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

初中数学的基本概念数学SHU XUE第一章有理数一.基本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小于0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注(1)正负数通常用来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2)不一定是负数.(3)负数<0<正数.(要会比较两个数的大小)2有理数"或有理数注:了解几个概念,"正整数"、"负整数"、"非正整数"、"非负整数".3.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判断是不是数轴的依据)4.(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2)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3)绝对值:数轴上表示数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的绝对值.注:①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之和为0;互为倒数的两数之积为1.② 0的相反数是0;0的绝对值是0;0没有倒数.③ 出现"平方"、"绝对值"、"距离"等关键字的题目,一般有两个答案.例如:平方为9的数有±3;绝对值为3的数有±3;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3.注:要求能够熟练、快速、准确的求出任意一个数的相反数、倒数(0除外)和绝对值.相反数绝对值倒数正数负数正数正数负数正数正数负数000不存在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的形式,就叫做科学记数法.注:是整数位只有一位的数,是正整数.6(1)近似数:它是相对于精确数来说的.(2)有效数字: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尾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二.有理数的运算法则1.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2.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注:加上一个数等于减去这个数的相反数.例如.3.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0乘任何数都得0.4.除法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即法则2: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5.乘方法则:(1)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3)0的任何次幂都是0.☆ 任何一个数都可以看作是它本身的1次方.即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法则:(1)先乘方,在乘除,最后加减;(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三.有理数的运算律1.加法运算律(1)加法交换律:(2)加法结合律:2.乘法运算律(1)乘法交换律:(2)乘法结合律:(3)乘法分配律:☆负数一定要用括号括起来,如:.第二章一元一次方程一.几个基本概念1.等式:用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等式.2.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3.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注: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二.等式的基本性质1.在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不变.即2.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一个数,或者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不变.即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1.去括号(把括号和括号前边的符号一同去掉,若括号前边是正号,则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负号的,则变做相反的符号.)2.去分母(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公分母.注意:是等式两边的每一项都要乘以公分母.)3.移项(通常把未知数移到等式的左边,常数项移到等式的右边.注意:从等式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要变作相反的符号.)4.合并同类项(化简的作用.)5.化系数为1.四.利润问题、工程问题1.利润=售价-进价=进价利润率(盈利率)售价=进价+利润=原价折扣数利润率=利润进价2.工作总量=工作效律工作时间注意:做题时,往往把工作总量看作1.顺流(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风)流速度逆流(风)速度=静水(风)速度-水(风)流速度★ 补充教材★(一)字母表示数如:若、分别表示两个数,则加法的交换律可以表示为,乘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等.还有解方程中的、圆面积中的等都表示数字.☆字母与字母相乘,乘号可以省略不写,或简单记作“ ”,数字与字母相乘,一定要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并把数字叫做该项的系数.(二)代数式像、、、等这样的式子都是代数式.(三)代数式求值1.填写下表1234511264252.人体血液的质量约占人体体重的6%~7.5%,如果某人体重是千克,那么他的血液质量大约在什么范围内?(四)去括号(比较与添括号)去括号的法则:(1)括号前边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同去掉,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2)括号前边是"",把括号和它前面的""一同去掉,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改变为相反的符号.(即正变负,负变正)第三章图形认识初步注:平面几何要求熟记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立体几何要求会作图,知道它们的顶点、棱、面的个数.2.直线、射线、线段.端点长短粗细表示直线无无无直线AB射线1无无射线AB 线段2有无线段AB(1)两点之间线段最段.两点确定一条直线.(2)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① 点在直线上(直线经过点)② 点在直线外(直线不经过点)(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即:无数个点构成线,无数条线构成面,无数个面构成体.3.角的两种概念:(1)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构成的图形叫做角.(2)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后得到的图形叫做角.4.角的度量1度=分=秒.(要求:熟悉单位之间的换算)例如:(1)23度15分=___度.(2)75.5度=____度___分.5.余角和补角.(会求任意角的余角和补角)(1)若两角之和为度,则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2)若两角之和为度,则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同(等)角的余角相等;☆ 同(等)角的补角相等.第四章数据的收据与整理☆调查☆调查的方式有:问卷调查、访问调查、查阅文献资料和实验等.1.收据数据(制作调查问卷)2.整理数据(制作表格)3.描述数据(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4.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给出建议)☆本章:要求会作统计图、会看统计图、会分析统计图,最后得出结论.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一.基本概念1.两直线的位置关系(1)相交(有一个交点)(2)平行(无交点)☆垂直是相交中的一种特例.