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课程 PPT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 一些学者从后现代主义理论出发,借鉴于后 现代主义提出的新视角和新方法等考察一系 列的课程问题。在这方面最为著名的是美国 学者多尔。他把自己设想的后现代课程标准 概括为“四R”。即丰富性( Richness ) 、 回归性(Recursion) 、关联性(Relation)和严 密性(Rigor) 。
学科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用发现法进行教学。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 核心观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
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 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布拉梅尔德( H. Brameld ) ❖ 两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主张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因为社会是学生 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实验室。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三、课程类型
❖ 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 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 国家、地方与校本课程 ❖ 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二)学科课程论 ❖ 学科课程论也称分科课程论,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
定学校课程的理论。 ❖ 在西方,集中反映这种课程理论的教育哲学思想是要素主义
和永恒主义。 ❖ 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是学科课程理论的集大成者,它的
结构主义课程论对学科课程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阐述,是学 科课程理论流派的一面旗帜,其基本观点有以下三个方面: 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课程的基本结构。 在课程设计上,主张根据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安排
第六章 课 程
第六章 课程
❖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第二节 课程设计 ❖ 第三节 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教学目标:
掌握课程的概念; 理解当代主要的课程理论; 掌握课程类型; 结合实际分析现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问题情境
❖ 课程就是我们所学的教学科目吗? ❖ 课程就是四十五分钟的学习吗? ❖ 高考的3+x, x到底是什么课程,学校是怎样
这种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 学预期的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缺陷:
❖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忽 略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把课程定义为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容易忽略非预期的 学习结果。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3、课程即学习经验
❖ 课程即社会改造
一些激进的教育家认为,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 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现存社会制度的束缚。 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的主要弊端、学 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参与,形 成从事社会规划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 广义的课程就是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在国 家要求、学校安排和教育者指导下使学习者 身心得到发展的。 缺点:
❖ 过分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系统,往往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 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
❖ 割裂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过程的联系,把课程视为外在学习者的静态的 东西,忽视了学习者的活动和体验。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2、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 狭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 标而设置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及学科的进程安 排。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二、当代主要课程理论 ❖ (一)活动课程论
❖ 活动课程理论的思想可以追溯到法国自然主义教育 思想家卢梭。后经杜威得以发扬,杜威的这一课程 理论又称做“经验课程论”或“儿童中心主义课程 论”,此观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课程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教材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二)几种典型的课程概念 ❖ 1、课程即教学科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把课程定义为:
❖ 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广义课程)。如,中学课程、 小学课程等。
❖ 狭义课程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如,语文、数学、外语等。
费尼克斯认为“一切的课程内容应该从学术(学问)中引申出来。 或者说,惟有学术(学问)中所包含的知识才是课程的适当内容”。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在西方,“课程”一词的英语是Curriculum。 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 有价值》一书中。其词根源于拉丁语 “Currere”,意为跑马道。转义为教育术语, 隐喻为“一段教育过程”。从中世纪起“课 程”这一术语便一直是指在学校时间表上科 目内容的安排,这与我国文化传统中对“课 程”一词的理解不谋而合。
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 ❖ 存在主义认为,在确定课程时候,一个重要的前提
是要承认为它自己的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 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 奈勒认为,不能把教材看作是为学生谋生职业作好 准备的手段,也不能把他们看作是进行心智训练的 材料,而应当把他们看作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 我实现的手段;不能使学生受教材的支配,而应当 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
教授的?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一、课程的概念 ❖ 二、当代主要的课程理论 ❖ 三、课程的类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一、课程的概念
❖ (一)课程的词源分析
❖ 课程一词,据有关的辞书和研究者考证,始见于唐 宋时期。唐代孔颖达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庙、 君子作之”句作疏说:“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 乃依法制”,此处“课程”的意思是以一定程式来 授事。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使用了 “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 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其中“课程”一词就包含 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这种观点最初来自于教育家杜威,他认为,所谓 课程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学习经验。
缺点:
❖从理论上讲,把课程定义为经验似乎很有道理,但在 实际教学情境中很难做到。同时这种定义也过于宽泛, 把学生的个人经验都包容进来,以至于对课程的研究 也无从下手。
第一节 课程概述
❖ 4、课程即社会文化再生产
有学者认为,课程就是社会文化的选择和改造。即社会 文化的再生产。他们认为学校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 有用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