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导论至第三章部分答案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导论至第三章部分答案

导论
一思考题
1如何科学地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答: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①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在服务领域提供服务。

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②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③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不可避免地要研究生产力。

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发展阶段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哲学思维方法,一种是数学分析方法。

p3,4,6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p23
2生产关系:广义上指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狭义上指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形式。

p16,20
3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这种获得的方式称生产方式。

p27
二思考题
1生产与交换,分配,消费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a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着消费的对象和方式。

b消费决定生产。

一方面,只有通过消费才能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②生产与交换的关系a生产决定交换。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b交换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随着交换的发展,市场的扩大,从而对用来交换的产品需求的增长,生产也会随之发展。

③生产与分配的关系a在产品分配上,生产决定分配。

b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的分配决定着生产。

p17,18
2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①所有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

②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③产权对财产主体有实现利益的要求。

p21,22
3如何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答: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中,①生产力起决定性作用。

a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在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之中,这种发展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b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
变革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如果超越生产力的现状变革生产关系,反而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的经济规律。

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应该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

p27,28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1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要素,是二者的统一。

p35
2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p32
3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指物品和服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p35
4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

其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p35 5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

p35
6具体劳动:从劳动的具体形态考察的劳动。

p36
7抽象劳动:从劳动的抽象形态考察的劳动。

p36
8价值量: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

p39 9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p39,40
10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
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p40 11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p41
12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以次为基础进行商品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

p47 二思考题
1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答: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指同一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从抽象形态和具体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即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

意义: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一系列重要理论的创立都同劳动二重性学说相关p36,38
2怎样理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答:两种含义:①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②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相互关系:①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

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价值的决定,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

②两种含义各有区别: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涉及劳动消耗。

第二种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所决定的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

p40,41
3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答: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

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个别劳动(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

生产者各自独立经营的条件下的个别劳动阻碍了社会劳
动这一要求的实现,这就形成了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个别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经过流通过程。

商品进入市场并被市场所接受,对商品生产者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使个别劳动(私人劳动)获得了社会的承认,成为社会劳动的一个部分。

p38,39
第三章
一基本概念
1货币: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p50
2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

p50
3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p53
4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

p53
5流通手段: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p54
6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贮藏起来的职能。

p54
7支付手段:指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利息,工资等的职能。

p55 8世界货币:指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p55
9货币流通: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重复的,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

p64
二思考题
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答:货币的产生: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p50,53 2货币流通量是怎样决定的?纸币流通量又是怎样决定的?
答: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

商品价格总额由流通中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水平两个因素决定。

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成正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p64,65.6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