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青山”中植被丰富,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
A. 生物影响环境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环境影响生物
D. 环境适应生物
2. 枯叶蝶形态和颜色与周围落叶非常相似,这属于(B)
A. 环境影响生物
B. 生物适应环境
C. 生物影响环境
D. 环境制约生物
3. “春有桃花迷人眼,夏有莲叶荷田田”,不同的花儿在不同季节绽放,主要是受了()的影响,所以在异地引进作物品种之前应充分考虑,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C)
A. 温度、水分
B. 水分、日照
C. 日照、温度
D. 温度、土壤
4. 下列各项,构成生态系统的是(D)
A. 草原中的全部植物
B. 树林中的全部昆虫及它们的食物
C. 农田中的全部庄稼
D. 一个池塘及池塘中的全部生物
5. 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D)
A. 阳光→草→牛→虎
B. 草→鼠→鹰
C. 鹰→蛇→青蛙→昆虫
D. 草→兔→鹰
6. 下列实例中,能体现出生物适应环境的是(C)
A. 植被丰富的山中空气清新
B. 初到高原的人出现高原反应
C. 浮水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叶片的上表皮
D. 水葫芦作为“生物入侵者”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
7. 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鲫鱼适应水中生活。
有关叙述正确的是(C)
A. 蚯蚓靠刚毛的收缩就能进行运动
B. 鲫鱼向前的动力来自尾鳍
C. 蚯蚓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D. 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
8. 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
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
A.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影响这一现象的生态因素主要是水分
B.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枝条及其绿叶是由芽发育而来的
C. “地迥鹰犬疾,草深狐兔肥”,兔的牙齿有门齿和臼齿的分化与其植食性相适应
D.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属于动物界的最大类群——节肢动物
9. 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食物链的是(B)
A. 阳光→草→兔→狐
B. 草→兔→狐
C. 狐→兔→草→细菌
D. 狐→兔→草
10. 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作用,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是(C)
A. 农田生态系统
B. 森林生态系统
C. 湿地生态系统
D. 湖泊生态系统
11.(2019·武汉)武汉市具有多处湿地生态公园,湿地能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这体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
A.生物影响环境B.生物适应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环境适应生物
二、非选择题
12. 判断下列句子的对与错
动物能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
(√)
13. 如图所示的生态系统中有__2__条食物链。
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__植物→鼠→蛇→鹰__(用箭头和文字表示)。
该生态系统中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_鹰__。
如果该生态系统被DDT污染最终__鹰__体内DDT富集最大。
14. 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请分析回答:
(1)某些生物与生活环境和习性相适应,形成不同的呼吸结构。
如蚯蚓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与此相适应的呼吸结构及其特点分别是__体壁湿润、内含毛细血管__;家鸽飞行需要大量氧气,与之相适应的呼吸方式和辅助呼吸的结构分别是__双重呼吸、气囊__。
(2)某些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形成具有一定作用的体表结构。
如蛔虫体表有__角质层__,能防止人体消化液侵蚀,适于寄生生活;蝗虫和蜥蜴体表分别有__外骨骼、角质鳞片__,起保护和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适于陆地生活。
(3)某些生物与生活环境和习性相适应,以一定的生殖发育方式维持种族的延续。
如青蛙的发育方式是__变态发育__。
蝌蚪生活在水中,主要以藻类为食,青蛙成体水陆两栖生活,主要以昆虫为食。
这些生活习性,可以减少同种生物之间__争夺食物和空间__的生存斗争。
(4)生物进化是__生物的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__共同作用的结果,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形成多种多样的生物。
15.(2019·陕西)如图为某生态系统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该生态系统除了非生物部分和图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应有__分解者__,缺少它们,地球上的动植物尸体将堆积如山。
(2)请据图完成食物链:__草__→鼠→蛇。
该图中共有__4__条食物链。
由图可知,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__物质和能量__沿着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自动调节__能力。
这种能力使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维持相对稳定。
16. “一江清水,一岸葱茏”,污染与防治是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
下图为某水体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图中CO2表示二氧化碳),请分析作答:
(1)图中的___A__(填代号)是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生物部分,它直接决定了流入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少。
(2)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以__二氧化碳__的形式循环。
(3)生态系统的重要要功能是__能量流动__和物质循环。
(4)母亲河长江是一个生态系统,如图要构成生态系统,还需补充__环境(“非生物环境”、“非生物部分”“非生物成分”也可)__。
(5)长江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功能日趋弱化,白鳍豚在长江几乎绝迹。
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习总书记在长江沿线视察时,作出“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的重要指示,为响应号召,治理长江,请你为政府提一条可操作建议,来保护白鳍豚:__关停沿岸化工厂、惩治非法排污、禁止捕猎、投放食物(合理即可)__。
17. 如图为“某农场”农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网简图,请回答:
(1)水稻与杂草之间为__竞争__关系。
(2)谚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反映了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写出其在某生态系统中构成食物链__树叶(草或植物均可)→蝉→螳螂→黄雀(生物之间的连接线“—”不给分)__。
(3)鱼、鸭及昆虫的肠道中均有寄生生物,这些寄生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__分解者__。
(4)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稻田治虫不力,也会导致减产,说明农田生态系统的__自动调节能力__相对较弱。
18. 某品牌洗手液号称完全不影响环境。
丽丽想证实该洗手液是否会影响蚯蚓的生活,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准备: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蚯蚓40条,喷雾器2个,清水,稀释为1%的洗手液溶液。
实验步骤:
①将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均匀铺撒在大纸盒中,沿中线均分为A、B两个区域(如图所示)。
在A、B两个区域的土壤中分别放入20条蚯蚓,盖上纸盒盖,置于室温;
②每天向A区域喷洒1%洗手液溶液10 mL,向B区域喷洒清水10 mL;
③两周后,翻开土壤,分别统计A、B两个区域中存活蚯蚓的数量。
实验结果:A区域存活的蚯蚓有2条,B区域有18条。
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身体细长柔软,分为许多__体节__,属于无脊椎动物中的__环节__动物。
(2)实验中每组使用了20条蚯蚓,而不是1条,理由是__避免出现偶然性,减小误差__。
(3)该探究实验的变量是__1%洗手液溶液__。
(4)假如其他同学也照此方案进行实验,得到了多组数据,则应取他们的__平均值__作为实验的最终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