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1.如表所示为不同史料关于周代农业的记载。
表格中的内容反映出周代()命我众人:痔乃钱(农具名)傅,奄观铚艾《诗经》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銚,一镰,一耨,一椎,一锤,然后成为农《管子》铚,获禾短镰也《说文解字》A.区域经济快速发展B.铁犁牛耕的出现C.土地不能随意买卖D.金属农具的应用2.古代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下列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①广泛使用青铜农具②以稻麦为主食③重视灌溉④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3.下图为汉代画像砖,其记载了汉代农业的发展情况。
该图说明()A.农村经济的特点是自给自足B.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制度C.当时从集体劳作过渡到个体劳作D.汉代已经出现了铁犁牛耕技术4.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
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
这表明,在宋朝()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5.如图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粮食总产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柱状图。
据此可知A.土地兼并是古代农业发展的桎梏B.古代农业生产模式转型动力不足C.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最高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6.下表为西汉京津冀地区汉墓中出土铁质农具——览表。
据此判断,当时京津冀地区时代墓葬名称出土铁质农具文献来源西汉邯郸王郎村汉墓锛《考古》1980年第1期邢台柏乡东小京村汉墓铧《考古与文物》1994年第4期石家庄鹿泉高庄汉墓饼、鍤《高庄汉墓》,科学出版社,2006年石家庄赵陵铺汉墓锄《考古》1959年第7期保定满城汉墓犁铧、铲、镢、耙《满城汉基》,文物出版社,1980年保定易县燕下都汉墓镬《河北省考古文集(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北京昌平史家桥汉墓锄《考古》1963年第3期张家口阳原北关汉墓锸《考古》990年第4期唐山陡河水库汉墓锸《考古通讯》1958年第3期廊坊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村汉墓铲《考古》1966年第1期A.农业生产精耕细作B.冶铁业领先于世界C.盐铁官营规模扩大D.锄锸是主要铁农具7.近代考古发现,陕西陇县边家庄秦墓、湖南常德楚墓及长沙楚墓等遗址,出土的铁器大都是春秋晚期的遗物,计有铁块、铁条、铁削、铁铧、铁铲、钢剑及铁鼎、铁带钩、铁环等铁制农具,日用生活品及武器。
这说明春秋晚期A.冶铁技术有了明显进步B.民营冶铁业进一步发展C.粮食产量得到显著提高D.铁制农具已被普遍使用8.《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这体现的是A.生产动力发生根本改变B.在中国古代水力是最先进的动力C.工具改进促进生产发展D.农业精耕细作程度不断提高9.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农业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唐代出现了一种结构更加完备的耕作工具,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宜于深耕和精耕,不仅节省了畜力,也提高了耕作速度和质量。
这种耕作工具是A.大镰B.曲柄锄C.耧车D.曲辕犁10.如表是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单位:户,据如表可知,在此期间都名西汉末东汉中期代郡(今河北、山西间)56771 20123太原(今属山西)169863 30902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359316 528551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461587 404448豫章(今属江西)67462 406496零陵(今湖南、广西间)21092 212284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11.如表反映了当时秦汉时期出土的四种铁农具比例统计类别初耕农具播种农具中耕农具收获农具比例61% 7% 22% 10%A.小农经济形成B.铁器广泛应用C.注重精耕细作D.社会分工明确12.史载,春秋战国时期出产铁矿石的山有3609个。
在山东省淄博市发现的春秋时期的冶铁遗址,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在湖北省大冶市铜绿山发现的战国时期的采矿遗址,有井巷支架,还有运输、通风、排水等设施。
由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A.铁器主要用于农业生产B.矿冶业获得较大发展C.区域技术交流日益频繁D.政府垄断经营矿冶业13.近年来,河洛地区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铁农具,主要包括翻耕农具、中耕农具、整地农具、播种用具、收获农具等。
这说明当时河洛地区A.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B.冶铁技术全国领先C.农业生产力质的突变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14.曲辕犁(如下图)是当时最先进的耕具。
它的出现标志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它的出现在()A.魏晋时期B.汉朝C.战国时期D.唐朝15.夏商时期,青铜兵器脆硬易折,不便锻打炼造;春秋战国时期,铁器以其特有的锋芒,坚韧的躯体而很快取代青铜兵器。
这一变化表明A.古代冶金技术进步B.官营武器工业出现C.铁器得到广泛应用D.青铜器具不如铁器16.唐代劳动人民对耕作工具进行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之后最先进的工具,它是A.直辕犁B.二牛抬杠C.曲辕犁D.郑国渠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图中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
材料二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在中国封建时代,“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农业家庭式劳作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材料中“钱”“锤”“銚”“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当时的农业生产劳动中,金属农具已被使用,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土地买卖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
