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0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

2019届一轮复习人民版第10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

第10讲明清时期的经济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

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2)成就①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②纺织业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棉织业: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

原因: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

3.商业(1)商业繁荣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

③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③行业:丝织业。

④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

⑤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

(4)缓慢原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二、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①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2.“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延缓了封建经济的解体(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3)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易错提醒“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区别(1)“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即所谓“朝贡贸易”;主要是防内。

(2)“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既禁止国人出海贸易也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政府特许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主要是防外。

考点一古代的商业都市和商品经济1.古代中国商业都市发展的五大特点(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市场不断繁荣。

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

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盛。

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对外贸易发达。

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2.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

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长。

(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①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它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②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1.论从史出明清奢侈之风——“扬气”史料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结论史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奢侈之风,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获取材料信息要求: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材料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主要信息:答案特点: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考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1.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不同点时间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目的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作用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相同点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2.古代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1.论从史出明代的经济立法史料(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结论明代的市场立法规范了商业行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但“海禁”政策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

2.史由证来要求: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说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史料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

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论证:答案(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遮断了西方商人与“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引起西方人的不满。

(3)对于“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明清时期商人的营商致富动机(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商贾史》发现问题材料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命题角度明清时期商人营商致富动机的成因及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因素。

2.“海禁”政策下的“百货不通”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书》发现问题“海禁”政策导致了沿海居民的贫困化。

命题角度如何评价“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的社会影响。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时间题号时间题号2017全国Ⅰ,272016全国Ⅱ,27全国Ⅲ,272015全国Ⅱ,272014全国Ⅰ,272013全国Ⅰ,40全国Ⅱ,261.命题点:社会史观——明朝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017·课标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明代玉制器皿的使用从上层社会专属到普通人家的变化,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 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直接对应关系,故A 项错误;C 、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2.命题点:明代江南农村的变化(2016·课标全国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答案A解析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

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