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一. 重点、难点:议论文考察目标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所要阐明的见解和主张,也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本专题首先主要讲如何把握论据及论证方法,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下面就中心论点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指示型中心论点、包孕型中心论点谈寻找的方法。
阅读议论文还必须把握文章的论据和论证,所以本专题要介绍如何把握论据和论证方法,并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
二. 如何准确把握论点(一)寻找论点时要注意的问题1. 什么是议论文的论点?一篇文章中是否可以有多个论点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
一篇简单的议论文或一段议论性的文字,一般只有一个论点。
当议论文出现有几个论点时,就一定有一个,亦只能有一个起主宰作用的中心论点来统率全文。
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要表明的主要见解和主张。
其它的论点(一般称为分论点)是为它服务的。
2. 在寻找论点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呢?要注意不能把“论题”(论的是什么)和“中心论点”(或论点)相混。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论点”则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证明什么),这两点是不同的。
例如《想和做》就是论题,而不是论点。
对“想和做”这个问题作者的见解是什么呢?“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
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
”这才是这篇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所要证明的。
(二)如何寻找指示型中心论点1. 中心论点有哪几种表现形式?中心论点,有两种主要的的表现形式:①指示型中心论点,②包孕型中心论点。
2. 什么是指示型中心论点?指示型中心论点是指由文章里的一个现成句子来表达的论点。
只要我们细心揣摩文意,通过阅读思考,可以从文章中划出这个中心论点的句子来。
例如语段1:世界上最小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最大的力量。
以自然现象来说,最小的莫过于原子里的基本粒子。
据《十万个为什么》介绍:“五十到一百万个原子一个挨着一个排起‘长蛇队’来,也只有一根头发那么细的一点点。
”至于基本粒子,就更小得无法比拟了。
但正是这种最微小的东西,放出了今天世界上最大的能量。
每一公斤铀(235)全部裂变而放出的能量相当于二百五十万公斤好煤全部燃烧时所放出的能量。
这些煤如果用火车来装,得装三四十车皮。
原子虽小,力量可谓大矣!再以现象来说,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建立的红色根据地。
开始也是很小的,叫做“星星之火”。
但是曾几何时,“星星之火”演成了燎原之势,终于在全国取得了胜利。
我们在土地改革中访贫问苦,扎根串连,不厌其烦地一户一户、一人一人地作深入细致的思想发动工作,提高了农民的阶级斗争觉悟,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斗争局面,把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摧毁了。
分析:这段议论文字,中心论点就是开头的第一句:“世界上最小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最大的力量”。
整段文字,就是围绕着这句话展开论述的。
看看它的中心论点又是什么。
例如语段2:我们要知道,有不同的意见的人,跟我们来讨论、争论,真理才能愈辩愈明。
辩证法就它的希腊字源来说,意思就是进行论战,联共党史上不是也讲了这一件事情吗?在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政治家也喜欢争辩。
圣人都喜欢辩论,何况咱们后生小子乎!为寻求真理,就要争辩,就不能独断。
分析:例2的中心论点与例1有所不同,出现于文末,是“为了寻求真理,就要争辩”。
3. 指示型中心论点既然是指在文章中出现的句子,那么,它一般出现在什么地方较多、有无规律可寻呢?指示型中心论点,通常出现在文章的四个地方:(1)落笔明旨,标题即中心论点。
例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标题就是鲜明的中心论点。
(2)开门见山,开篇点明中心论点。
如上面语段1第一句就是中心论点。
《谈骨气》也一样,在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3)山断云连,文中推出中心论点。
例如,《想和做》(4)剥笋见心,篇末归纳中心论点。
(三)如何寻找包孕型中心论点1. 什么是包孕型论点有一些议论文,无论怎样分析、寻找,也不能从文章中找出可以作为中心论点的现成的句子来,这种融汇在文章之中,要读者自己经过阅读归纳才得出来的中心论点,就叫做包孕型中心论点。
例如语段:一个人光懂得一些游泳的道理和规则,却从来不到水里去,他是不会游泳的。
打乒乓球也是一样。
如果把徐寅生《关于如何打乒乓球》读了很多遍,却不练,不多练,在乒乓球台前决不能打得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分析:从上面两个例子中,可以得出一个什么论点?光看文字,不能直接找出中心论点。
这就需要我们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通过领会、提炼、归纳,得出中心论点来。
这题的答案正是这样得出来的:光有理论,没有实践是不行的。
2. 遇到要分析、归纳中心论点的,有什么窍门?可以先从归纳段意、层意人手,再从段意层意中提炼中心论点。
另注:要找准论点,可以借助句子的形式帮助辨认。
在议论文中,论点大都以一个完整的、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表达。
包孕型中心论点须自己通过阅读分析归纳的除外。
(四)总结在阅读中寻找论点的方法:①明确论题,依据论题寻找论点。
②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是一个判断句。
③通过分析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把握论点;三. 如何准确把握论据和论证方法(一)什么是论据1.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2. 事实论据包括哪些内容?作为事实的论据包括事例、史实、统计数字等。
概述的事实论据有时容易忽略,要特别引起重视。
3. 使用事实论据要注意什么问题?所用的事实论据必须确凿可靠,有代表性。
