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八章决策行为

第八章决策行为

第八章决策行为第八章决策行为[教学目的]1、熟悉决策行为的过程2、熟悉决策行为的心理特征3、掌握决策的思维特征4、掌握决策行为的思想方法[教学方法]课堂讲解与案例分析[教学时数]4学时[重点]熟悉决策行为的心理特征,决策者应有的思维特征,掌握决策行为的思考方法[难点]理解决策行为的价值观[教学内容]《孙子兵法·谋攻》中曾说到:“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殆矣”。

这句话道理其实很明显,就是告诉我们在采取战争决策时,要综合考虑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根据地方的情况和我们自身的实际,采取适合的作战策略。

这种决策行为到处可见,可以说,我们每天都在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

那么决策是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有效,决策行为的价值观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就学习一下第九章决策行为。

第一节决策行为的过程一、决策的概述(一)决策的概念决策一次在英语中翻译为decision making,通俗讲决策就是人们对某一件事情拿主意、想办法,做出审慎的选择或决定的过程。

对决策一词的定义,不同角度出发可以有不同的定义:(1)用于决策分析的各种方法,即所谓“决策论”;(2)决策领导者处理重大事件所下的决心和行为;(3)决策的全过程,决策不应该理解为仅仅是主管领导干部“拍板”那一瞬间,而是应该包括一连串的准备工作和计划执行的行为。

教材给出的三个定义,前两个是静态的指向,是名词;后一个是动态的含义,是动词。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决策侧重后一种解释,即把决策理解为一个过程,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中。

决策在现代管理理论中成为一门系统科学,最早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西蒙(H·A simon)等人提出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决策理论是在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程序等学科知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西蒙认为决策并不是管理的一个职能,而是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就是决策。

可以说,决策时领导人的根本性工作,不能决策就不能领导。

决策是管理的灵魂与核心,决策时成败的关键。

当然,决策一般都要与期望达到的目标相联系,没有目标当然也就谈不到决策过程。

那么,决策应该怎样被定义呢?应用芮明杰教授的观点,所谓决策,就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提出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一举平定准则和标准,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进行分析、判断并付诸实施的管理过程。

这个含义包含了以下内容:1、决策针对明确的目标;(目标性)2、决策由多个可行方案,方案不应是重叠或排斥的,应该是互补的或平行的,能解决设想的问题或预定的目标,并可以加以定量或定性分析;(选择性)3、决策是对方案的分析、判断,从而选出较好的方案,进行实施;(决定性)4、决策是一个整体性过程,从初期搜集资料到分析、判断,再到实施、反馈活动,没有这个完整的过程,就很难有合理的决策。

决策是一个循环过程,贯穿于管理活动的始终。

(整体性)二、决策行为的过程决策行为的过程研究的是为了保证决策的有效性、科学性,我们首先看一下什么是有效决策。

(一)有效的决策决策的有效性是指整个决策过程的有效。

1、决策结果必须有效。

这要求在整个决策过程中目标明确,问题清楚,信息情报搜集完整、充分,有合理的决策评判准则。

不同的决策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会对决策结果的好坏有不同的结论,因此必须制定出合理的与目标相吻合的评判准则,用评判准则对送选方案进行验证和对决策的结果进行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有效的决策。

2、决策过程必须有效。

在拟订和分析方案,确定和实施方案,以及贯穿于整个决策中的追源和反馈时,都需要保证落实,这涉及决策的成本和经济性。

3、合理的决策是有限的。

按照西蒙的“满意”模型,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理性是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决策的结果要求合理、圆满,但不能绝对化。

一个正确合理的决策至少要考虑各种要素,如掌握相关的信息,正确预测各种变化,决策者训练有素,在时间和成本上有较大的余地等。

显然,对于现实的决策而言,不能面面俱到。

根据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决策者用于职能得到一个较优的方案,而不可能得到最优方案。

有效的、合理的决策评定思路,使选择一个相比较而言更好的可行方案。

(二)决策过程决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为,决策的制定是一个过程,无论个体决策还是群体决策都必须经过一个过程,尽管有的时候从表面上看上去一个决策是个人几乎是瞬间做出的,但其实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是过程中的某些情况、步骤是在内隐的状态下而不是外显的状态下完成的。

整个决策过程可以看成由三个系统组成的:首先是参谋系统(或信息系统),这个系统的中心任务是产生多种结果。

因此这个系统又包括情报系统、预测研究、可行性分析三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是以目标位要求,以提出各种可选择的方案为中心,开展自己领域的工作的。

接下来是决策系统,其中心任务是论证方案和方案优选工作,并把确定下来的方案各点准则编入计划。

最后是管理系统或执行系统,中心任务是执行决策、实现目标。

几个字系统工作中相互衔接、相互递进,下面我们分别来看一下每个系统的工作情况:1、参谋系统:(1)情报信息,情报调研是决策程序的起步,没有足够的情报信息,就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是有效决策的保证。

