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走向整体的世界课前提示◆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
◆资本主义列强用军事和经济的双重暴力,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
◆世界走向整体的趋势提高了人类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动荡与冲突。
■电气时代的来临■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
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
这些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从1870年起,爱迪生开始研制电灯,十余年中,与助手试验了1600种不同的耐热材料和6000种植物纤维,终于发明了钨丝灯泡。
以后,他又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并与乔治·伊斯曼共学习思考对两次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影响,国内外史学界大体上有两种不同的评价。
一种观点认为,两次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各领域的面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具有史无前例的积极影响。
另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工业社会具有高度的能动性,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都受到加速废弃的威胁;工业革命本质上是建立在利用不可再生的无生命能源基础上的,它的枯竭意味着人类将回复到农业活动水平上去,从而面临生活水平极大而痛苦的下降;工业革命的残余物正迅速地污染环境、妨碍生态平衡,甚至破坏人类的遗传;工业革命还带来人口爆炸,它一方面加速能源消耗、恶化生态环境,从而使社会发展停滞,另一方面会使地球生态更加失衡,导致灾难性的生态危机。
因此,这一派学者认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保证工业革命的物质效果将产生好的结局,不能完全排除工业革命最终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灾难的可能性。
你对这个问题持什么态度?说说你的根据。
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
电作为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开辟了电气时代。
1902年,美国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
1907年,德国23.3万多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占动力总数的30.6%。
1870年,美国几乎没有电气设备工业;9年以后,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1890年,电气产品价值高达2180万美元。
电气时代的到来,推动了钢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高,钢作为制造业和建筑业等方面的新材料风行全球。
钢铁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直线上升。
同时,近代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工技术和化学工业发展起来,塑料、绝缘材料、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实际使用。
新兴产业的兴起,带动了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推动了农业的变革,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机械设备、化学肥料、农药和电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
伴随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
垄断组织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它产生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
公司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确立了职业经理阶层的权力,职业经理只对公司的股东负责。
公司内部的生产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也发生变化。
1863年,纽约股票交易所建立。
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
此后,崛起了一批引人注目的“巨型企业”,如美国钢铁公司等。
第二次工业革命重要成果表类别时间国家发明者发明成果备注能源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电机1870年比利时格拉姆电动机1875年法国巴黎北火车站电厂建成第一座发电厂1882年9月美国爱迪生纽约市珍珠街发电厂第一座中心发电厂1884年英国帕森斯多级式汽轮机交通1885年德国卡尔·本茨和戴姆勒汽车最早的汽车1879年德国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机车1893年德国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1894年美国福特制造出美国第一辆汽车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飞机石1859年美国埃德温·德在宾夕法尼亚州打出世知识链接纽约证券交易所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
1792年建于华尔街,1863年命名为现名。
该交易所现在每天平均交易股票2OO0多种,入场交易人数达3OOO人。
其行情变化被视为美国经济的晴雨表。
■瓜分世界的狂潮■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列强的经济实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进一步拉大了与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西方大国的垄断资本集团大规模向海外扩张,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引发了列强重新分配世界的激烈斗争。
到1900年为止,世界殖民地面积共计7300万平方公里,人口达5.3亿。
其中,英国占有3270万平方公里,人口3.6亿;法国占有1098万平方公里,人口5600万;俄国吞并邻近各国17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2500万。
到19世纪末,德、美、日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成为英、法、俄的强大竞争对手,它们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呼声最高。
美国早期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建立美洲体系。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门罗主义”,拒绝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涉。
1889年,美国召集了第一次泛美会议,成立了“泛美同盟”。
从此,美国在“泛美主义”的旗号下,一步步把拉丁美洲变成了自己的“后院”。
19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海权论”,主张美国建立强大的海军,夺取亚洲、太平洋和拉丁美洲的霸权。
1898年4月,美国发动了美西战争,夺得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宾、关岛和波多黎各;古巴也沦为美国的保护国。
20世纪初,美国确立了在西半球的霸主地位。
美国是新殖民主义的倡导者和设计者。
自19世纪中期美国完成了在北美大陆的扩张后,即开始谋求在太平洋的利益,提出新殖民主义的“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第一,扩张的目标是追逐商业利益,要求自由贸易的“公平”竞争原则,不搞歧视和垄断;第二,“不割让主义”,反对分割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第三,“保全”中国的行政实体,实行间接统治。
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大都实行排他性殖民政策。
在此背景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899年9月6日提出“自由贸易”原则,次年7月3日又重申“公平贸易”原则。
这就是“门户开放”政策。
■世界连接为一体■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分散的、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得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电信工具的创新加速了商业信息的传播与交流,使得人们的跨时空联系日趋频繁和便利。
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人类朝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世界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各地区人民之间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也带来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随着垄断资本对世界统治的确立和金融资本向全球的扩张,人类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劳动分工的基本格局:粮食和原料的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发展相对滞后的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工业生产则集中于工业化程度高、科技先进的欧美诸国和日本。
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世界贸易和国际分工的最大受益者。
世界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工业化地区与非工业化地区的交流,不仅仅是物质的流动,更重要的是政治、思想和文化的交流。
世界一体化进程客观上是历史的进步。
但是,世界一体化扩大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亚非拉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运动高涨,也导致了资本主义列强间的矛盾和冲突加剧乃至形成军事对抗和战争。
19世纪末日趋复杂的国际关系实际上是世界一体化趋势在国际政治领域内的体现。
1.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与英国工业革命各自的特点。
2,右边的图表是1750年、1860年和1900年中国、美国、德国的制造业产量分别占世界制造业总产量的份额。
思考以下问题:(1)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2)结合史实分析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
(3)结合现实谈谈你从材料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12英尺的战利品》是美国摄影家肯塞·达利尤斯于1908年拍摄的。
这张照片构图精巧,显示出大自然造物的伟大和人的渺小。
工业革命的飞速发展是以迅速消灭森林为代价的。
图中几位伐木工人正骄傲地炫耀即将被他们伐倒的巨树,这种场面在20世纪初仍被认为是人类的杰作。
巨树轰然倒下,随之而来的是自然对人类的惩罚。
请思考:人类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1.简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和阶段特点。
2.分析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谈谈世界市场形成对人类生活、生产方式有何影响。
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你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情感交流方面都有哪些收获?还存在哪些疑问?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