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东台市地震局丁辉摘要:城市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人口、财富、信息的集聚地,正是现代化城市的这种特征造成了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导致大量的灾难。

城市地震的防治和减灾事关一个城市的存亡。

传统的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

进入2l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的地震灾害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本文在全面、客观分析2l世纪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的具体措施,对我国的城市减灾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城市地震灾害防震减灾对策引言我国地处欧亚板块的东南部,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是地震十分活跃的地区。

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困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居世界之首。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群、城市带。

例如以广州、珠海、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京津唐城市群等等。

这些城市群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社会影响巨大,它们有利地推动了区域的经济发展。

然而,一些城市处于地震活动性较强的区域,一旦发生大的地震灾害,其影响也是很大的。

因此,探讨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防震减灾工作持续健康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各级政府和防震减灾领域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我国城市地震灾害出现的新特点一般来说,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表现为人员伤亡惨重、经济损失巨大、社会影响广泛等。

进入21世纪,城市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使城市地震灾害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1.1 城市地震灾害伴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趋严重进入21世纪,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进程普遍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持续快速扩张,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市化率在55%~60%左右,城市人口从2000年的4.56亿增加到2025年的8.3~8.7亿,几乎要翻一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地震灾害的数量不断上升,地震造成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1976年河北唐山7.8级地震造成24余万人死亡,倒塌房屋700多万间,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元。

2008年汶川地震造成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直接经济损失8452亿元。

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数量增加到660个,其中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122个。

这些城市中51.3%位于地震烈度Ⅷ度以上的地区,发生地震的概率和破坏程度均非常大。

1.2 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地震引发的生态环境灾难相互叠加由于缺乏科学发展观,我国以前经济的发展普遍建立在牺牲资源和生态的基础之上,人们缺乏对生态环境的关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本巨大,尤其是在人口较为密集、工业化相对发达的城市。

据统计大多数的城市地震不同程度地出现地表裂缝、喷沙冒水、地面下沉等现象。

1969年7月18日渤海地震,河北乐亭地区出现喷沙冒水现象,喷沙口处的直径达2m,冒水口径1.5m,断续延伸约2Km。

地震引发大风天气,同时伴有沙尘、沙暴。

地震引发的生态环境灾难,即使微弱的城市地质和生态环境变化都会对城市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3 现代化建设增强了城市地震灾害的易损性地震灾害总是伴随着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城市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摩天大楼、立体化的交通、非农产业的大量聚集和人口高度的集中均表现在城市中,城市建筑不断向高层、向多功能方向发展。

伴随着城市的发展,使得现代社会遭受地震灾害的易损性方面变得更为复杂,一旦发生地震,单位面积所承受的损失大大增加。

再加上地震是突发性自然灾害,从开始到结束往往只有几秒到几十秒时间,对城市的危害就更加显著。

如果发生一次破坏性大地震,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可能是房屋倒塌、交通堵塞、断水、断电、火灾四起、人员大量伤亡等灾害景象。

1.4 信息化时代地震后城市的瘫痪系数增加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把城市内部和城市之间联系成一个高科技的复杂系统。

城市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对通讯网络、金融网络、生命线网络(水、电、煤气、道路等)依赖程度日益增强。

信息在城市内的高速发展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也增加了城市地震的灾害严重性。

由于现在的城市建立在信息发展的基础上,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导致各种信息线路遭到破坏,则很大程度上使得城市内外无法及时联系,延误救援和救灾工作的开展,更大范围则可能造成城市瘫痪。

1998年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泾阳县发生4.8级地震时,西安与咸阳之间的通信因通话量饱和而陷入瘫痪,影响了灾情和震情信息的快速传递。

又如1999年我国台湾的集集地震,使得金融、物流和信息中心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新竹科技工业同生产半导体芯片的能力受到严重破坏,致使全世界的笔记本电脑生产下降1/3达半年之久。

1.5 城市地震的次生灾害、衍生灾害,尤其是社会灾害较往突出随着城市布局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内部的联系性不断增强。

供水、供电、煤气、燃气等城市的基础性供应越来越便捷。

我国70%左右的城市基本实现城市供应的普及化。

在方便市民的同时也加重了城市地震的次生性灾害,如地震造成的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倒塌而引发大量的火灾、爆炸、煤气和有毒气体的泄漏等次生灾害。