4. 如何分析事实论据?在阅读议论文时,要注意分析作者通过事实,想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从而找到事实论据与论点之间的联系。
例如语段:要有生命的紧迫感生命,真正属于自己的最多60年时间,而真正致力于工作的只有二十年时间,实在太短了。
那么,应该如何在这短促的生命征途上,留下一串坚实的脚印呢? 纵览古今中外,大凡功绩卓著者,均能争朝夕,抢分秒,把时间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这样,就等于延长了自己的生命,为成就事业奠定了基础。
鲁迅先生一生珍分惜秒,永不息战,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他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他博览精深,多识善思,而当别人称他为“天才”时,他却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了工作上。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经验之谈:“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
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
”世界音乐大师德彪西,一生顽强创作。
在因病不能作曲时他曾说:“克罗德•德彪西不能继续作曲,就没有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他挣扎着作了第三奏鸣曲,抱病参加了最后一次演出。
由此可见,一切有出息有作为的文艺家、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点——时间的紧迫感。
时间和生命,对每个人都是公正的,能否使它发挥最大的价值,需要每个人作出回答,每个人都要有生命的紧迫感。
分析:例文选用了什么事实论据?论证了什么观点?例文《要有生命的紧迫感》举了鲁迅、德彪西等名家争分夺秒工作的典型事例,有力地论证了“每个人都要有生命的紧迫感”这一中心论点。
德彪西的例子能否换成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的例子?不好。
鲁迅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德彪西是世界音乐大师,扣住了“纵览古今中外,大凡功绩卓著者”一句,举例典型,有代表性。
5. 什么是道理论据?道理论据,包括革命导师的正确论述和自然科学原理、定律、公式等。
此外,正确反映人类生活经验和自然规律的名人名言、谚语、箴言等,也属道理论据。
6. 运用道理论据须注意什么问题?道理论据必须是经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
例如:《要有生命的紧迫感》中鲁迅回答别人称他为“天才”的话、华罗庚的经验之谈、德彪西的名言属道理论据。
(二)什么是论证方法1. 什么是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
2. 有哪些常用的论证方法?论证方法有多种多样,初中阶段学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例证法(举例论证):就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引证法(道理论证):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言论,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
此外还有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
3. 什么是对比论证法?对比论证法是拿正反两方面的论据或观点来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以突出中心。
4. 比喻论证有何作用?比喻证论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形象。
使用比喻论证,既能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明了,同时又显得生动形象。
(三)论据与论证之间是什么关系1. 论据与论证之间是什么关系?两者表面上只是一字之差,实质上是不同的。
如果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则是解决“用什么证明’’的问题,论证则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可以把论证理解为是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起着桥梁的作用。
还有鲁迅的例子说它是事实论据还是说它用了例证法,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只不过角度不同罢了。
从论据性质的角度来说,它是事实论据;从该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的角度说,它用了例证法。
【模拟试题】一. 阅读下面各文段,然后回答问题说明:本训练题主要训练同学们正确寻找议论文论点的能力。
指示型中心论点可特别注意标题、篇首、篇末或文中,看能否找出论点;包孕型中心论点可在通读全篇的基础上加以归纳。
(题目难度较大)(一)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问题:本文段的论点是:()A.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
B. 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C.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D. 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二)理想的阶梯,属于刻苦勤奋的人。
为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崇高理想,马克思整整刻苦勤奋了一生。
他积极投身于火热的工人运动,研读过无数种著作,学会了欧洲好几个国家的语言。
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在图书馆钻研,座位下水门汀地面,竟然被磨掉一层。
化学家诺贝尔为减轻工地挖土工人的繁重劳动,决心发明炸药。
整整四年,他废寝忘食,做了几百次试验。
最后一次试验时,他一动不动地盯着燃烧的导火线。
一声巨响,围观的人们惊叫:“诺贝尔完了!”可是,诺贝尔却从浓烟中跳出来,满身鲜血,面孔乌黑,兴奋地狂呼:“成功了!”正是被一种崇高的目标所鼓舞,那些杰出的人物才产生了惊人的毅力与忘我的崇高精神。
理想的浪涛,激励着他们去刻苦奋斗。
问题:这段文字的论点是:(三)“我的劳动所得,我愿怎么花就怎么花,你管得着吗?”啊哟哟,同志,何必那么生气?我们并不是吝啬鬼,并不是那种临死的时候看见点两根灯草就闭不上眼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