停顿。
2、借助句式断句
(1)对称句式பைடு நூலகம்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 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 比、顶真等常用文言文辞格。
例: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 测也
作业:P41 第一题 P43 第九、十、十三题
高考语文复习专题
文言文断句
考点分析
文言断句,传统上被称为“句读”。 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 古代文史等方面的常识。 全国卷2012-2013年没有考断句, 2014年一、二套都在第五题考了断句, 2015年继续考察,但是位置更换到第4题, 这一变动,说明未来几年文言断句有可 能取代文言实词选择题而成为文言文的 第一大考点。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 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 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 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 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 /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 图之 /图:想办法(促成此事)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 图之 /图:想办法(促成此事)
4、借助动词断句(对话动词和一般行 为动作的动词)
(1)借助对话动词断句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 “曰”“云”“言”“谓”为标志,一般 在它们的后面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 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 “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可抓 住对话标志先断一部分内容,然后根据上 下文判断对话双方说些什么,来断句。
②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 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 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 提供了方便。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 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 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③察反复,定句读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 常见的修辞方法。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宫 室 之 美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妻 妾 之 奉 为 之 向 为 身 死 而 不 受 今 为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是 亦 不 可 以 已 乎 此 之 谓 失 其 本 心
5.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 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B.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 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C.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 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D.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 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 答:B 翻译:虽然曾经弹劾过他,但言词模棱两可, 不敢直言安重诲的罪行,因为这件事李琪推托有病, 三次上书请求退休,朝廷不允许,任命为尚书左仆 射。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 /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B.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迂莱州司户/ 参军秩满/家予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C.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 参军秩满/家于昌乐/浆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D.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 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 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准确的标点符号为: “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 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现在为了宫室的 华美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接受(施舍), 现在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肯 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 这种行为不可以停止吗?(如果不停止的话,)这就是所说的 丧失了人本来的思想,即羞恶之心。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是(3分) A.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 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B.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 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C.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 /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D.会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众/至数万 保/悬薄山寇掠徐/兖/帝令纯讨之/ 【答案】B 正逢彭城贼帅张大彪、宗世模等 聚众达数万,占据悬簿山,在徐、兖等地抢掠。 炀帝令董纯领兵征讨。
④借助句式特点及固定结构断句
固定结构,如“……者……也”、“不 亦……乎”、“何……之有”,“孰 与……乎”“为……所……”“受…… 于……”,“无乃……乎”,“得 无……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 人谋。); “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 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题型分析
1.题目难度较低,只有两处比较点,所 以我们可以借助选项的断句来初步理解 相应的文句后再做题。 2.重点考语脉的连贯,考对主语的把握; 可见备考时我们要重点理解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