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中考文言文阅读重点考试篇目之《岳阳楼记》

2018中考文言文阅读重点考试篇目之《岳阳楼记》

2018年中考文言文阅读重点考试篇目之《岳阳楼记》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政治家二、重点词语解释 2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读音()通()意思()1、谪:。

2、百废具兴:具,。

兴。

3、胜状,4、增其旧制:制,。

5、大观:6、横无际涯:际,涯,7、朝晖夕阴,晖,。

8、前人之述备矣,备。

9、南极潇湘,极,10、连月不开,开,。

11、隐耀,耀,。

12、去国怀乡,去,13、景明:。

景,。

14、不惊,。

15、尝,。

16、翔集。

17、宠辱偕忘,偕,。

18、求,。

19、仁人,。

20、把酒临风:把,。

21、微斯人:微,。

22、吾谁与归:归。

23、属予作文以记之,以,。

24、不以物喜,以,五、理解性默写1、面对人生中的欢乐和痛苦,我们应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借用“古仁人之心”来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2、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达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哪两句话?六、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去国怀乡,忧谗畏讥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6、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7、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8、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9、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1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1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4、微斯人,吾谁与归?七、课文内容理解1、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腾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3、“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4、第五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从“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话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本文的“其喜洋洋者矣”是一种“乐”,“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是一种“乐”,说说这两种“乐”有什么不同?7、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是“忧”,迁客骚人“感极而悲”也是“忧”。

他们“忧”的各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阐述。

8、本文题目是《岳阳楼记》,内容上却大量描写洞庭湖的景色,试分析作者的用意。

9、岳阳楼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名扬天下,这一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境界?一、【甲文】嗟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注:①再适,改嫁。

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

③昃(zè),太阳偏西。

8.解释①朝晖夕阴,晖()②去.之南都入学舍,去.()9.翻译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1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的表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表达方式。

(3分)11.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3分12.距离范仲淹近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

(3分)二、2007潍坊市(甲)嗟夫!……..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北宋王禹偁《黄冈新建小竹楼记》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分)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庙堂:③不可具.状具:④公退之暇,被.鹤氅被:11.翻译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2分)②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2分)12.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2分)13 .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

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一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

(2 分)杜甫顾炎武周恩来答:三、阅读文言文,回答10-14题。

【甲】嗟夫……微斯人,吾谁与归?【乙】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⑵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2.翻译下列句子。

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⑵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3.【甲】文中的古仁人具有,的旷达胸襟,【乙】文论述了有所作为成就大业的人必须具有,的崇高境界。

(用原文语句回答)14.范仲淹的奉献精神和孟子的忧患意识值得我们学习,作为当代中学生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湖南省郴州市】二(二)文言文阅读(16分)【甲】若夫霪雨霏霏……吾谁与归?【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1.解释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4分)⑴连月不开.()⑵杂然而前陈.者()⑶长烟一.空()⑷游人去.而禽鸟乐()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⑵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甲文第二段描摹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乙文第一段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4分)14.甲乙两文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并具体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4分)15.同样是被贬,柳宗元在自然美景面前也未能释然,欧阳修却拥有旷达的胸襟,范仲淹却依然怀有忧国忧民之心,你更欣赏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4分)2008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岳阳楼记》五、 1、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2、浮光跃金。

3、静影沉璧。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衔、吞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七、 1、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2、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3、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以已悲”。

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议论。

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

点明中心。

5、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四、【甲文】嗟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自《岳阳楼记》)【乙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①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饘粥不充②,日昃③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注:①再适,改嫁。

②饘(zhān)粥,稠粥;不充,不足,此指喝不上。

③昃(zè),太阳偏西。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于是就用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解释①或异二者之为.()②去.之南都入学舍()①为:心理活动,心情;②去:离开,离家。

9.翻译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①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②有时夜里昏沉困倦,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10.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甲、乙两文中都起揭示主题(点明文章中心)的作用;但两文采用的表达方式不同,甲文主要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乙主要运用了记叙表达方式。

(3分)11.从乙文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伟大抱负的思想基础是什么?(3分)从家世贫苦了解人民的疾苦,从小立志苦读大通六经之旨奠定了儒家“仁爱”思想12.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

(1)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成败得失是人生常事,需要我们摆正心态、豁达面对,练就一颗坚强的心才能立于竞争前列;(2)虽然我们身处和平发展年代,但是还会面临许多困难,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居安思危,吃苦在先,享乐在后,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立于国际强林之中。

(3分,要求从“旷达胸怀”和“崇高抱负”两方面回答,只写一方面得2分)七、2007潍坊市(甲)嗟夫!……..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

竹工破之,用代陶瓦。

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远吞山光,不可具状。

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

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

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