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清文学课件

明清文学课件


《世说新语》记载魏晋时期达官名士的言行 目录三十六门即品鉴的品目 世说新语内容 鲁迅:记言则玄远冷俊,记行则高简瑰奇 特点: 含蓄蕴藉,不动声色 淡远 情节弱化 《世说新语》创作上仍属‚史‛的范畴 :蕴藉淡远、事实的连缀、直接引语
3、成熟期(唐、五代、宋、元) • 唐传奇:文言小说的文体独立 传奇的繁荣在中唐:《李娃传》、《霍小玉 传》、《莺莺传》 晚唐以后多武侠小说 李光鼎《虬髯客传》王小波改编为《红拂夜奔》 早期武侠小说的特征与金庸对《虬髯客传》 的评价
• 受民间道德评判影响(宗法社会家庭伦理扩大化为国家伦 理,君子/小人;忠臣/奸臣)
历史循环论?
• 词曰:(杨慎) •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 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 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 事,都付笑谈中。 •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 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 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 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这一段是毛宗岗后加的,也是他的历史循环论 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头就是献帝几年
第三节、《三国演义》的思想内容
一、历史史实与艺术虚构: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唯《三国演义》则七分实事,三分
虚构。以致观者往往为其惑乱”
真假曹操
• 关于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三种说法: • 正当防卫(魏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 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 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 数人。) • 过失(世语曰: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 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 杀八人而去。) • 过失+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孙盛杂记曰: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 杀之。既而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 (三国演义作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遂行。
第四节、《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志士的颂歌,塑 造了一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 • • • 智绝:“古今来贤相中第一奇人”诸葛亮 义绝:“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关羽 奸绝:“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
• 二、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表现种种矛盾, 尤其善于战争描写。 • 战争之间详略互济虚实相生,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如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的同 与异 • 笔墨主要在战争背后的内容,注重斗智,写战争的 目的在于写人。继承《左传》以来描写战争的优良 传统。 • 注重场面渲染,多用对比衬托,张驰结合,动静结 合手法。
第二节 明代商品经济
• 经济发展情况 • 市民意识的高涨
第三节 明代文艺商品化的特点
第四节 心学与文学观
• 阳明心学 • 文学观念的转变
引入:中西文学传统比较
中国小说史概述
• 以早期叙事文学为核心的古代地中海传统: 史诗epic——中近世的罗曼史romance——18 世纪/19世纪长篇小说novel • 以抒情诗为核心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 三百篇——骚——赋——乐府——律诗—— 词曲——散人。与人寡合,
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
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1364)复合,别 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三、《三国演义》的版本
1、嘉靖本:即署有“嘉靖壬午(元年,15 2 2)
孟夏吉望关中修髯子书于居易亭”的大字精
刻本,这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三国志 通俗演义》版本。 嘉靖本前有弘治甲寅(1494)庸愚子的序, 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书成,士君子之好
西方“小说”一词: story,novel,legend,fiction,romance, narrative 中国“小说”的语源 1、《庄子》外物篇 “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这里所说的小说,是指琐碎的言谈、小见解, 与现时所说的小说相差甚远。
•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jie以为饵,蹲乎会稽, 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已而大鱼食 之,牵巨钩,陷没而下,惊扬而奋鳍,白波若山, 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 离而腊之,自制河(浙江)以东,苍梧(湖南) 已北,莫不厌若鱼者。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 皆惊而相告也。 夫揭竿累(细绳),趣(趋走)灌渎,守鲵 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 达亦远矣。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其不可与经 于世亦远矣!
