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在人教版高二数学的课本中,涉及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内容也比较多,同学们要认真学好高二数学的内容,尤其是理科的学生。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数学知识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二数学知识点1
数学概率
(1)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频率与概率的区别。
(2)通过实例,了解两个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
(3)通过实例,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会用列举法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的根本事件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
(4)了解随机数的意义,能运用模拟方法(包括计算器产生随机数来进行模拟)估计概率,初步体会几何概型的意义(参见例3)。
(5)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人类认识随机现象的过程。
高二数学知识点2
分层抽样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两种方法
1.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2.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将各层中的元素按分层的顺序整齐排列,最后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2.分层抽样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的子总体中的样本分别代表该子总体,所有的样本进而代表总体。
分层标准
(1)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
(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分层的比例问题
(1)按比例分层抽样: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2)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
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高二数学知识点3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
定义式
()
通项公式及推广公式
中项公式若成等差,则
若成等比,则
运算性质若,则
若,则
前项和公式
一个性质成等差数列
成等比数列
86、解不等式
(1)、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当a>0时,有.[小于取中间]
或.[大于取两边]
(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步骤:
①求判别式
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两相异实根一个实根没有实根
③画二次函数的图象
④结合图象写出解集
解集r
解集
注:解集为r对恒成立
(3)高次不等式:数轴标根法(奇穿偶回,大于取上,小于取下)
(4)分式不等式:先移项通分,化一边为0,再将除变乘,化为整式不等式,求解。
如解分式不等式:先移项通分
再除变乘,解出。
87、线性规划:
(1)一条直线将平面分为三局部(如图):
(2)不等式表示直线
某一侧的平面区域,验证方法:取原点(0,0)代入不
等式,若不等式成立,则平面区域在原点所在的一侧。
假设
直线恰好经过原点,则取其它点来验证,例如取点(1,0)。
(3)线性规划求最值问题:一般情况可以求出平面区域各个顶点的坐标,代入目标函数,的为值。
高二数学知识点4
1、学会三视图的分析:
2、斜二测画法应注意的地方:
(1)在已知图形中取互相垂直的轴ox、oy。
画直观图时,把它画成对应轴o'x'、o'y'、使∠x'o'y'=45°(或135°);(2)平行于x轴的线段长不变,平行于y轴的线段长减半.(3)直观图中
的45度原图中就是90度,直观图中的90度原图一定不是90度.
3、表(侧)面积与体积公式:
⑴柱体:①外表积:s=s侧+2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v=s底h
⑵锥体:①外表积:s=s侧+s底;②侧面积:s侧=;③体积:
v=s底h:
⑶台体①外表积:s=s侧+s上底s下底②侧面积:s侧=
⑷球体:①外表积:s=;②体积:v=
4、位置关系的证明(主要方法):注意立体几何证明的书写
(1)直线与平面平行:①线线平行线面平行;②面面平行线面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①线面平行面面平行。
(3)垂直问题: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核心是线面垂直:垂直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5、求角:(步骤-------ⅰ.找或作角;ⅱ.求角)
⑴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平移法:平移直线,构造三角形;
⑵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直线与射影所成的角
高二数学知识点5
1.不等式的定义:a-b>;0a>;b,a-b=0a=b,a-b;bb
(2)a>;b,b>;ca>;c(传递性)
(3)a>;ba+c>;b+c(c∈r)
(4)c>;0时,a>;bac>;bc
c;bac
运算性质有:
(1)a>;b,c>;da+c>;b+d.
(2)a>;b>;0,c>;d>;0ac>;bd.
(3)a>;b>;0an>;bn(n∈n,n>;1)。
(4)a>;b>;0>;(n∈n,n>;1)。
应注意,上述性质中,条件与结论的逻篇关系有两种:“”和“”即推出关系和等价关系。
一般地,证明不等式就是从条件出发施行一系列的推出变换。
解不等式就是施行一系列的等价变换。
因此,要正确理解和应用不等式性质。
②关于不等式的性质的考察,主要有以下三类问题:
(1)根据给定的不等式条件,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能否成立。
(2)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及实数的性质,函数性质,判断实数值的大小。
(3)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判断不等式变换中条件与结论间的充分或必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