这些次生灾害许多时候比地震本身的灾害要严重许多。

1979年江苏漂阳发生6级地震并引发严重的火灾,造成经济损失逾亿元,火灾的损失比地震本身的损失大6倍。

此外,除了地震本身造成的“工程灾害”之外,城市地震还能引发社会秩序混乱,引发杀、抢、盗等衍生的“社会性灾害损失”。

这些次生和衍生灾害危害严重,持续时间长,社会影响深远。

二、新形势下城市震害的防治对策地震灾害事件危害性强,涉及面广,对社会经济影响大,人类目前还无法准确预报地震的发生,因此力争在破坏性地震发生前能有较好的应对对策、地震后能够迅速地组织应急救援就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其关键是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缨,防患于未然,同时采用科学合理的防抗震措施。

减轻城市地震的灾害,主要有以下六方面:(1)震前预防;(2)城市抗震规划和建设;(3)新建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4)建设抗震防灾体系;(5)震后应急救助;(6)控制灾害衍生。

2.1 加强震前预警的科学准确性地震灾害的发生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害,灾前的预测预报工作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地震监测台网,运用科学仪器监测、预测地震。

但台网监测的密度远远不够。

应当建立起城市预警系统,形成专业监测为主、群测群防为辅的监防网络体系。

大力普及地震知识,做好宏观异常的监测,弥补仪器观测的不足,提高地震预报的准确性。

2.2 做好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和相关建设(1)开展城市地震小区划工作,避开地震断裂,选择对抗震有利的地段进行建筑物及基础设施的建设。

(2)提高建筑物抗震防灾能力,采用轻质、高强、延性和韧性较好、抗震能力较高的材料建筑。

(3)要做好基础设施的规划布局与建设,确保生命线工程的安全。

(4)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馆)、学校等场所规划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5)合理布局信息线路,同时要配置替代系统,一旦遭到地震破坏,能及时启用,防止城市瘫痪。

2.3 加强新建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根据对建设工程场址和场址周围的地震与地震地质环境的调查,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通过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工程等多学科资料的综合评价和分析计算,按照工程类型、性质、重要性,科学合理地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址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在地震中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房屋倒塌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

因此,对城市中投资规模和经济影响较大的新建工程如交通、供水、供气、通讯网络等生命线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工程抗震设防可以极大地提高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

目前,许多国家都已经开展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抗震减灾取得普遍较好的效果。

例如地震频发的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对建筑物普遍进行了抗震设防,其所受地震灾害较小,人员伤亡也很少,使震害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

目前,我国还存在着对一些建设工程不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对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单位缺乏规范化的管理、对地震安全性评价的质量难以保证、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在建设项目审批中得不到体现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与建设工程设计规范相脱节等问题。

对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容易产生次生灾害等工程开展抗震设防工作、依法强化对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将成为今后防震减灾长期的工作任务。

2.4 分级建立抗震防灾体系成立地区级抗震防灾指挥部,指挥和协调各小区域的抗震防灾机构,调动救援队伍,调集救援物资,筹措救灾资金,实施区域性抗震救灾指挥工作。

成立常设防震防灾办公窒,制定区域性的抗震救灾方案,协助和指导区域内各部门搞好各项工作,为各级政府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方案,起到参谋部的作用。

建立以村、镇为基础、以城市为重点的抗震防灾体系。

2.5 实施高效、有序的应急救援措施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是抗震救灾的中心目标。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段内进行高效、有序的应急救援活动,并将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将主要取决于地震应急工作是否采取了最有效的救援措施。

震时对灾区实施快速、有效、充分的支援和救助措施包括:抢救在地震灾害中被压埋的幸存者;抢救因地震引发的火灾等次生灾害中的受伤者以及因地震引起的各类突发性疾病患者;提供避难场所或疏散受灾居民等等。

首先要高度重视通讯在应急救援中的作用,建立发达完备的现代通讯体系,及时上报灾情;其次,充分发挥区域性医疗机构及社区医疗的应急救治效力,在城市建立应急救援专业队伍,配备先进的地震应急医疗救助设施,使受伤者得到最及时最有效救治,并视灾情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发生,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再次,普及宣传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知识,提高市民自救互救能力。

2.6 控制次生衍生灾害的发生地震发生后要有灵活反应的策略和快速机动的应变能力,控制灾情,防止灾害进一步蔓延。

在地震救护中要及时排除地震次生和衍生灾害的发生隐患。

首先,加强控制和排除城市内火灾、煤气爆炸、毒气泄漏等一系列次生灾害的发生。

其次,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格控制社会秩序混乱的局面等衍生社会灾害的发生。

第三,加强灾民的心理安抚和稳定工作,把灾民组织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来,做好灾后的家园重建工作。

第四,加大政府对灾区的资金投入力度,防止地震引发的瘟疫、冻害等生存环境的恶化,及时补救。

三、结束语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然而,新世纪的城市地震灾害也越来越严重。

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远远不能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但从以往的地震中我们不难发现,城市地震造成的灾害是可以大大减轻的,甚至是可以避免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