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考研真题

2013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考研真题

河南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适用专业名称: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科学与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硕士考试科目名称:教育综合科目代码: 333注意事项:1、请将答案直接做到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无效。

2、除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外,不得在卷面上出现姓名、考生编号或其他标志,否则按违纪处理。

教育学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1.学校管理2.教育价值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教育的个体功能。

2.简述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有指导的自主探究模式。

三、论述题(共25分)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心理学部分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1.性格2.社会知觉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使用测验法和调查法应注意哪些事项?2.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有哪些?3.想象的功能有哪些?4.教师应承担哪些角色任务?三、论述题(共25分)智力发展特征?受哪些因素影响、怎样开发智力?2013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及答案教育学部分一,名词解释1,学校管理【解析】学校管理又称教育微观管理,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即对教育系统的“微观”层次---各级各类学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

学校管理服从于教育行政管理,在教育行政管理的指导下进行。

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校内部人力、财力、物力等要素的作用,利用校内外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和领导学校全体成员,有效地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2,教育价值【】作为客体的教育系统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的发展需要的满足,即理解教育价值概念的核心是把握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两者之间的价值关系。

其中,客体指的是整个教育系统,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

前者主要是指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子系统,后者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即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价值的基本表现方式就是教育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发展需要的一定满足。

二,简答题1,简述教育的个体功能。

【解析】教育的个体功能也即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它是一个包含着两个矛盾方向的变化,而又重新系统化的过程。

(一)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1)个体功能表现为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1).教育培养个体的主体性个体的主体性包括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的能力。

主体意识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而主体能力是指主体认识、改造自我内部和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

对于个体而言,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意识,激发并张扬主体能力的过程。

个体通过接受教育,形成道德观念、增加知识、提高能力而达到能动地适应客官世界并变革世界的目的。

创造意识是人的主体意识的突出表现。

教育对于人的培养也突出地表现为对于个体创造意识的培养,从而培养个体的主体性。

(2).教育促进个体独特性的形成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爱好、兴趣、理想、世界观、性格等。

个体的独特性多取决于后天的因素,特别是教育的作用。

教育虽然是按照社会的要求作用于个体的发展,但社会化本身也包含着对人的个体的独特性发展的要求。

2)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教育促进个体的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其基本含义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更具体地说是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思想意识是个体对社会事务的看法和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它是支配人行为的内在力量。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育代表着一定社会的要求,传播社会中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受教育者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社会文化要求一致的思想意识,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

而且由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还由于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就易于使学生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

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还表现为促进个体的政治化,其目的在于促使个体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使之效力于本社会制度。

(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行为社会化是人们按照社会行为规范改造自身行为的过程。

教育通过规范的传递,使个体认识社会规范的意义和内容,认识到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从而规范个体的行为。

人刚出生时对社会规范一无所知,只有经过长期的社会化过程如教育才能逐渐地学会,并使之内化为行为准则。

在日常生活中,教育还具有生活指导的功能。

它授予人在社会生活中必需的知识技能,如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帮助人们学会协调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使人们首先学会生活、适应生活。

(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要以一定的职业为生,这决定了为就业和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必须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个体的角色与身份社会化也是以接受教育为前提的。

2,简述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

【解析】教育目的是学校教育工作的起点和归宿,它既是学校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也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学校只能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来办学。

具体体现为:一是明确规定了教育“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即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二是规定了社会所需人才的质量规格要求,即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三是决定了教育内容的选择取舍,即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四是决定了教学的重点和质量标准,即对教师教学的定向作用。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课程实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课程自身的特性、课程实施主体的素养、课程文化的制约、课程政策的调控四个方面无疑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