“说话”的艺术与程式 ‚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 出涕者,闻曹操败,则喜唱快‛ 叙述者:说书人。全知叙事模式+限知叙事: 多视角(外视角,内视角),全方位(时 空转换)“纯客观假象”+叙事干预(评 论,预示)‚楔子与回末里的叙事人侵入” 结构:开场诗——入话(对开场诗解释)— —头回(小故事,与后面内容正相关或反 相关)——正话——散场诗 语言:口语化的白话文,韵散结合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明代的时代背景
一、政治背景
• 1368年朱元璋称帝于南京,至1644年崇祯帝
自缢于北京,明朝前后共计277年。
• 朱元璋与明代的特务统治和恐怖政治(文字
狱)。方孝孺事件
• 明代除了边境与蒙古人的战争及抗倭战争, 大体是和平富足时期,帝王的残暴与后来的 宦官专权对这一朝代的文化社会和经济史影 响不大。
小说从卑微到救国
• 中国古代小说的合适(无所不包) 与不合适(小玩意)
• 中国为什么落后,就是中国小说不行,要兴国就必 须兴小说,要启蒙就要用小说来启蒙——梁启超 (1902) • 我写小说就是为了救国,启蒙那些麻痹的人们—— 鲁迅 小说从一个什么都没有用的东西突然就成了一个被夸 大的文学形式
二、古代小说观念的演变
2、正式提小说这一词,确立为文类 东汉桓潭《新论》 “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 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 认为小说仍然是“治身理家”的短书,而不是为政 化民的“大道”。 3、东汉班固《汉书· 艺文志》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 之所造也。”
• 小说最初文体定位: 介于子部与史部之间,虚构与非虚构矛盾 子部:说理取譬,有虚构 史部:史实,讲求真
• 古小说
“古小说”一词源自鲁迅,他在做小说史研究时,将唐以前 小说,通称为“古小说”,并作《古小说钩沉》。古小说 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过程中的原始形态,或称为雏形。其 主要特点,还没有摆脱其他文体,而取得独立。 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 干宝两则人生轶事(《晋书》 干 寶 传) : 寶父先有所寵侍婢,母甚妒忌,及 父亡,母乃生推 婢于墓中。寶兄弟年小,不之審也。後十餘年,母喪,開 墓,而 婢伏棺如生,載還,經日乃蘇。 又寶兄嘗病氣絕,積日不 冷,後遂悟,云見天地間 鬼神事,如夢覺,不自知死。寶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靈 異人物變化,名為搜神記,凡三十卷。 志怪作为实有来写,干宝写书目的在于明神道之不诬 还是史家崇尚事实的延续 志人小说: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事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说明到弘治
年间此书还是以抄本流传。
2、李评本:明万历、天启年间《李卓吾先生批评
三国志》。明末人叶昼假托李卓吾之名所作,故 又称“伪李评本”
3、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本:清康熙年间,毛纶、
毛宗岗父子以李卓吾评本为基础,参考了“三国
志传”,对回目和正文进行了修改,并作了详细的
评点。毛本正统思想较浓,但艺术上有较大的提 高,成为后来最流行的本子。
第二章
《三国演义》
第一节 章回小说的产生及其形式特 点
第二节、《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 版本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 : 史志与民间传说,是《三国演义》成书 的两个重要来源。 三国故事由史实到小说,经历了漫长的 发展演变过程。
二、《三国演义》的作者
• 关于罗贯中的生平,目前所知甚少。明人贾
二、正统观念与道德评判
• 《三国演义》尊刘反曹的倾向:书中把蜀国 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 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 典范,而将魏国的曹操作为奸邪权诈、推行 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 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其书(指《三国志》)以魏为正统,至习凿齿作《汉晋春 秋》始立异议。自朱子以来,无不是凿齿而非寿。然以理 而论,寿之谬万万无辞;以势而论,而凿齿帝汉顺而易, 寿欲帝汉逆而难。盖凿齿时晋巳南渡,其事有类乎蜀,为 偏安者争正统,此孚于当代之论者也。寿则身为晋武之臣, 而晋武承魏之统,伪魏是伪晋矣,其能行于当代哉?此犹 宋太祖篡立近于魏,而北汉、南唐迹近于蜀,故北宋诸儒 皆有所避而不伪魏。高宗以后,偏安江左,近于蜀,而中 原魏地全入于金,故南宋诸儒乃纷起而帝蜀。此皆当论其 世,未可以一格绳也 。(《四库总目提要》) • 受封建史学家正统观念影响(谁为正统与当时形势有关)
纪昀: 《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 著书者之笔也。……今一书而兼二体,所 未解也。小说既述见闻,即属叙事。不比 戏场关目,随意装点……今燕昵之词,媟 狎之态,细微曲折,摹绘如生,使出自言, 似无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则何从而闻见 之?又所未解也。
三、古代小说的源流与分期 1、萌芽期(先秦) 神话传说---史传散文---诸子散文 2、雏形期(两汉魏晋南北朝) • 野史杂传:《吴越春秋》《 燕丹子》《 汉武故事》 《史记刺客列传》与《燕丹子》即正史野史比较: *以事为中心与以人为中心, *多出离奇情节:乌白头马生角,杀千里马取 肝,杀美人手 野史将史与小说交缠 一直延续至明清
• 宋元话本:白话小说的兴起 “说话”溯源 先秦时期的倡优、侏儒而来----民间自发口传 -----到唐代成为一种表演技艺“说话” 元稹《寄白乐天代书一百韵》: ‚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移。‛ 自注:‚乐天每与余同游,常题名于屋壁。顾复 本说‘一枝花’,自寅至巳。‛ 说:说唱,话:故事 话本:说话的底本
• 新王朝自信的标志:郑和七下西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