☆ 三条直线相交有1个或3个交点.2.邻补角(互补)3.对顶角(相等)4.垂直(90o)5.垂足(交点)6.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所有的距离都是指垂直距离.7.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8.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包括条件和结论.一般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可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你能找出左图中的邻补角、对顶角吗?二.基本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点可以在直线上,也可以在直线外)2.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3.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4.(平行的传递性)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相互平行.即:如果a∥b,b∥c ,那么a∥c.(平行的传递性)☆ 等式的传递性:若A=B,B=C,则A=C.☆ 全等(相似)三角形的传递性6.两直线平行的条件(判定):(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7.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你能找出左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吗?8.(1)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和形状.(2)连接各组对应点的线段平行且相等.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一.平面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及其相关概念(坐标原点)纵坐标横坐标☆ 有序数对: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 一般情况下:(a,b)≠(b,a)☆ 点的坐标就是一个有序数对.☆ 原点O的坐标是(0,0),x轴上的坐标是(x,0),y轴上的坐标为(0,y).二.用坐标表示平移1.左右平移,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左减右加.2.上下平移,横坐标不变,纵坐标上加下减.第七章三角形一.基本概念1.三角形2.多边形(凸、凹)3.正多边形(各个角相等,各条边相等)4.内角(简称为角,三角形、多边形的内角)5.外角(三角形、多边形的外角)6.对角线:连接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7.三角形的高(垂直,即90o)、中线(线段相等)、角平分线(角相等)二.基本性质1.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判断任意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依据)2.三角形具有稳定性.3.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o;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o,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o.4.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o.5.(1)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基本概念1.二元一次方程: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都是一次的方程叫二元一次方程.2.二元一次方程组: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3.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二.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方法1 .代入消元法(代入法):由二元一次方程组中的一个方程,将一个未知数用含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表示出来,再代入另一个方程,实现消元,进而求得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这种方法叫做代入消元法.2.加减消元法(加减法):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将两个方程的两边分别相加或相减,就能消去这个未知数,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这种方法叫做加减消元法.☆如何消元更简单?如果有一个未知数的系数是1,那么通常情况下采用代入消元法;如果两个二元一次方程中同一未知数的系数相反或相等时,那么通常情况下采用加减消元法.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学习方法:学习本章要结合前面的等式、方程、方程组进行对比学习,注意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一.基本概念1.不等式:用不等号(<、≤、>、≥、≠)连接的式子叫做不等式.2.不等式的解:使不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不等式的解.3.解的集合(解集):不等式的所有解组成的结合叫做解的集合(解集).4.一元一次不等式: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5.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把两个一元一次不等式合起来,组成一个一元一次不等式组.6.不等式组的解集:几个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叫做它们组成的不等式组的解集.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改变.如果a >b,那么a±c >b±c.2.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改变.如果a>b,c>0,那么ac >bc(或)3.不等式两边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如果a>b,c<0,那么ac <bc(或)三.解不等式的一般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化系数为1(系数是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要改变).四.用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解设→找出不等量关系,列出不等式(组)→求解不等式(组)→考虑问题的实际意义→作答.☆到底是选择方程(组)还是选择不等式(组)解题,主要是看是否有以下关键词:不能完成任务,提前完成任务;超过,不超过.第十章实数一.基本概念1.平方根:若x2=a,则称x是a的平方根,记作:x=± ;其中x=叫做a算术平方根,x=-,叫做a的负的平方根.""读做二次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2.开平方: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平方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3.立方根:若x3=a,则称x是a的立方根做:x=;""读做三次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3叫做根指数.4.开立方:求一个数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立方与开立方互为逆运算.算术平方根(1个)平方根(2个)立方根(1个)正数正数互为相反数正数0000负数不存在不存在负数5.无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它包括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6.