情报是知识的化身,以信息的形成进行流动,为人类的各种活动服务,对于组织内外的相关信息,都应加以搜集,建立数据库,尤其是一些核心关键信息,应着重注意。

情报的收集也有一整套程序,通常分为一次情报(科学工作者们所撰写的论文报告),二次情报(检索和翻译加工工作),三次情报(情报的分析研究工作)。

(P240)(2)预测研究,预测是研究某一事件未来发展状态的,而未来的发展规律是同现在和过去的情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有可能根据有一失误的历史和现状的种种资料去推测未来。

预测的任务就是根据决策目标的要求,研究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将要出现一些什么样的影响因素,指出时间在不同条件下的发展结果,并应尽可能地提出可供选择的各种应付对策。

其根本目的是摆脱盲目行动,提高竞争力。

(3)可行性分析,研究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变化因素,并从这一角度出发应用现代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寻求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为决策论证提供基础条件。

可行性分析与预测技术的区别在于:一是注重方案付诸实施结果的远期效应,一是注重对构成该方案的种种客观条件能否具备满意的可行程度。

其中心任务是对已经形成的各种方案的利弊得失加以分析比较,并做出定性或定量分析,同时把可行方案按照优先选用的顺序,推荐给主管干部形成最后决策。

在决策过程的这个系统中,要注意智囊组织、专家咨询机构的作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以及先进的管理咨询软件及全球网络系统,为决策者提供信息服务库。

2、决策系统:(1)方案论证,这个工作的实施一般应用决策机构,聘请有关专家和专业干部,召开技术论证会议,任务是对已经提出的方案进行择优讨论,并向决策者负责推荐经过择优的可行方案。

(2)决策形成,决策领导者对于经过论证的方案进行最后决择。

主要是在领导干部们、职能机构中进行的,它是决策的核心部门,使全局的关键。

一个有效的管理者要善于做决策,同时要注意发挥“外脑”的作用,减少决策的风险性,提高科学性、有效性。

3、实施系统:首先要制定计划、规划,使决策方案在时空上有个具体安排,还有实验观察、技术开发、定型投产等阶段。

计划执行中,应制定出具体负责人,负起监督实施的责任,掌握新方案的实施情况,尤其是在关键时段、时点,要加强监督与控制,以保证组织内实施决策方案的及时性、可操作性。

其次在决策执行中,要注意反馈信息,对原方案不停地再审查和再改进,以便解决突发问题,避免造成重大损失。

(追踪决策实施、滚动计划)(三)有效决策的原则有效决策除了遵循上述程序外,还要掌握如下原则:1、决策目标明确的原则;2、信息情报准确、充分的原则;3、多种方案优选的原则;4、可行性论证原则;5、行动反馈原则。

第二节决策行为的心理特征一、思维在决策中的作用思维是人类心理活动的核心,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是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具体化等基本过程来实现的。

决策行为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过程,是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不断采取行动解决问题产生方案的过程。

决策过程中涉及的方案,都是人们思维的产物。

思维在决策中的作用:简单说就是思维贯穿在决策过程的每一环节中,决策的科学与有效程度,受思维能力的影响,而思维能力又受个人知识、经验能力的制约,知识、经验丰富的人,在遇到问题作决策时,一般思维比较活跃,想法周到;反之,经验知识不足的人,思维就比较窄、慢,想法狭隘。

二、思维认识偏离实际的原因人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总有一定程度的失真现象,这种失真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其原因有:1、人类的认识能力并不十分精确,人们的感官对实际认识有一定误差,在没有先进仪器相助的情况下,精确度很低,再加上人们对事物的理解、认识、表达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所以会造成思维偏离实际的现象。

2、思想方法绝对化的毛病比较普遍,对事物的评价常常持绝对的否定态度。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纯而又纯的东西在世界上是没有的,不能对人、事物一刀切,要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看人处事。

3、不同条件就有不同情况,任何事物都会有时空差异。

认识要因时、因地而异。

4、统计规律与个体差异。

统计规律只是反映了一定范围内事物所具有的共性的东西,不能以此掩盖差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决策者应有的思维特征(P247)1、应有广阔的思维品质。

这种思维能力,可在不同知识领域、不同实践范围,能深入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并能做出许多重要的决策;它不是固于一种思路、一个角度,一条路走到黑,思考某个问题受阻时,善于发放思维的人能扩大思维空间。

2、应有善于深入思考的品质。

要能够从不被人们注意的一些日常现象中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预见未来发展进程,而不被某种片面虚假现象所蒙蔽。

3、应有独立决断的能力。

有这种思维特征的人,头脑冷静,意志坚定,处理问题果断、有魄力,对任何复杂问题,都有自己的见解,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

4、应有思维的敏捷性。

决策者的思维敏捷性非常重要。

作为决策者应能在紧急情况下,当机立断,迅速而正确地处理突然发生的各种复杂问题。

第三节决策行为的思想方法决策行为是组织领导者的核心职能,决策是否科学、合理、适当,是由各种因素影响的,既受到参与决策人员的知识能力范围大小、情报信息资料的充分与否、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样也会受到领导者自身素质、思考方法的影响。

在科学决策程序中,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应如何科学地采取决策行为,这是管理的关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