1)课程自身的特性从课程自身方面来说,影响课程实施的特性主要有:(1)合目的性:是指课程与课程目标、教育目的的相符合程度。

在课程实施时,课程与课程目标和教育目的合目的性会影响到课程的实施。

相比起来,合乎目的性的课程更容易被认可,也更容易被接纳。

(2)可传播性:课程实施实际上也就是课程的传播。

一般来说,那些容易推行的课程不但其可传播性高,而且其被实施的可能性也愈大。

(3)可操作性:即课程被使用时的方便程度。

一般来说,可操作性强的课程更容易被采纳,也就更容易被实施。

(4)合时代性:从课程实施的层面来看,课程的特性就不仅是时代性了,而且是必须合时代性。

唯如此,这样的课程才更容易实施。

(5)相对优越性:是指相对于原有课程而言新课程计划的长处。

人们只有在看到其优点时,才更愿意采用该课程。

2)课程实施主体对课程实施的影响(1)校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如果校长能理解各个层次的课程领导功能,那么他们就会在他们各自的学校当中进行有效的领导。

(2)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影响:教师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进行重构,只有教师重构后的课程才是课堂中实际运作的课程。

3)课程文化(1)影响课程实施取向:不同的课程实施取向会带来不同的课程实施行为,从而影响着课程的实施。

(2)改变课程实施态度:课程实施者的课程实施态度也各不相同,而课程实施态度是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关键。

4)课程政策的调控(1)不同层级的课程政策对课程实施的影响:国家、地方及学校作为三个非常重要的组织主体,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的课程政策来落实和监控课程实施。

(2)不同的课程决策模型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从课程决策方式来看,课程决策模型有集权型、分权型和融合型三类。

不同的课程决策模型对课程实施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集权型课程决策模型下的课程实施往往具有较强的刚性,多采用自生而下的方式,强调统一性而缺乏灵活性。

分权型下的课程实施则多关注地方差异,考虑地方实际,多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强调灵活性而统一性不够。

融合型模型既保证了全国课程实施的统一性,又关注了地方课程实施的差异性,把全国与地方、统一与灵活、刚性与弹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4,简述有指导的自主学习模式。

【解析】有指导的自主学习模式是主体教育思想在教学领域的反映,是指以目标为依据,教师精心创设情境,营造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自我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1)基本思想(1)独立性高于依赖性。

个人自主学习重于小组学习,小组学习重于教师讲授;只有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才讨论,只有独立学习和讨论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才讲授;而且,教师要将时间毫不犹豫地留给那些学生能够自己读、自己思考、自己动手的教学活动,教师的讲也只是稍加点拨,教师讲解的内容应是那些必须要教师讲解学生才能弄懂的内容。

(2)过程重于结论。

以教科书为工具,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获取结论。

教学过程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适当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某个知识点,进而掌握比较全面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教学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灌输的过程。

(3)超越高于接受。

关注学生生活及个人经验,强调尊重“儿童文化”,发掘“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鼓励学生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课程,而不是单纯记住课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个学生的创见,并鼓励他们超越课本,超越教师。

(4)师生人格平等。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既参与学也参与教。

课堂属于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辩,充分激发其求知欲、表现欲、创造欲。

教师只作画龙点睛般的启发、引导、讲解、拓展,力求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

师生双方从共同营造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中得到发展。

(5)“先学后教,超前断后”。

课前需要学生超前进行独立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合作,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大幅度减少或取消课后作业,减轻学生负担。

2)操作程序。

有指导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以下操作程序:(1)启动。

这是一个目标导向的过程。

教师创设情景,适时揭示目标以让学生明确目标,并通过目标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产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2)引探。

教师逐层揭示学习内容,提供探究素材,指导探究方向及操作程序,指点探究方法。

学生围绕学习内容积极参与探究,开展实验、观察、比较、试探、体验等探究活动。

这一过程也被称之为导情和导思。

(3)内化。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组织议论,点拨思维,进行重点示范、讲解,帮助学生进行整理、小结。

学生则阅读教材,质疑问难,开展讨论,对知识进行抽象、概括,达到理解、掌握,并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运用知识进行推理判断。

这一过程也被称之为导行。

(4)作业与总结。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矫正;组织有针对性的练习,强化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组织综合练习,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合理评价。

这一过程也被称为导练与导评。

四、论述题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思考: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学生观”?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读。

教师:“骑着思想的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

”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老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爱钻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涨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