实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1)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即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2)有理数关于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同样适合于实数;在进行实数的运算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及运算性质等同样适用.二.实数的两种分类无限不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1.2.第十一章一次函数一.基本概念1.常量:数值不发生变化的量.2.变量:数值发生变化的量.3.自变量(x);函数(y);函数值;函数图象.二.两种重要的函数1.正比例函数y=kx (k≠0)它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⑴当k>0时,图象过一、三象限;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⑵当k<0时,图象过二、四象限;下降;y随x的增大而减小.2.一次函数y=kx+b (k≠0)⑴当k>0时,;上升;y随x的增大而增大.⑵当k<0时,;下降;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b=0时,一次函数就是正比例函数.三.函数图象的平移直线y=kx+b是由直线y=kx平移︱b︱个单位长度得到(当b>0时,向上平移;当b<0时,向下平移).四.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即用函数图象解方程(组)与不等式1.解一元一次方程把一元一次方程化为ax+b=0(a≠0)的形式,把左边看成一个一次函数y=kx+b,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解.2.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对应一条直线,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就对应两条直线.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方程组的解(横坐标是x的解,纵坐标是y的解).3.解不等式把不等式化为ax+b>0或ax+b<0的形式,解不等式可以看作:函数值大(小)于0时,求自变量相应的取值范围.关键还是看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五.常见题型和做题方法1.常见题型①怎样判断一个点是否在函数图象上?②怎样判断一个图象是不是函数图象?③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概念?2. 做题方法① 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② 题目中说:某个点在函数图象上(函数图象经过某个点),通常情况下需要把这个点的坐标代入函数的解析式.第十二章数据的描述一.基本概念1.频数:(城市)个数.2.频率=频数÷总数.(总数=频率×总数)3.组数.4.组距:前后两个端点的差叫做组距.5.组中值:各个小组两个端点的平均数叫做组中值.二.几种常见的统计图要求:会作图、会看图(分析图).1.条形图特点: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作图和看图时:需注意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条形图中应该有几"条".2.扇形图特点:能够显示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作图和看图时:需要有图例,注意扇形图中有几个扇形,能求出各个扇形所对的弧长、圆心角的度数、扇形面积.L弧长=圆周长×百分比S扇形=圆面积×百分比圆心角=360°×百分比3.折线图特点:能够显示数据的变化趋势.作图看图时:需要注意横坐标、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坡度越陡,变化趋势就越大.4.直方图特点:能够显示数据的分布情况.作图看图时:需先找出数据中的最大数据和最小数据,确定组距(≥3)、分出组数(5至12组),确定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第十三章全等三角形一.基本概念1.全等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全等形.2.全等三角形: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① 对应点: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② 对应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③ 对应角: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3.公共边、公共角二.性质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①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②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由此可知:要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者角相等的问题,通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2.角平分线的性质:①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② 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三.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1.任意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① 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SS)② 两边及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③ 两角及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SA)④ 两角及其中一个角所对的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AAS).2.直角三角形(Rt△)全等的条件:斜边和一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HL)第十四章轴对称一.基本概念1.轴对称图形:(1个图形)相关概念,对称点、对称边、对称角.2.成轴对称图形:(2个图形)3.对称轴:其实质是一条直线.注意:(成)轴对称图形一定是全等形,但全等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4.垂直平分线(中垂线):垂直、平分.5.轴对称变换: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的过程(动作)叫轴对称变换.注意:对称轴方向和位置发生变换时,得到图形的方向和位置也会发生变换.6.等腰三角形:相关概念,等腰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腰、底边、顶点、底角、顶角.等边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二.几条重要的性质1.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联系角平分线的性质记忆)(1)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2)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垂直平分线上.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作某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的对称图形、作对称轴的依据).(1)任意一对对称点的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对称轴.(2)对称轴垂直平分任意一对对称点的连线段.3.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记为"等边对等角")注意:大边对大角,小边对小角.它们的逆定理同样成立,例如:等角对等边.(2)三线合一(三线是指:底边的高、中线、顶角的角平分线)注意区分中线、中位线、中垂线(垂直平分线).4.等边三角形的性质(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等于60。

相关主题