故选D项。
2.B【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①广泛使用青铜农具的说法错误,青铜器是贵金属,不会广泛使用青铜农具;②不同地区的生活习惯不同,以稻麦为主食;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但都重视农业灌溉,农业经营方式是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③④正确。
故①②错误,③④正确,B项正确,ACD项。
故选B项。
3.D【详解】通过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画像砖中展示的二牛一人犁耕场景,体现出汉代农业生产中已出现了铁犁牛耕技术,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汉代农业自给自足的特点,排除A项;重农抑商制度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B项;从集体劳作过度到个体劳作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并非汉代史实,排除C项。
故选D项。
4.D【详解】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商品多为手工业制成品,而输入产品多为奢侈品,最终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意味着当时贸易出口量较大,说明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D项正确;进口商品是奢侈品,不是基本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外贸在国家财政中所占比重,排除C项。
故选D项。
5.B【详解】材料反映,中国古代粮食总产量逐渐增多,而人均占有量到明清时期却明显减少,是因为人口增加的缘故,可见古代中国农业没有更好的办法促进发展,传统小农经济模式没有发生质变,无法解决日渐增多的人口的粮食问题,B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土地兼并以及重农抑商政策松动的情况,排除AD项;宋元时期,人均粮食占有量上升,与此时民族间征战不断、人口减少相关,不能说明两宋时期农业生产发展水平最高,排除C项。
故选B项。
6.A【详解】材料信息表明,当时京津冀地区出王铁质农具种类多样,说明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本身均没有体现,排除BCD项。
故选A项。
7.A【详解】据题意可知,春秋晚期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铁器,这说明当时的铁制工具逐渐普及,冶铁技术有了明显进步,A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说明这些铁器都是民营冶铁业制造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铁器的应用,与粮食常量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这些铁器并不全是铁制农具,排除D项。
故选A项。
8.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冶铁工具的不断改进,由马排到人排各有缺点;再到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这体现出工具改进促进了生产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发生根本改变”说法错误,排除A项;B 项说法太绝对化,排除B项;冶铁属于手工业而非农业,排除D项。
故选C项。
9.D【详解】根据材料“操作灵活省力,便于转弯,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宜于深耕和精耕”,可知材料所指的是曲辕犁通过犁评可以调节耕作的深浅度,更加符合力学原理,体现出相比直犁的灵活性,D项正确;大镰属于收割工具,排除A项;曲柄锄是先秦时期著名的翻土工具,排除B项;耧车是汉代的播种工具,排除C项。
故选D项。
10.A【详解】由材料数据可知,西汉末到东汉中期,长江以南的豫章、零陵等郡的人口成倍增长,而长江以北的代郡、太原、汝南等郡的人口却不同程度下降。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和长江以南地区经济发展加速有关,故A 正确;东汉时期豪强大族势力逐渐增强,故B错误;材料数据无法说明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故C错误;个体农耕经济衰退不符合材料信息,故D错误。
11.C【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农业生产中,初耕与中耕是重要环节,初耕农具与中耕农具是常用工具,从统计表可知,这类农具所占的比例比较大,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铁农具使用统计,没有涉及农业经营方式,排除A;材料只涉及铁农具种类,没有涉及铁农具使用范围、治炼产量与技术,因而无法得知铁器广泛应用,排除B;社会分工主要以生产分工为基础,与材料无关,排除D。
12.B【详解】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冶铁遗址,“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有井巷支架,还有运输、通风、排水等设施”,这说明当时的矿冶业发展较大,B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冶铁业的状况,没有涉及铁器的用途,A错误;材料未涉及区域技术的交流,C错误;材料未涉及矿冶业的所有权问题,D 错误。
13.A【详解】河洛地区出土了大量两汉时期的铁农具,主要包括翻耕农具、中耕农具、整地农具、播种用具、收获农具等,这些农具功能有别,说明当时河洛地区精耕细作农业得到发展,A正确;题干中并未将河洛地区和其它地区的冶铁进行比较,排除B;C中“质的突变”不符合史实,排除;D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
14.D【详解】曲辕犁出现在唐代,D正确;A、B、C不是曲辕犁出现的时间,排除。
15.A【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得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器的材质在不断变化,武器的锋利和坚硬程度在不断提升,由此可以看出古代冶金技术的进步,故A选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冶铁的经营模式,故B选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铁器很快取代了青铜兵器,并不能说明铁器得到广泛应用,故C 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青铜器具不如铁器这一说法,故D选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