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铸钢》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根据高职高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
编写本课程标准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和学时,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一、课程简介
1.课程名称:连续铸钢
2.课程代码:093317
3.学时:56学时
4.学分:3.5学分
5.适用专业:冶金技术方向
6.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冶金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系统论述了钢的浇铸、连铸设备、连铸基础理论、连铸工艺与操作、保护浇铸、连铸坯质量、连铸工艺实践与新技术应用、连铸坯热装与直轧、连铸过程检测与自动控制、连铸用耐火材料。
重点介绍了连铸工艺与操作、连铸坯质量、连铸工艺实践与新技术应用、连铸过程检测与自动控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基本能解决连铸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教学目标
1.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目标
掌握铸坯的成型方法;能根据铸坯的成分、性能要求和生产条件,拟定出工艺方案和连铸工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
1.能根据铸坯的技术要求和生产条件,拟订出连铸工艺。
2.对连铸生产中有关技术问题能作出初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技术措施。
3.能选定铸机的主要工艺结构参数,设计常用的工艺装备。
2.理论知识目标
掌握连铸基础理论;铸坯成型过程的质量检测与控制。
3.职业关键能力目标
独立思考、自主完成项目任务;善于总结经验、有创新意识;乐于合作、发挥集体力量、共同完成任务;坦诚相待、乐于助人、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坚韧、诚信,遵守秩序。
熟悉与职业相关的劳动保护要求和安全操作规程。
能熟练查阅常用手册、国家及行业标准等。
三、课程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序号课题教学内容教学要求
学
时
1 绪论1.钢的浇铸概述;
2.现代连铸技术发展历程;
3.现代化高效连铸技术。
1.了解钢的浇铸、现代连铸技
术发展历程;
2.了解现代化高效连铸技术。
2
2 连铸机设备1.弧形连铸机的几个参数;
2.钢包及钢包回转台;
3.中间包及中间包车;
4.结晶器;
5.结晶器的震动装置;
6.二次冷却系统;
7.拉坯矫直装置;
8.引锭装置;
9.铸坯切割装置;
10.后步工序;
11.电磁搅拌;
12.车间工艺布置。
掌握连铸机设备的工作原理、
结构组成、操作要点。
12
3 连铸基础理
论
1.凝固结晶理论;
2.铸坯凝固传热特点;
3.凝固过程热平衡;
4.结晶器传热与凝固;
5.二冷区的凝固与传热;
6.传热数学模型;
7.凝固结构与控制。
掌握凝固结晶理论、结晶器传
热与凝固、二冷区的凝固与传
热及凝固结构与控制技术。
8
4 连铸工艺与
操作
1.钢液准备与质量控制;
2.连铸中间包冶金与结晶器冶金;
3.连铸拉速控制;
4.连铸过程冷却控制;
5.连铸操作工艺;
6.浇注事故分析;
7.连铸技术经济指标。
掌握连铸工艺与操作的相关
知识点,重点掌握钢液准备与
质量控制、连铸中间包冶金与
结晶器冶金、连铸过程冷却
控。
8
5 保护浇注1.无氧化浇注;
2.保护渣;
3.钢水覆盖剂。
掌握无氧化浇注的概念及操
作要点、保护渣的构成、钢水
覆盖剂作用与组成。
2
6 连铸坯质量1.连铸坯质量标志;
2.纯净度;
3.表面质量;
4.内部质量;
5.形状缺陷;
6.轧制对连铸坯的质量要求。
掌握连铸坯质量的概念与质
量控制要点。
4
7 连铸工艺实
践与新技术
应用
1.合金钢连铸;
2.水平连铸;
3.进终形连铸;
4.高效连铸;
5.其他连铸新技术开发。
掌握连铸工艺实践与新技术
应用的概况
4
8 连铸坯热装
和直轧
1.热装和直接轧制技术的发展;
2.热装和直接轧制的关键技术;
掌握连铸坯热装和直轧技术 2
四、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1.师资要求
①从事本课程教学的教师,应具备以下相关知识、能力和资质: ◆ 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专任教师); ◆ 熟悉相应行业标准和工艺规范。
②本课程师资由专兼职教师共同组成。
课程中20%以上的教学任务由兼职教师承担。
2.教学硬件设施及配备 ◆ 多媒体教室:1间; ◆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个; ◆ 每名学生配备必要的劳保用品。
3.教材及参考资料
◆ 《连续铸钢》贺道中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5024-4338-2。
◆ 《钢铁冶金原理》黄希祜 编,冶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5024-4450-1。
◆ 《转炉炼钢生产》冯捷 张红文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5024-3919-4。
◆ 《连续铸钢生产》冯捷 史学红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5024-3555-7。
◆ 《连续铸钢实训》冯捷 贾艳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5024-3425-0。
◆ 《连铸及炉外精炼自动化技术》刘玠主编,冶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5024-4009-1。
4.教学方法
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项目为载体、以行动为导向的有效教学方法,结合讲授、演示、讨论、实际操作等方法进行教学。
五、考核方式
3.连铸向轧钢供坯模式。
9
连铸过程的检测和自动控制
1.中间包钢液温度的测定;
2.结晶器液面自动控制;
3.连铸机漏钢预报;
4.连铸二次水冷控制;
5.水口下渣检测;
6.铸坯表面缺陷在线检测;
7.辊间距检测方法;
8.连铸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 9.连铸专家系统 重点掌握中间包钢液温度的测定、结晶器液面自动控制、连铸二次水冷控制、铸坯表面缺陷在线检测、连铸生产过程计算机控制。
8
10
连铸用耐火材料
1.钢包用耐火材料
2.中间包用耐火材料
3.滑动水口用耐火材料
4.连铸用功能耐火材料 重点掌握钢包用、中间包用、滑动水口用耐火材料。
4
11 机动
2
为了更全面评价学生对铸造工艺及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其应用能力,将课程教学评价成绩分为平时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
其中,平时过程考核成绩占60%,期末考试成绩占40%。
平时过程考核成绩包含考勤情况(10%)、应用能力考核(30%)、平时作业和测验成绩(50%)、平时提问成绩(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